王昌累了,從他被迫接替王位開始,王昌的逍遙日子就到了頭,不但每日要操勞國事,同時頭上還有個崔瑩,更是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有人喜歡追名逐利,有人則淡泊名利,王昌就屬于喜歡逍遙日子的人。
他從生下來就是世子,活了二十多年就沒真正吃過苦,哪怕隨著王禑逃命的時候,王昌也不用直面壓力。
剛做高麗王的時候,王昌短暫地有過雄心壯志,但他的雄心被崔瑩徹底地?fù)羝疲约旱牟男∶钜稽c在崔瑩的歸鄉(xiāng)宴上丟了,他有些害怕,同時也累了,所以想著放手。
寢殿外,群臣還在等待。
鄭夢周揣著手,與鄭樞、鄭冕兄弟湊在一起,這三人早就成了楊帆的親信。
鄭夢周小聲說道:“兩位大人,你們說大王會對楊大人說什么?”
鄭樞笑了笑,道:“大概就是感激楊總兵救命之恩之類的話,還能說什么?”
鄭夢周微微頷首,道:“我猜也是,看來要讓大王主動讓出位置,不容易?!?/p>
鄭冕朝四周看了看,壓低聲音,道:“鄭大人,若楊總兵說服不了大王,是不是要動刀兵?”
鄭夢周眉頭一挑,不屑地笑道:“動刀兵?開京、王宮都在明軍的掌控之下,還用動刀兵?楊總兵動動手指頭,就可翻手為云覆手為雨?!?/p>
鄭樞與鄭冕對視一眼,鄭樞拱手道:“鄭大人勞苦功高,我們兄弟以后都要仰仗鄭大人照拂了。”
鄭夢周得意地笑了,說道:“我們?nèi)硕夹铡崱舜藥头瞿鞘菓?yīng)該的,哈哈哈?!?/p>
鄭夢周正在得意,寢殿的大門緩緩打開,楊帆從里面走出來。
楊帆環(huán)視眾人,微微一笑,道:“諸位大人,大王有要事宣布,請諸位入內(nèi)殿?!?/p>
鄭夢周聞言心中一動,有些遲疑,莫非楊總兵真的說服了大王主動退位?他一邊往里面走一邊覺得不可能,王昌還能主動舍棄王位?
待群臣都走入內(nèi)殿,發(fā)現(xiàn)王昌已經(jīng)坐了起來,手中還握著一封手書。
“方才本王與楊總兵詳談,說了很多,本王亦想了很多,從本王繼承高麗王位以來,雖沒有懈怠,但高麗依舊混亂,新政推行不下去,朝中臣子竟要推翻本王,本王痛定思痛,下了一個決定?!?/p>
群臣面面相覷,鄭夢周的心提到了嗓子眼兒,鄭樞、鄭冕等人亦有了猜測。
“本王決心,從今日起卸任高麗王位,將王位禪讓給大明的晉王殿下,以后,我高麗將逐漸并入大明,成為大明的一部分,我高麗臣子就是大明的臣子,我高麗百姓,就是大明的百姓!”
寢殿內(nèi)鴉雀無聲,群臣都被王昌的決定驚到了,“三鄭”喜形于色,差點拍手叫好,更多的大臣們還處于極度震驚的發(fā)蒙狀態(tài)。
高麗大臣樸淳聞言,最先反應(yīng)過來。
樸淳本是武官,一直在全羅道任職,剿滅李成桂叛軍的時候有功,被調(diào)入京城。
他屬于王昌一手提拔的官員,故第一個勸說道:“大王萬萬不可,大王是高麗王,代表我高麗王朝之傳承,若是您禪讓給了大明晉王,我高麗歸大明,我高麗王朝法統(tǒng)豈不是就此斷絕?”
說著,樸淳憤怒地看向楊帆,說道:“楊總兵,我樸淳敬佩你救我高麗,卻沒想到你狼子野心,蠱惑我家大王禪讓王位,這事我樸淳第一個不同意!”
楊帆微微一笑,對樸淳說道:“樸大人,高麗王雖然禪讓,然而其封號依舊保留,我會上書陛下,在淮陰為高麗王選一處好地方,食邑萬戶,可傳子孫后代,與大明同壽?!?/p>
“縱觀我大明,諸王全部出自皇室,高麗王是唯一一位異姓王,子孫后代榮華富貴享之不盡,且并入大明有諸多的好處?!?/p>
樸淳被楊帆說的一愣一愣的,李穡這時候站出來,道:“楊總兵,高麗并入大明對我高麗有何好處?楊總兵自說自話,莫不是當(dāng)我們是三歲小孩?”
楊帆笑了笑,說道:“高麗歸入大明,成為大明的一個行省,遼東與高麗的邊貿(mào)會徹底放開,關(guān)內(nèi)、遼東的物產(chǎn)會源源不斷地運送往高麗,邊貿(mào)繁盛高麗的所有人都能受益?!?/p>
哎喲?!
