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許元卻能感受到,這平靜之下,隱藏著怎樣的期盼與決絕。
這不僅僅是一個問題。
這是天可汗對自己,也是對整個帝國的叩問。
一瞬間,所有人的目光,都聚焦在了許元的身上。
長孫無忌、房玄齡、李世勣……這些帝國最頂尖的文臣武將,此刻都想聽聽,這個屢創(chuàng)奇跡的年輕人,會如何回答。
許元心中念頭飛轉(zhuǎn)。
他知道歷史的走向,知道此戰(zhàn)的艱難,更知道安市城下,李世民最終無功而返的遺憾。
但他能說嗎?
不能。
此刻,三軍將士氣勢如虹,天子御駕親征,正是需要一鼓作氣的時候。
任何一句喪氣話,都可能動搖軍心。
他的職責(zé),不是做一個預(yù)言家,而是要做一個能為大唐帶來勝利的實干者。
而且,這一世,大唐有自己改良的軍械,還有自己帶來的秘密武器!
高句麗,絕無可能贏!
他深吸一口氣,抬起頭,迎上李世民那深邃如海的目光。
他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反問了一句。
“陛下,臣敢問,您看到了什么?”
李世民微微一怔,顯然沒想到他會如此反問。
長孫無忌等人也是眉頭微皺。
李世民順著自己手指的方向再次看去,沉聲道。
“朕看到的,是六萬枕戈待旦的精兵,是十萬保障有力的民夫,是我大唐無堅不摧的兵鋒。”
許元搖了搖頭,臉上露出一抹與這肅殺氣氛格格不入的微笑。
“不?!?/p>
他的聲音清晰而堅定。
“陛下,臣看到的,不是六萬大軍,也不是十萬民夫?!?/p>
所有人都愣住了。
只聽許元朗聲說道。
“臣看到的,是陛下您席卷八荒、一統(tǒng)四海的決心!”
“臣看到的,是炎黃子孫,漢家兒郎,綿延千年不絕的赫赫武功!”
“臣看到的,更是天道之所向,民心之所歸!”
他上前一步,聲音陡然拔高,充滿了感染力。
“高句麗,蕞爾小邦,竊據(jù)遼東,不敬天朝,此為不義。”
“其國主殘暴,弒君自立,民不聊生,此為不仁?!?/p>
“陛下興仁義之師,討無道之賊,此乃天命!”
“以天命,伐不義,如泰山壓卵,如江河決堤,焉有不勝之理?”
一番話,擲地有聲,磅礴大氣。
他沒有去分析雙方的兵力對比,沒有去討論戰(zhàn)術(shù)戰(zhàn)略。
他直接將這場戰(zhàn)爭,從軍事層面,拔高到了“天命”的層面。
大唐皇帝陛下,就是天命!
這馬屁拍的,清新脫俗,又直擊要害。
果然。
李世民聽完,先是一愣,隨即爆發(fā)出一陣酣暢淋漓的大笑。
“哈哈哈哈……好!說得好!”
他重重地拍了拍許元的肩膀,眼神中滿是欣賞與快慰。
“泰山壓卵,江河決堤!好一個天命所歸!”
他心中的最后一絲疑慮,被許元這番話徹底驅(qū)散。
取而代之的,是前所未有的萬丈豪情。
他轉(zhuǎn)過身,面向眾將,聲音如龍吟虎嘯。
“傳朕旨意!”
“大軍休整一日,明日清晨,拔營啟程!”
“沿薊州古道,直取遼東!”
“臣等,遵旨!”
