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順三萬幽州邊軍于遼陽集結,進發(fā)鴨綠江畔,跨江援救高麗。
近日,大順軍中收到消息。
倭兵據(jù)說已經(jīng)攻入了高麗最為核心的京畿道和江原道腹地。
再加上高麗南部的慶尚道、忠清道、全羅道,早已經(jīng)全部失陷。
高麗國內(nèi)總計八道之地,已經(jīng)失陷近半。
高麗李姓王室已經(jīng)逃亡至最北端緊靠鴨綠江的平安道治所——平壤府。
除了呼叫宗主國救命,高麗國內(nèi)根本就沒有做出任何有效抵抗。
“上使,倭賊侵略我國,士卒悍勇異常......”
來自高麗王室的使臣,正在大帳中將倭奴軍情向大順朝廷的東征主官......幽州牧劉安和盤托出。
劉安聞言擺了擺手,有些無奈的說道。
“每次遭受倭人襲擾,你們總是這般說辭......”
“我想知道的是倭人主力目前最真實的情況?!?/p>
謊話說多了,偶爾說一次真話,都沒人愿意相信了。
高麗使臣無奈的拱了拱手,急忙繼續(xù)解釋道。
“大人,這次真的不一樣,真的不一樣!”
“倭人這次是發(fā)了瘋一般的急攻,他們從上到下幾乎都瘋了,都瘋了!”
“甚至......甚至在漢城府。”
“他們一支區(qū)區(qū)千人的偏軍,就敢向我兩萬守軍駐守的城池發(fā)起猛攻。”
那副樣子,至今想起來都讓高麗使臣有些不寒而栗。
倭賊寧愿死在城下,也絲毫不愿意后退。
就連他們那些隨軍的老弱,也拿起了刀劍跟隨軍隊發(fā)起沖鋒。
事后漢城府內(nèi)的斥候外出查驗。
這些倭人的隨軍物資少得可憐,根本不像是早有預謀的侵略。
那些散落在城外的尸骸。
不少人臉上凝滯的表情都帶著一抹飽含解脫的微笑,他們簡直就像是自已主動來尋死似的。
不管如何,這詭異的戰(zhàn)事,徹底嚇得漢城府中的高麗王室一心北逃。
現(xiàn)如今。
再多的高麗大軍,也無法帶給這些高麗的王公大臣們絲毫的安全感。
若不是還想給王室保留一點最后的體面。
高麗國王李享甚至想離開平壤府,直接進入大順尋求庇護。
“哎,好了......”
幽州牧劉安揮了揮手,敷衍著高麗使臣退下。
“你說的我都知道了,你先下去歇息去吧?!?/p>
還是一如既往地,每次朝廷援助高麗,從高麗求援的使臣口中向來聽不到什么靠譜的消息。
以往的高麗使臣,他們要么是嚴重夸大敵人的實力,只為了尋求大順的重視,加緊救援。
結果大順重兵壓境,卻發(fā)現(xiàn)敵人不過區(qū)區(qū)千余人,大軍勞師動眾的至此也不過是徒耗糧草。
......
要么就是輕描淡寫的把對方描述為和高麗守軍五五開的疲弱之師。
連什么惜敗、鏖戰(zhàn)之詞都用上了,反正是怎么能體現(xiàn)高麗士兵的英勇怎么說。
但是邊軍官將和高麗也沒少打過交道,誰不知道高麗軍卒的戰(zhàn)斗力之低下?
就連塞外衛(wèi)所的屯卒都比他們能打。
曾經(jīng)就有一次......
朝廷統(tǒng)兵大將輕信高麗使臣之言。
先鋒武官因高麗使臣的錯誤情報,貿(mào)然輕敵。
這位總兵急功冒進,獨自率領部下的輕騎連夜奔襲,最后被敵人重兵圍困,慘遭覆沒。
......
