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番話,擲地有聲。
如果說之前斬楊萬春,展現(xiàn)的是許元狠辣的戰(zhàn)略眼光。
那么此刻,他所展現(xiàn)的,便是一種超乎這個時代的,建設(shè)性與前瞻性的格局。
長孫無忌張了張嘴,一個字也說不出來。
他看著許元,仿佛在看一個怪物。
李世民眼中的沉思,早已被一片亮光所取代。
他先是錯愕,隨即是恍然,最后,是抑制不住的狂喜。
“哈哈……哈哈哈哈!”
帝王爽朗的笑聲,回蕩在安市城的廢墟之上。
“好!”
“好一個變廢為寶!”
“好一個化毒刺為尖刀!”
他走上前,重重地拍了拍許元的肩膀,眼神中滿是欣賞與贊嘆。
“許卿之見,勝朕十倍!”
“傳朕旨意!”
李世民轉(zhuǎn)身,龍行虎步,聲音傳遍四方。
“鄖國公張亮,這安市城的重建工作,就交給你了?!?/p>
“朕要你收編所有高句麗降卒,即刻起,重建安市城。”
“朕要讓這里,成為我大唐永鎮(zhèn)遼東的基石!”
“遵旨!”
眾人齊聲應(yīng)和,聲震云霄。
……
三日后。
安市城外,唐軍大營。
經(jīng)過三日的休整,大軍的士氣與體力,皆已恢復(fù)至巔峰。
城內(nèi)的重建工作,在張亮的指揮與數(shù)萬降卒的勞作下,已經(jīng)如火如荼地展開。
而主力大軍,則完成了新的集結(jié)。
原本李世民親率的十余萬大軍,匯合了張亮帶來的四萬兵馬,再加上收編高延壽、高惠真以及安市城的部分降卒,擇其精壯,充作輔兵。
此刻,匯聚在安市城下的大唐軍隊,總兵力已然接近二十萬之眾。
帥帳之前,旌旗蔽日,甲光向陽。
二十萬大軍連營十里,肅殺之氣直沖云霄。
所有人的目光,都望向東方。
那里,是高句麗的國都——平壤。
一戰(zhàn)破安市,大唐兵鋒之盛,已無人可擋。
在所有人看來,平壤城,已是囊中之物。
就在這軍心鼎沸,戰(zhàn)意昂揚的時刻。
“報——”
數(shù)騎快馬,自東方疾馳而來,卷起一路煙塵。
為首的,正是斥候營千戶張羽與曹文。
兩人翻身下馬,甲胄之上滿是風(fēng)霜,臉上帶著掩飾不住的急切與凝重。
他們快步?jīng)_入帥帳,單膝跪地。
“啟稟陛下,緊急軍情!”
李世民眉頭一挑,沉聲道。
“講?!?/p>
張羽抬起頭,語速極快。
“陛下,據(jù)我等探查,以及從高句麗潰兵口中審問得知?!?/p>
“此前被我軍擊潰的兩萬倭軍,并未逃離,而是退守至平壤,與高句麗正式結(jié)盟。”
曹文立刻補充道。
“不僅如此,高句麗國主高藏,已下達全國總動員令,征調(diào)國內(nèi)所有十五歲以上,六十歲以下的男丁,號稱五十萬大軍,正于平壤城東的遼水沿線,構(gòu)筑防線,似要與我大軍決一死戰(zhàn)?!?/p>
聽到“五十萬”這個數(shù)字,帳內(nèi)眾人,皆是面露不屑。
高句麗全國人口,不過三百萬,何來五十萬大軍,不過是裹挾平民,虛張聲勢罷了。
然而,張羽接下來的話,卻讓所有人的臉色,都沉了下去。
“陛下,更重要的軍情是……”
“倭國,似乎不止派來了兩萬人馬?!?/p>
他深吸一口氣,聲音艱澀。
“我等斥候在泊灼水下游的入???,發(fā)現(xiàn)了大批倭國戰(zhàn)船?!?/p>
“一支約三萬人的倭國軍隊,已經(jīng)登陸,自稱是倭國最精銳的‘常備足輕’,其統(tǒng)帥,似乎是倭國權(quán)臣蘇我氏的族人。”
“他們……也正向平壤防線集結(jié)?!?/p>
“什么?”
尉遲恭猛地站了起來,銅鈴大的眼睛里滿是怒火。
“這些狗娘養(yǎng)的倭人,還真是不知死活,打了小的,來了老的?”
長孫無忌的臉色,也變得無比難看。
“也就是說,光是倭寇的兵力,便已達到了五萬之眾?”
