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棣幾兄弟的歸來。
許府也多了許多熱鬧。
尤其朱棣,性子豁達、對新鮮的事物興趣濃郁。
在馬皇后的幾個嫡子里面,就性格而言,青年的朱棣是最合來往的。
朱標的性格也不錯,只是作為儲君的他更關(guān)心大明,又被老朱安排監(jiān)國,不常見到他的人影。
在聽說后世的那些震撼的事情之后,朱棣對此神往不已。
“易哥,下次你要是回去,記得帶我一起去后世看看,可別忘了?!?/p>
唯恐許易忘了,朱棣每次離開時,都要提醒許易一遍。
那發(fā)亮的眼神里充斥著狂熱與好奇。
許易不置可否,只是讓他去找老朱,等朱元璋同意了,他再考慮這事。
朱棣去后世的話,麻煩太多,他連玉兒都未帶,更何況他。
大明正值多事之秋,去后世一去最少都幾個月時間,確實不合適。
而且這趟自鄉(xiāng)野回來后,朱棣對民生的關(guān)注提高不少。
老朱有意讓他跟著朱標后面,學(xué)習(xí)治國理政,顯然是準備委以重任。
許易還是從朱標口中得知,這家伙去的那戶人家,家里的壯年全部戰(zhàn)死,獨留老漢和幼童茍延過活。
這一年時間從春種到秋收,都是朱棣幫著。
只有經(jīng)歷,才是明白。
正如“變形計”改變不了所有人,但有一人,有一點改變,那就是意義所在。
朱棣雖然外表大咧,但心態(tài)確實沉穩(wěn)不少,這段時間,沒少來府里請教肥料這方面的知識。
他想去后世,大概非不為了玩樂。
相比于朱棣常來竄門,秦王朱樉他們相對來往少一些,過來更多為生意。
他從后世運來不少東西,諸如肥皂這些日用品,如今在江南一帶很受歡迎。
五人都是嫡子,但如今朱棣的地位截然不同,隱隱有“第二接班人”的意思。
畢竟…
想要常踏進許府大門,先要過的就是老朱那一關(guān)。
秦晉兩王有前車之鑒,到底不讓老朱放心。
將技術(shù)帶入大明…
建立學(xué)府傳授知識…
再到以楷模樹立為民思想…
許易感覺自己也在沿著后世那一條路前進。
唯一未動的就是制度,這也是最后的底線。
許易還不至于犯蠢,想以一人之力“改天換地”。
至于賬的事…
老朱可能會賴,但馬皇后不會,這段時間運回翡翠,或有外邦朝貢帶來了好的紅寶石,她都會派人送來。
……
……
天色微微放亮,靜謐得沒有半點聲音。
叮——
鬧鐘驟然響起,叮鈴鈴的聲音格外聒噪。
啪——
世界忽然安靜,許易隆了隆被子繼續(xù)安睡。
“少爺!”
“少爺!”
身體在搖晃,像是船在大海中被波濤折磨,許易微微睜開了一絲惺忪睡眼。
“唔……別鬧!”
許易輕叱了一聲,眼睛閉上準備再睡一會兒。
被當(dāng)抱枕般摟著,不知為何,玉兒一張臉紅得快滴出血來,不敢亂動。
過了幾息,玉兒強忍著羞恥,嬌滴滴開口道:
“少爺,你再睡下去,可要誤了今日的朝會?!?/p>
“你不是答應(yīng)母后,今日會過去的嗎?”
嗯?
許易猛然睜開眼睛,眼里的混沌快速散去,露出理性的光芒。
“朝會?”
許易看著玉兒,又像是在自言自語。
記起了什么的許易猛然拍了拍額頭,難怪這該死的鬧鐘會響。
今天老朱要去收土豆,連馬皇后都會參加今天的朝會,還特意過來知會了他。
收土豆普通,可對大明而言意義截然不同。
今日,將是大明新紀元的始點。
而且已經(jīng)答應(yīng)馬皇后,今日許易總是要去湊個熱鬧的。
“啊——”
四點多起床,許易打了哈欠,強撐起精神。
“別愣著了,趕緊給我更衣吧?!?/p>
“嗯~”玉兒軟糯糯應(yīng)了一聲,有些局促和慌張從被子爬了出來。
整個全程玉兒都面紅耳赤的,不敢亂撇。
穿衣,洗漱。
許易匆匆離開了許府。
今日他沒有穿現(xiàn)代的衣服,而是選擇了一件明朝的錦衣,看上去更正式莊重。
見許易從府里出來,坐在抬輦上的朱標揶揄道:
“孤還以為,今日要派人將你抬去皇宮。”
“連雄英都跟我抱怨,說讓我勸你早點起床?!?/p>
說完,朱標不顧許易黑臉,自己倒是先逗笑了起來。
“……”。
知不知道節(jié)假日八點起床,已經(jīng)超過后世幾億人?
這已經(jīng)算勤奮了!
看了眼這蒙蒙天色,許易簡直無力吐槽,也無心力反駁朱標這話,熟絡(luò)來到輦上。
靠著椅背,許易有氣無力的,滿臉寫著“困倦”二字。
“幸好就這一天,要是一年四季這樣,那還不如殺了我!”
“朝堂之事,事關(guān)社稷黎民,宜早不宜晚?!?/p>
朱標回了一句,隨即朝侍人擺手,后者抬輦往皇宮而去。
許易一邊犯困,一邊吃著面包填肚子,對于朱標的話已經(jīng)無心反駁。
朱元璋在位不僅有“早朝”,還有“午朝”和“晚朝”。
其中“早朝”和“晚朝”屬于常朝,基本每天有。
朱元璋還要求“大小公私之事并令公朝陳奏”,意思是說大事小事都得匯報。
《明會典》記載,洪武二十八年所定各府部衙門“合奏啟事目”達184項。
除建言、決囚等事,以及災(zāi)異、雨澤、囚數(shù)等奏事…
甚至還有諸如“收買牛支農(nóng)具”、“追贓不足家屬”等等雜事。
正因政事繁雜,上朝有時時間太長,朱元璋還管飯“賜食”,此舉洪武二十八年才停止。
——“職事眾多,供億為難”。
意思是說:賜食的官僚人數(shù)太多,供應(yīng)困難,加劇財政負擔(dān)。
造成這種原因的,還得是上朝人數(shù)多。
元朝時采用蒙古傳統(tǒng)部落議事制度與中原官僚體系結(jié)合的特殊模式,上朝人數(shù)極少。
“奏事者”唯中書省、御史臺、宣政院、樞密院等“二三大臣”以及怯薛近侍數(shù)人。
老朱認為這會蒙蔽圣聽,故而到明朝,朝會參與者眾多,大朝會甚至達上千人。
唐宋時期,基本都要五品官,洪武一朝改為六品,六品以上官員入奉天殿朝見,七品以下則于殿外排列。
五點上朝?
對此許易只能說,這比他前世當(dāng)牛馬還要牛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