“哎......高麗君臣,實不足為信也?!?/p>
想到這里,幽州牧劉安又嘆了口氣,這才向大帳外的親兵說道。
“擂鼓,喚眾將大帳軍議!”
接著,幽州牧劉安又自言自語道。
“不管敵情如何,這朝廷之令,我確是難以推辭。”
為了給膽敢侵犯大順江南之地的倭寇一個教訓。
大順女帝及丞相、三公,都已經(jīng)先后給他來信。
信紙上的字里行間,無一不顯露著暗示之意。
‘此次東征,務必得勝歸師。’
若勝......
他劉安就可一躍直入朝廷食祿兩千石的二品九卿之列。
九卿人臣之尊,位次之貴,僅在丞相、三公之下。
但若是敗......
為了大順朝廷的顏面,他這個兼任東征大都督的幽州牧,最好還是別活著回來了。
“倉促發(fā)兵,敵情不明,卻又是不進......也不成??!”
“哎......”
幽州牧劉安的嘆息聲,回蕩在這空空落落的大帳內(nèi)。
......
李煜騎著馬,繞著順義堡給手下的兵將安排任務。
“李順,帶著你的一什人手,把這邊的城墻再給我加固加固!”
“這里......這里,還有這里?!?/p>
李煜指著幾處小有損缺的墻頭。
“你們另外幾個什長,各自給我再搭個箭樓出來,順便把擋箭的女墻也給我加高一些。”
春耕結束后,李煜帶著手下的軍戶,在順義堡內(nèi)搭了座土窯。
又購了一批附近山里的官窯開采的煤炭,專用來燒制廉價的石灰石。
將煅燒后的石灰與其他物質(zhì)(如沙子、碎石或其他骨料)混合。
最后加水制成糊狀物質(zhì)。
這種石灰砂漿?的混合物在干燥后變得堅硬,可以起到類似于現(xiàn)代水泥的作用。
通俗來講,就是現(xiàn)代水泥的一種早期雛形。
類似水泥的建筑材料雛形,實際上在大順已經(jīng)有了。
諸如糯米石灰漿、三合土?......等物,都有搭建營壘城墻的效用。
只不過因為制作難度、成本等問題。
除了朝廷專人監(jiān)察營建的中原大城,一般的小城和規(guī)模更小的衛(wèi)所屯堡都很難用的起那么貴重的施工材料。
東征大事,自然和他順義堡的一個小小百戶無關。
而順義堡的堅固與否,卻直接事關李煜的身家性命。
順義堡原本就只有百來人的守備兵力,現(xiàn)在更是先后被抽調(diào)走了足足三十人,編入了東征大軍。
守城人手不充裕,李煜就只好從營壘工事這方面彌補。
為了防備可能會南下的北虜部落,他想方設法的帶著麾下的兵丁加固城墻。
李煜自從傷勢好了個七七八八之后,就迫不及待的安排人手,折騰他自已憑著印象調(diào)配改良后的石灰砂漿?配方。
只為把順義堡的城墻箭樓,修的比其它衛(wèi)所的同僚武官們的屯堡都要高大堅固。
到時......
縱是北虜游騎在這個幽州邊防空虛的時機南下,想來也不會主動來強攻他這處城堅墻高的屯堡。
順義堡作為一個軍事堡壘,這里面又沒什么油水。
按照慣例,北虜部落頂多就是留下百十號人圍困屯堡,確保他們無法出來襲擾后路罷了。
李煜壓根不考慮主動出擊的問題。
首先作為衛(wèi)所武官,面臨北虜南下。
他屆時只要順義堡內(nèi)點起一束狼煙示警,就已經(jīng)盡到了衛(wèi)所武官的守土預警之責了。
大順朝廷對邊塞衛(wèi)所的要求本身就是如此......
順義堡存在的最大價值,就是為遼東平原上分布的城邑提前預警而已。
其次,憑借這些勉強一人一身棉服的屯卒。
拿著單薄的長槍出堡野戰(zhàn),基本就是送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