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帝的臉色肉眼可見的一點點沉下來。
朝堂之上一時間安靜的落針可聞。
盛國公昨夜一夜未眠,今日原本打算稱病,但北伐在即,他身為武將,若此時不上朝,必然遭受非議。
其次,他也害怕盛君意做出什么不理智的事情,自已卻來不及阻攔,只萬萬想不到,盛君意竟然膽大到在這個節(jié)骨點上敲登聞鼓。
眼瞅著朝堂上的動靜,盛國公的冷汗都滴了下來,卻不敢在陛下出聲之前貿(mào)然表態(tài)。
許久,皇帝盯著跪在下方的盛君意,意味不明的開口,“盛二郎,容卿一案,昨日已經(jīng)定案,剩下的事情,朕已交由大理寺處理,你若有疑問,自可向大理寺遞交。今北伐在即,你敲響登聞鼓,攪亂朝會,意欲何為?”
盛國公瞅準(zhǔn)機會,急忙跪下請罪,“陛下,臣教子無方,請陛下恕罪?!?/p>
“好一個教子無方,盛國公,朕這朝堂,可不是你盛國公府的后宅,給朕出去跪著!”皇帝沉聲斥責(zé)。
“是,臣領(lǐng)命!”盛國公不敢再辯駁,急忙起身退了出去。
皇帝再次看向盛君意,“將你所謂的證據(jù),交由大理寺,大理寺自會處置。”
“陛下,”盛君意捧著書信,仰頭看向皇帝,“北伐在即,容王一案若有疑問,如何告慰三軍?草民斗膽,請陛下徹查偽造書信一事,否則日后引人效仿,何人還敢領(lǐng)兵作戰(zhàn)?容王為國戰(zhàn)死沙場,其家眷卻因這幾封通敵的書信遭到連累,滿門皆亡,若不查明此事,何以告慰容王在天之靈!”
“大膽!”皇帝冷聲道,“你這是在質(zhì)疑朕嗎?”
跪在盛君意旁邊的盛氏族長已經(jīng)被嚇得魂不附體,伏在地上不敢抬頭。
盛君意直面皇帝龍威,“草民不敢,但草民以為,北伐在即,容王一案更不容有疑點,還容王清白,還其家眷公道,方能鼓舞士氣,穩(wěn)定軍心?!?/p>
盛君意當(dāng)然知道,此時不是揭露此事的好時機。
在朝堂之上當(dāng)眾告發(fā)父親,也不是一個明智的決定。
此事背后牽扯到汪大人,而汪大人是皇帝的心腹,書信的事,蕭國公知道,陛下也知道,但誰都沒有提,因此父親才能置身事外。
握著證據(jù),縱然日后他也會有機會揭發(fā)此事,但他不想賭,不想她帶著遺憾離開,害死她全家的人,卻依舊逍遙法外。
她沒有完成的事情,他來為她畫上句號。
應(yīng)循也適時站出來,“陛下,臣以為盛二公子所言有理,臣查閱卷宗記錄之時,記錄上明言當(dāng)初容王一案,有容王通敵書信為證,此事臣已審問過案犯蕭崇,他并未見過書信,此書信在大理寺無故遺失,如今卻與盛國公有關(guān),若是不查明此事,豈不是在藐視我大昭律法?”
大理寺里堆積著不知道多少重案大案的卷宗,牽扯過多,失竊也是常有的事情,此事許多人都心知肚明,但是若將此事放到明面上來,那便是藐視大昭律法,若人人擔(dān)心將來被翻案就去偷卷宗,那大昭律法威嚴(yán)何在?
應(yīng)循此話一出,不少朝臣倒是站出來聲援,“應(yīng)少卿所言極是,陛下,臣以為此事決不能姑息,勢必要查明盛國公與此案的關(guān)系,以證我大昭律法嚴(yán)明公正?!?/p>
“臣附議。”
皇帝盯著下面說話的朝臣,沒有說話。
外面?zhèn)鱽硗▓?,“太子殿下到!?/p>
宗榷身穿太子冠冕,走進(jìn)太極殿。
朝臣們急忙行禮,“參見太子殿下!”
宗榷給皇帝行過禮,踩上臺階,走到龍椅下首的椅子上坐下,面向朝臣。
朝臣們見此情形,一時間都有些恍惚,仿佛又回到從前皇帝與太子同時臨朝的場景。
皇帝若有所思的看向宗榷,“太子不是召見東西大營的將領(lǐng)去了嗎?”
宗榷兩日之后就要離京,不光要召見東西大營的將領(lǐng),還要在這兩日內(nèi)盡可能的調(diào)集糧草,以及調(diào)兵并非是將東西大營的全部駐兵都調(diào)走,如何安排,也要立刻就拿出章程來,別說是來朝會,就連他們父子敘話的時間都沒有。
偏宗榷此時卻趕來了朝會,目的顯而易見。
宗榷也沒有兜圈子,直接說道:“容王一案,罪魁禍?zhǔn)资挸缫呀?jīng)認(rèn)罪,但偽造書信,捏造證據(jù),致使容王滿門受牽連之人并未找到,既有證據(jù),那便請父皇與諸位大臣鑒別一二,為容王極其家眷主持公道,以證律法,穩(wěn)定軍心?!?/p>
宗榷一開口,那些擁護(hù)他的朝臣自然立刻追隨,請皇帝鑒別證據(jù)。
皇帝只得點了頭。
宗榷直接吩咐道:“將書信呈上來,再將容王與盛國公的筆墨一并呈上做對比,筆跡可以模仿,但做不到?jīng)]有破綻,這一點,大理寺與翰林院都有經(jīng)驗,幾位大人一起看看吧?!?/p>
筆跡在刑律中作為證據(jù)是十分重要的一環(huán),因此大理寺在這方面有專門來鑒定筆跡的人,還有翰林院負(fù)責(zé)編撰,起草詔書等與文字打交道的工作,熟悉各種筆跡,鑒定筆跡對他們來說也并非難事。
宗榷點了幾個人,很快就將盛君意所呈的書信與盛國公和容王的筆跡都進(jìn)行了對比,幾人商量之后,也很快就有了結(jié)果。
“回稟陛下,太子殿下,可以確定這些書信,并非容王的筆跡?!?/p>
“這些書信上的字是通過描紅的方式,將容王的筆跡復(fù)刻之后,重新書寫的,看似是容王的筆跡沒錯,但組合起來的字跡會忽略習(xí)慣上的偏差,若此信當(dāng)真是容王所寫,那么他不可能在給人寫信的時候,如此刻意,且有幾個字,明顯與容王的落筆不同?!?/p>
對于擅長書法,或者能想到復(fù)刻舊字跡來偽造字跡的人而言,仿造出一份字跡相似度高達(dá)八九成的書信并不難,但想要讓這封信的每一個字都有跡可循,卻是有些困難的。對方拿了容王的字跡來偽造書信,一千個字里面,不可能剛好每一個都找到樣本,而就算都找到了樣本,組合到一起的時候,因為書寫習(xí)慣的原因,也會出現(xiàn)偏差。
所以可以肯定是,這些書信,絕非容澈所寫。
宗榷又問,“那與盛國公的筆跡有幾分相似?”
“從書寫習(xí)慣上來對比,至少有六七分。”
也就是說,有一半以上的可能,這些書信,是出自盛國公之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