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D兩日后。
天色未明,晨霧彌漫。
遼東城外,巨大的校場之上,早已是人山人海,旌旗如林。
八萬鎮(zhèn)倭軍,三千玄甲親衛(wèi),以及近兩萬的唐軍精銳,近十萬大軍,集結(jié)于此。
鴉雀無聲。
只有一面面巨大的軍旗,在晨風(fēng)中獵獵作響。
許元一身玄色明光鎧,腰懸橫刀,騎在一匹神駿的黑馬之上,目光如炬,掃過眼前這支由他一手鍛造出來的軍隊。
曾經(jīng)的他們,是眼神麻木,衣衫襤褸的高句麗降卒。
而今。
他們身著嶄新的唐軍制式軍服,手持鋒利的兵刃,身姿挺拔如松,眼神中,燃燒著名為“希望”與“榮耀”的火焰。
在他們的軍旗上,李世民親筆御書的“鎮(zhèn)倭”二字,在晨曦中,閃爍著金色的光芒。
許元深吸一口氣,拔出腰間橫刀,刀尖直指東方!
“出發(fā)!”
一聲令下。
“吼!”
近十萬將士,齊聲怒吼,聲震四野,氣沖云霄!
大軍開拔。
長長的隊伍,如同一條鋼鐵巨龍,蜿蜒著,向著安市城的方向,滾滾而去。
五日后。
當許元和長孫無忌率領(lǐng)的大軍,抵達安市城外時,所有人都被眼前的景象,深深震撼了。
只見安市城下,一座更為龐大的軍營,已經(jīng)拔地而起,連綿十數(shù)里,無邊無際。
無數(shù)的營帳,如同白色的海洋。
數(shù)不清的旌旗,在風(fēng)中招展,遮天蔽日。
二十萬人馬全部駐扎于此,這種場面,還真是不多見??!
李世勣的帥旗、尉遲敬德的將旗、張亮的將旗……大唐最頂尖的將領(lǐng),幾乎盡數(shù)匯聚于此。
空氣中,彌漫著濃郁的鐵血與肅殺之氣。
大唐精銳的二十萬雄師,已經(jīng)在此完成了集結(jié)。
一場決定東亞未來數(shù)百年格局的曠世大戰(zhàn),已然,一觸即發(fā)!
當許元率領(lǐng)的十萬大軍,如一條黑色的鐵龍,緩緩匯入安市城外那片更為廣闊的營盤海洋時。
整個大唐主力軍營,都被驚動了。
無數(shù)的目光,從營帳中,從箭樓上,從巡邏的隊列里,投射了過來。
好奇,審視,以及一絲不易察覺的戒備。
畢竟,那支軍隊的主體,在不久前,還是他們的敵人。
然而。
當他們看清那支軍隊的模樣時,所有的目光,都漸漸凝固了。
取而代之的,是深深的,無法言喻的震撼。
軍容整肅,步履鏗鏘。
八萬人的行軍隊列,竟是鴉雀無聲,只有甲葉碰撞與軍靴踏地的聲音,匯成一股令人心悸的鋼鐵洪流。
每一個士卒的臉上,都看不到半點降卒該有的麻木與頹喪。
他們的腰桿,挺得筆直。
他們的眼神,銳利如刀。
那是一種飽經(jīng)磨礪,又被注入了全新靈魂的眼神。
充滿了對未來的渴望,以及,對戰(zhàn)爭的狂熱。
尤其是那面迎風(fēng)招展的“鎮(zhèn)倭”大旗,在陽光下熠熠生輝,仿佛有一種無形的力量,在昭示著這支軍隊脫胎換骨的重生。
中軍大帳前。
身著黃金鎖子甲,披著赤色龍袍披風(fēng)的李世民,負手而立。
他的身后,李世勣、尉遲恭、張亮等一眾大唐的頂梁柱,皆在。
他們,已經(jīng)在此等候多時。
李世民的目光,如鷹隼般銳利,一寸寸地,掃過這支緩緩而來的軍隊。
他戎馬半生,什么樣的精銳沒有見過。
可眼前這支“鎮(zhèn)倭軍”,依舊讓他心頭的震動,無以復(fù)加。
他當然知道許元在遼東城做的那些事。
分田,開渠,組建婦聯(lián)會,軍民同心。
這些情報,早已通過百騎司的渠道,擺在了他的案頭。
可他從未想過。
短短月余。
許元,竟能將八萬爛泥扶不上墻的高句麗降卒,錘煉成一支堪比百戰(zhàn)精銳的雄師。
士氣之盛,比之自己的玄甲軍也不遑多讓?。?/p>
李世民的嘴角,微微上揚,勾起一抹難以抑制的弧度。
他沒有看許元。
而是側(cè)過頭,看向身旁同樣滿臉驚容的李世勣。
“懋公。”
他的聲音,低沉而有力。
“你我,都小看這小子了?!?/p>
李世勣撫著長須的手,微微一頓。
他苦笑著,點了點頭。
“陛下圣明?!?/p>
“臣對徐將軍,也是心服口服?!?/p>
這個年輕人,不僅能看透朝堂風(fēng)云,更能手握乾坤,鍛造強軍。
此等妖孽,大唐得之,實乃國之幸。
此時,許元已策馬來到近前。
他翻身下馬,甲胄鏗鏘作響,對著李世民,單膝跪地,抱拳行禮。
“末將許元,參見陛下!”
