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良玉中軍大帳之內(nèi),眾將領(lǐng)聽了他的話后,都顯出一副十分吃驚的神情,所有的目光再一次聚集在左良玉的臉上。
他表情十分凝重地再一次掃視帳內(nèi)諸將,心知他們中確實不乏忠義之輩,更有許多存著忠君報國之心的人,并非是個個怯弱,畏賊如虎。
不過,眼前情勢已然如此,幾盡斷水已數(shù)日,尚未見絲毫改觀,而今軍糧又不得接濟(jì),徹底斷炊就在明后兩日間。
何況,據(jù)今日所見賊營的動向,左良玉判定闖賊向己方發(fā)動總攻之日,已是迫在眉睫,絕不會超出兩三日去,而現(xiàn)在他們在自己大營對面增筑炮臺,擴(kuò)建營壘,怕是到時候要將這邊作為其主攻之處啦!
若是真的到了那時,己方斷水?dāng)啻叮玛J賊那邊的吶喊聲就能己方戰(zhàn)士們崩潰,無須與賊兵接戰(zhàn),己方十?dāng)?shù)萬大軍就將立時崩潰,自己與今日在座諸將怕盡皆死無葬身之地。
念及此處,左良玉不由一陣陣心寒,他帶著焦急和憤怒的眼神,繼續(xù)對諸將說道:“今日之情形,我想諸位也都看到啦。瞎眼賊連日來在我左營對面修筑炮臺,更加強(qiáng)了兵力布置,大有將主攻方向放在我之對面的可能。
賊軍三十萬人馬,就算有些廝養(yǎng)、雜役在其間充數(shù),至少也有十來萬的步騎主力,據(jù)探子回報其單單精騎就有二三萬,臨戰(zhàn)布陣三列,周而復(fù)始地沖擊當(dāng)面之?dāng)?,其力可久久不衰,非勝不歇?/p>
反觀我?guī)熞雅R斷水?dāng)啻哆吘?,軍心士氣低沉,無復(fù)往日之精神,而丁營、楊營比之我左營,更為不堪,若瞎眼賊真的向我方發(fā)起總攻,丁營、楊營必會先我們而逃。
他們一逃,我們左營就會面臨三面作戰(zhàn)之窘境,也許還是四面被圍之絕境,那時再想退走,可就真的來不及了啊。
為今之計,單就只剩下一個辦法啦,那就是我們脫離今日之絕境,先走為上!”
副將馬士秀脫口問道:“大帥,咱們一走,丁營、楊營,還有虎營,這三營可怎么辦?”
左良玉在鼻孔中冷哼了一下,語氣冰冷地說道:“那就得聽天由命啦。如今情勢,能保我們左營十余萬將士性命,已是萬幸,又怎顧得了那么多?!?/p>
副將王進(jìn)才又提出了一個問題:“大帥,倘若……丁督師、楊總督、虎鎮(zhèn)的人馬一旦全師覆沒于此,朝廷豈能不問罪于大帥???”
左良玉向他狠狠地瞪了一眼,道:“朝廷上的那點事,我早就看穿了。今日就只說今日事,保我的將士們要緊。日后之事會怎樣,何用今日擔(dān)憂!”
王進(jìn)才嚇得不敢再多說話,乖乖肅立一旁。
左良玉看了看眾人,又接著說道:“我?guī)熛瘸吠酥猎S昌,待立定了腳跟,暫作休整后,再作別的計較?!?/p>
大帳內(nèi)的諸將中,有些人心里明明曉得許昌并非是好的立足之地,可眼前的情勢卻也使得他們不敢多問。
其實,左良玉雖然話是這么說的,可他心中的最終目的地也不是許昌,他只是要在許昌稍稍休整,收攏潰兵后,好率師直驅(qū)襄陽落腳。
他認(rèn)為河南全境已經(jīng)徹底完了,在中原大地上也再無他左良玉可以立足之地,只是他不愿將最終落腳地在襄陽一事,提前告與諸將,就是怕他們跑瘋了,不顧那些逃散將士,只率少數(shù)親隨衛(wèi)兵直奔襄陽罷了。
畢竟作為一軍之大帥,他可不想只領(lǐng)著幾百數(shù)千人馬去襄陽,如果真是那樣的話,就算真的逃到了襄陽城中,恐怕也是寄人籬下,甚至沒準(zhǔn)還有可能被當(dāng)?shù)毓賹⒆侥?,押送朝廷問罪呢?/p>
就在大家靜靜期盼他說出具體的方略,究竟如何才能全師而退時,左良玉忽然提高聲音說道:“諸將聽令!”
一下子所有人的都緊張了起來,他們個個十分恭敬地站直身子,雙眼緊緊注目望向了左良玉,只聽他非常清楚地把退兵的部署一條一條說了出來。
哪一個將領(lǐng)在前開路,哪一個將領(lǐng)在后護(hù)衛(wèi),哪一個將領(lǐng)居中策應(yīng),哪一個將領(lǐng)側(cè)翼掩護(hù),他都考慮得十分仔細(xì),也說得十分清楚明白。
由此可見,左良玉能有今日之地位與勢力,絕非那些全憑運氣的無能之輩,平賊將軍畢竟還是有兩把刷子的!
最后,他命令諸將立刻各自歸營,暗中做好準(zhǔn)備,只待明日四更造飯,五更便要全師按序開拔,徑往許昌奔去……
負(fù)責(zé)在前開路的副將王允成,突然開口問道:“大帥,我們向西南去,就要穿過丁營、楊營駐地,若遇攔阻……”
左良玉略顯不耐煩地打斷了他:“事到如今,管不得那么多啦,若有阻攔,殺將過去便是!”
聞聽了左良玉的話后,眾將盡皆一臉肅然之色,雖然如此做法確有些過分,但眾人也知今日之境地,除此別無他法,大帥這也是在為眾將士設(shè)想,大家只好領(lǐng)命后,默默退出。
不過,眾人在退出大帳前都不由自主的看了王允成一眼,暗道:這鐵騎王的刀,怕是要砍到自己人身上啦!號稱“鐵騎王”,明末將領(lǐng)、南明岳陽伯。
王允成,字樂安,遼東人氏,他原本是鄧玘的部將,崇禎八年轉(zhuǎn)隸于左良玉麾下,積功升任副總兵職。
崇禎十二年時,王允成部大破羅汝才于當(dāng)陽豐邑坪,斬殺兩千三百余人,生擒五百余人,賊將武自強(qiáng)、白貴被迫投降,號稱荊楚第一功。
正是因此番大功,再加王允成精于騎戰(zhàn),陣前異常勇猛,在左營中被稱為“鐵騎王”,其所部騎兵也精于別部。
所以今次撤軍,左良玉才安排王允成率部在前開路,為的就是借他“鐵騎王”,給全軍開出一條活命的生路來。
其實,縱觀王允成的一生,也還算是忠于大明王朝,雖然中間也犯有一些過錯,甚至有一小段時間曾投降清軍,但是他最后仍能棄清投明,也勉強(qiáng)算是有始有終。
史載,永歷十三年時,李定國入木邦,命王允成向永歷皇帝匯報,王允成因此一路護(hù)衛(wèi)永歷皇帝逃入緬甸,最終因拼死保護(hù)永歷皇帝而死于緬甸人之手,為國捐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