這已經(jīng)不是一股可以等閑視之的力量了。
張羽點了點頭,面色更加難看。
“還有……”
“百濟國,也已出兵。”
“一支人數(shù)不明的百濟軍隊,已越過邊境,進入高句麗境內(nèi),其動向……同樣是平壤!”
一個又一個的壞消息,如同重錘,敲打在每個人的心上。
帥帳之內(nèi),原本輕松樂觀的氣氛,瞬間蕩然無存。
只剩下死一般的寂靜。
高句麗傾國之兵。
五萬倭國精銳。
再加上一個數(shù)量不明,但居心叵測的百濟。
三國聯(lián)軍。
這是要畢其功于一役,在平壤城下,與大唐展開一場決定國運的大決戰(zhàn)啊。
帥帳之內(nèi),死一般的寂靜。
方才還因攻克安市而高漲的士氣,此刻被一盆來自東方的冰水,澆得徹骨冰寒。
這突如其來的三國聯(lián)軍,如同一座無形的大山,驟然壓在了每一個人的心頭,讓人喘不過氣來。
高句麗傾國之兵,尚在其次。
蕞爾倭國,彈丸之地,竟也敢一而再,再而三地挑釁天朝神威。
百濟更是首鼠兩端,此刻竟也敢公然下場,與大唐為敵。
尉遲恭那張黑臉,已經(jīng)漲成了豬肝色,脖頸上的青筋如虬龍般暴起。
他“嚯”地一聲站起,腰間的佩刀發(fā)出一聲不堪重負(fù)的嗡鳴。
“他娘的!”
一聲怒吼,如同平地驚雷,震得整個帥帳嗡嗡作響。
“這些不知死活的倭人,還有那百濟的雜碎,是真以為我大唐的刀,不利乎?”
“陛下,末將請令,愿為先鋒,先去平了那五萬倭寇,再將百濟的腦袋擰下來當(dāng)球踢!”
無人應(yīng)和。
不是怯戰(zhàn),而是所有人都清楚,事情遠(yuǎn)非這般簡單。
長孫無忌眉頭緊鎖,渾濁的老眼中,滿是陰霾。
他捻著胡須,緩緩開口,聲音干澀。
“敬德,稍安勿躁。”
“五萬倭軍,三萬還是精銳,再加上一個出兵數(shù)量不明的百濟……”
“他們選擇在平壤與高句麗合流,而不是單獨冒進,便說明其統(tǒng)帥,并非庸才?!?/p>
“這一戰(zhàn),已非一國之戰(zhàn),而是我大唐,與這高句麗、百濟以及倭國之戰(zhàn)?!?/p>
李世勣亦是面色凝重,補充道:“高句麗雖敗,但根基未毀,傾國動員,即便多是老弱,湊出五十萬大軍雖然不可能,但要說二十萬人,還是可以做到的?!?/p>
“再加上倭國的五萬人馬,還有百濟!”
“百濟與新羅常年交戰(zhàn),其國中兵力,亦不可小覷。他們既然敢下場,便絕不會是小數(shù)目。”
帳內(nèi)的氣氛,愈發(fā)壓抑。
每一個數(shù)字,都像一塊巨石,不斷壘加在眾人的心上。
李世民端坐帥位,面沉如水。
帝王的臉上,看不出喜怒,但那雙深邃的眼眸中,卻已是風(fēng)雷激蕩。
他沒想到,倭國竟有如此大的膽子。
此前那兩萬倭軍,尚可看作是投機取火,是趁火打劫。
可如今,增兵三萬,公然與高句麗結(jié)盟,與大唐對壘。
這便是……宣戰(zhàn)。
這是在公然挑戰(zhàn)他李世民,挑戰(zhàn)整個大唐的底線。
一股冰冷的殺意,自帝王心底,緩緩升起。
他的目光,掃過帳內(nèi)神色各異的文武百官,最后,落在了那個自始至終,都未發(fā)一言的年輕人身上。
許元。
他依舊站在那里,身形筆挺,神色平靜,仿佛帳內(nèi)這足以讓天塌下來的軍情,于他而言,不過是庭前花開花落。
這份鎮(zhèn)定,讓李世民心中那股翻騰的怒火,稍稍平息了幾分。
“許卿?!?/p>
李世民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你,怎么看?”
一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許元的身上。
他們已經(jīng)習(xí)慣了。
每當(dāng)遇到看似無解的難題時,這個年輕人,總能給出最出人意料,也最切中要害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