楊帆提出徹底放開邊貿(mào),的確令不少大臣們怦然心動。
有能力組織商隊的,都是非富即貴,而聽沒的背后幾乎都是這些大臣。
李穡眉頭緊鎖,道:“蠅頭小利焉能比得上我高麗的法統(tǒng)重要?為了邊貿(mào)放棄高麗,楊總兵說服不了我!”
楊帆與王昌對視了一眼,王昌繼續(xù)說道:“待高麗并入大明后,高麗全國將廢除‘田柴科制’,還高麗百姓土地,并且會陸續(xù)將大明的先進政令,以及大明的技術(shù)引入我高麗,讓我高麗再進一步。”
李穡、樸淳等官員聞言,都默不作聲,依舊在用沉默來對抗王昌、楊帆。
楊帆嘴角上揚,道:“諸位久在高麗,應(yīng)該都受過倭患的困擾,倭寇狡詐、殘忍,神出鬼沒,且對高麗虎視眈眈,若高麗與大明融為一體,吾當(dāng)領(lǐng)兵橫跨大海,直擊倭寇!從此蕩平倭寇,掃除倭患!”
樸淳聞言半信半疑,說道:“楊總兵精于陸戰(zhàn),打仗的本事我樸淳服氣,可是海戰(zhàn)與陸戰(zhàn)不同,楊總兵真的能平倭寇?平了倭寇之后,楊總兵難道要將倭國,也變成大明的土地?”
楊帆傲然道:“高麗民生凋敝,需要休養(yǎng)生息,故本官不會立刻進攻,大概兩年到三年之后,就可以高麗為跳板,進攻倭國,兩年之內(nèi),本官可滅倭國,屆時倭國里面膽敢有反抗,將寸草不生!”
楊帆的話里面透著冷冷的殺意。
“誅滅倭國再遷移過去,可比教化他們要省時省力得多,樸將軍,你若愿意,征討倭國你可為先鋒,未來大明的史書上,也會有你一筆,若表現(xiàn)得好,將來到大明為官也不是不可能。”
楊帆太清楚樸淳這種武官的弱點在哪里,對這種人來硬的不行可你若說讓他名留青史,到大明做官,樸淳如何經(jīng)得起這般誘惑呢?
樸淳的臉色微微漲紅,憋出一句道:“倭寇禍害我高麗甚多,若是能誅滅倭寇,我……我樸淳愿意效命!”
樸淳不是傻子,這么久了,只有他與李穡站出來反對楊帆,反對王昌禪讓。
其實朝臣們的態(tài)度已經(jīng)顯而易見,他們接受了王昌的禪讓,也接受了成為大明一部分的事實。
形勢比人強,與明軍相比,高麗軍差得太遠(yuǎn)太遠(yuǎn)了,沒有明軍相助,高麗軍早就被李成桂所滅。
而且高麗距離大明的中樞山高路遠(yuǎn),就算禪讓之后,晉王抵達高麗,這高麗依舊自成一體,只不過換了一位王罷了。
既然無法阻止,不如想一想趁著這次高麗并入大明,他們能獲得什么好處。
群臣中唯有李穡,依舊反對禪讓,王昌只好讓李穡先回家好好冷靜冷靜。
當(dāng)日,王昌便昭告高麗,將王位禪讓于大明晉王,高麗軍政暫由楊帆來掌控。
楊帆掌控高麗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派明軍將南京附近的百姓全都給請到了開京外安頓下來。
然后召集百姓之中的耆老,對廢除“田柴科制”一事大力推行,并且對長久以來百姓受到的欺壓與剝削,全部登記造冊,派出官員前往當(dāng)?shù)剡M行核查,一經(jīng)發(fā)現(xiàn),絕不容情!
王昌擔(dān)憂楊帆的做法過于激進,引起暴亂。
不過事實證明,王昌的擔(dān)憂是多余的,有明軍百戰(zhàn)百勝的武力坐鎮(zhèn),有當(dāng)?shù)匕傩盏亩αχС?,一切都非常順利?/p>
高麗說大也大說小也小,全境之內(nèi)緝捕貪官污吏、廢除“田柴科制”,比楊帆想象之中還要簡單。
當(dāng)然其中也產(chǎn)生了一些波折,卻改變不了整個大局。
田柴科制廢除,遼東與高麗正式通商,貪官污吏被掃除了一遍,高麗終于從混亂之中漸漸走上正軌,變化堪稱日新月異。
洪武二十四年,除夕前夜。
大明,應(yīng)天。
天空中飄散著細(xì)碎的雪花,朱棡跪在武英殿前,梗著脖子不肯低頭。
洪武皇帝朱元璋有些許風(fēng)霜的眉毛抖了抖,道:“明日就是除夕夜,大好的日子你又鬧騰什么?不去看望你母后,反而來找咱?”