身后,張羽、曹文等將領(lǐng),齊刷刷跪倒一片。
“參見陛下!”
十萬大軍,動作整齊劃一,單膝跪地,聲如山崩。
“參見陛下!”
那股沖天的氣勢,讓身經(jīng)百戰(zhàn)的尉遲恭,都不由得瞳孔一縮。
李世民的眼中,欣賞之色更濃。
他親自走上前,雙手扶起許元。
“起來吧?!?/p>
“許元,你做得很好。”
沒有過多的褒獎。
但僅僅這六個字,從這位千古一帝的口中說出,便已是至高無上的榮耀。
“謝陛下!”
許元站起身,神色沉靜。
李世民拍了拍他的肩膀,目光越過他,望向他身后那無邊無際的軍陣,緩緩點頭。
隨后,他轉(zhuǎn)過身,龍行虎步,走向中軍大帳。
聲音,傳遍了整個校場。
“諸將,入帳議事!”
……
中軍大帳之內(nèi)。
氣氛肅殺,凝重如鐵。
巨大的沙盤,擺放在正中央,上面精細地還原了安市城至平壤一帶的山川河流,城池道路。
李世民高坐帥位,目光如電,掃過帳下諸將。
長孫無忌、李世勣、尉遲恭、張亮,以及許元。
這里,匯聚了此戰(zhàn)大唐帝國最頂尖的軍事頭腦。
“都坐吧?!?/p>
李世民聲音不大,卻自有一股不怒自威的皇者氣度。
“喏!”
眾人落座。
李世民的目光,首先落在了英國公李世勣的身上。
“懋功,你先說說?!?/p>
“將最新的軍情,與諸位將軍,再通報一遍?!?/p>
“是,陛下?!?/p>
李世勣站起身,走到沙盤前,拿起一根指揮木桿。
他的神情,一如既往的沉穩(wěn)冷靜,仿佛泰山崩于前而色不變。
“根據(jù)斥候最新回報。”
他的木桿,點在了沙盤最南端,一個標著“平壤”二字的城池模型上。
“高句麗、百濟、倭國三國聯(lián)軍,共計三十五萬,已于三日前,自平壤出發(fā)?!?/p>
“其統(tǒng)帥,為高句麗大莫離支,淵蓋蘇文?!?/p>
他的木桿,沿著一條清晰的紅線,緩緩向北移動。
“他們正沿著平壤至安市城的官道,浩浩蕩蕩而來?!?/p>
“大軍旌旗連綿百里,軍械糧草無數(shù)。”
“看其行軍速度,不急不緩,顯然,淵蓋蘇文的準備,極為充分?!?/p>
“按照這個速度推算……”
李世勣的木桿,重重地落在了安市城外不足百里的一個點上。
“最多,還有半個月?!?/p>
“三十五萬大軍,便會兵臨安市城下?!?/p>
他說完,將木桿放回原處,退回座位,整個過程,沒有一絲多余的動作。
但帳內(nèi)的空氣,卻仿佛又凝固了幾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