眾將齊聲領(lǐng)命,聲浪沖天。
大軍再次開拔。
這一次,不再只是兩萬玄甲軍了,而是整個東征大軍的滾滾洪流。
旌旗如海,刀槍如林,車馬的轟鳴與士卒的腳步聲匯成一曲雄渾的戰(zhàn)歌,在這片遼闊的土地上奏響。
薊州古道,這條承載了千年風(fēng)霜的道路,距離上次的隋朝東征高句麗鎩羽而歸之后,再一次見證了中原王朝的赫赫兵威。
又是三五日的急行軍。
凜冽的寒風(fēng)如刀子般刮在臉上,但所有人的心中,都燃燒著一團(tuán)火。
天色漸晚,鉛灰色的云層壓得很低,似乎預(yù)示著一場風(fēng)雪的到來。
為了抵御嚴(yán)寒,也為了方便議事,李世民的御駕被改造成了一輛寬大的四輪馬車。
車廂內(nèi),炭火燒得正旺,暖意融融,與車外的冰天雪地判若兩個世界。
一張簡易的行軍堪輿圖,鋪在矮幾上。
李世民、長孫無忌、尉遲恭,以及許元,四人圍坐。
“諸位愛卿請看?!?/p>
李世民的手指,點在地圖上的一個位置。
“此處,便是營州?!?/p>
他的指尖順著一條蜿蜒的黑線緩緩移動。
“過了營州,再往前,便是遼水。而從此處開始,道路便開始變得狹窄崎嶇,山林密布,已不適合我大軍主力快速穿行?!?/p>
車廂內(nèi)的氣氛,隨著李世民的話語,變得凝重起來。
長孫無忌的眉頭微微蹙起,他沉吟道:
“陛下所言極是。大軍輜重繁多,若是道路不暢,行軍速度必然大減。一旦被高句麗人抓住機(jī)會,于險要處設(shè)伏,我軍恐會陷入被動?!?/p>
這位帝國的宰相,考慮的永遠(yuǎn)是如何將風(fēng)險降到最低。
“怕他個鳥!”
尉遲恭那洪亮的聲音在車廂內(nèi)炸響,他一拍大腿,銅鈴般的眼睛瞪得老大。
“管他什么狹路險道,俺老黑愿為先鋒,率三千玄甲,遇山開路,遇水搭橋!神擋殺神,佛擋殺佛!”
他滿臉的橫肉都在抖動,仿佛已經(jīng)看到了自己鑿穿敵陣的場景。
李世民聞言,只是笑了笑,不置可否。
尉遲恭的勇武,他自然信得過。
但為君者,不能只憑一腔血勇。
他的目光,轉(zhuǎn)向了自始至終都未發(fā)一言的許元。
“許元,你有何看法?”
許元抬起頭,目光在地圖上掃過,腦中飛速地將眼前的地形與后世的記憶進(jìn)行比對。
他正要開口。
“報——!”
一聲急促而高亢的通報聲,從車外傳來,打斷了車內(nèi)的議事。
一名身披輕甲的傳令兵,在內(nèi)侍王德的引領(lǐng)下,快步走到車前,單膝跪地。
“啟稟陛下,前方斥候急報!”
李世民眉頭一挑,沉聲道:“講?!?/p>
“我軍前出三十里的斥候隊,在前方山谷發(fā)現(xiàn)一股高句麗騎兵,約莫四五百人?!?/p>
傳令兵的聲音清晰而急促。
“交手了?”
尉遲恭立刻追問,身子都往前傾了幾分。
傳令兵搖了搖頭。
“未曾。對方極為警覺,見我軍斥候,沒有戀戰(zhàn),還立刻縱馬遁入山林,我軍未能追及?!?/p>
聽到這里,車內(nèi)的幾人神色都緩和了下來。
長孫無忌捋了捋胡須,淡然道:
“意料之中。我大唐近十萬大軍壓境,高句麗那邊若是連個哨探都不派,那淵蓋蘇文未免也太過愚蠢了?!?/p>
李世民點了點頭,表示贊同。
“不錯。區(qū)區(qū)一股游騎,探明其動向,多加防備便是,不必大驚小怪?!?/p>
在他看來,這不過是戰(zhàn)爭開始前,雙方必然會發(fā)生的試探,根本算不得什么大事。
“傳令下去,斥候營擴(kuò)大搜索范圍,前軍加強(qiáng)戒備?!?/p>
“是!”
傳令兵應(yīng)了一聲,卻并未起身離去。
他依舊跪在那里,頭顱低垂,似乎還有話要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