入冬后,雖然有呂復(fù)從遼東送來的藥滋補身體,但馬皇后的身子依舊不好。
朱棡露出一抹悲色,道:“父皇,兒臣不想離開大明,不想去邊陲之地,兒臣想留在父皇與母后身邊服侍……”
朱元璋笑了,被朱棡的話語逗笑了,他瞪了朱棡一眼,說道:“你一年到頭不在京城,如何服侍我們?楊帆出兵之前,咱召集你們兄弟入京,你當(dāng)時是怎么說的?又是怎么答應(yīng)咱的?現(xiàn)在不想去了?!”
朱棡跪著往前蹭了蹭,開始訴苦道:“父皇,高麗太遠(yuǎn)了,從開京到應(yīng)天來回都得幾個月,而且兒臣的身子不好,去了那邊水土不服怎么辦?父皇,要不您讓楊帆鎮(zhèn)守高麗吧,他能打,又愛打仗,正好永鎮(zhèn)高麗,讓他做王去,反正都是一家人?!?/p>
朱皇帝瞪大眼睛,罵道:“逆子!你還敢胡言亂語!咱打死你!”
別看朱皇帝年歲不小了,但是腿腳卻很利索,提著拐杖就去打朱棡。
朱棡硬挨了兩下,見朱皇帝還要打,受不了拔腿就跑。
“逆子!你還趕跑?回來!看咱不打死你!竟然說那種混賬話,你是大明的晉王,就得為大明鎮(zhèn)守邊疆!”
朱棡背部挨了兩下,火辣辣地疼,他齜牙咧嘴,道?!案富剩瑑撼疾荒鼙荒蛩懒瞬皇??父皇,兒臣告退,兒臣這就去探望母后!”說完,朱棡一溜煙地跑了。
朱棡離開不久朱標(biāo)就來了,朱棡來求情希望能不去高麗的事情,朱標(biāo)知道之后就匆匆趕來,結(jié)果見到狼狽逃走的朱棡。
“父皇,三弟又惹您生氣了?”
朱標(biāo)試探著問了一句,結(jié)果朱元璋沒好氣地說道:“何止?你那好弟弟在武英殿外跪了小半個時辰,就為了不去高麗,還說要讓楊帆永鎮(zhèn)高麗!”
朱標(biāo)聞言笑了笑,哄著朱元璋道:“父皇,三弟想一出是一出,等會兒臣去找他說說,他就藩高麗一事,事關(guān)我大明未來的國策,而且諸位弟弟都愿意去,他有什么理由不去呢?您放心?!?/p>
朱元璋的怒氣消了不少,終于臉色緩和下來:“楊帆在高麗這仗打得漂亮,沒用兩年就平定了李成桂,讓王氏退位,好!干得好!不過,楊帆不能留在高麗,遼東、蒙古,都有他用武之地?!?/p>
頓了頓,朱元璋繼續(xù)說道:“老三去高麗赴任,身邊得有辦事的人,你去挑選文臣武將各十人。
還有,老三的性子這些年雖然收斂了不少,但是去了高麗沒有人制衡,咱擔(dān)心他亂來,楊帆給咱寫信,建議咱設(shè)立‘巡邊御史’,限制邊王的權(quán)利,你以為如何?”
朱標(biāo)思索了片刻,輕聲說道:“二弟、三弟性情急躁,在封地的時候就沒少做荒唐事,去了外面為王的確需要限制。
父皇,兒臣覺得楊先生的辦法甚好,每半年派遣一位巡邊御史,前往安南、高麗,考核官員,更要對他們的予以限制,萬萬不可視人命如草芥,讓百姓離心離德?!?/p>
燕王朱棣與俞祖水陸并進,如今已經(jīng)攻占了安南的半壁江山。
安南與高麗不同,安南氣候炎熱,許多大明官兵不適應(yīng)當(dāng)?shù)氐臍夂?,還未與敵人交戰(zhàn),就因水土不服戰(zhàn)力受損,不然朱棣現(xiàn)在已經(jīng)攻占了安南全境。
朱標(biāo)繼續(xù)說道:“且楊先生北歸坐鎮(zhèn)遼東,經(jīng)略北方戰(zhàn)事,而在尉來兩三年內(nèi),高麗要營造船塢、處理內(nèi)政,訓(xùn)練官軍,為之后的伐倭國做準(zhǔn)備,此事至關(guān)重要,三弟身上的擔(dān)子很重,光有良臣輔佐還不夠,還需要有人監(jiān)督之?!?/p>
“不過,這設(shè)立‘監(jiān)察御史’的法子,可不能讓三弟知道是楊先生的主意,不然以三弟的性子,他雖然不敢記恨父皇您,但一定會記恨楊先生的?!?/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