低著頭。
抿著唇,臉色有些難看。
似乎是沒看見沈琰。
正越過沈琰準備要走,卻沒想到下一刻,沈琰喊住了她。
“怎么了?”
沈琰看著她,眉頭皺著,“哪里不舒服?”
蘇幼雪一愣。
她抬頭看著沈琰,緩過神來,趕緊搖頭,而后慌亂別開了視線。
“我沒事,你怎么來了?”
她說著,露出一個笑臉,指了指身后張嬸子家。
“等會張嬸子就把竹子送到咱們家。”
沈琰盯著她看了一會兒。
點點頭,旋即沒再說話。
“先回家再說。”
他道。
蘇幼雪應(yīng)了一聲,快步朝前走去。
沈琰回頭朝著里屋看了一眼,而后跟上。
他總覺得,這事兒不太對。
之前幫果果糖糖做裙子的時候了,沈琰就發(fā)現(xiàn)那天從張嬸子家回來,蘇幼雪就臉色不好。
今天就更別說了。
沈琰尋思,自己問她肯定不會說,回去問問嫂子,看看嫂子知不知道發(fā)生了啥事。
兩人前腳剛到家,后腳張嬸子就讓人把一板車的粗大竹子送了過來。
沈琰結(jié)了錢,就讓他們卸到院子里。
這時,嫂子吳娟已經(jīng)做好了飯菜。
胡愛芬也剛從地里鋤草回來。
大哥沈軍在清點菌菇,沈榮強則是拄著拐杖,站在驢車旁邊,扯了個大嗓門和來家里買油渣餅的村民講價。
見沈琰和蘇幼雪回來。
吳娟趕緊擦擦手,笑著道:“小琰幼雪回來啦?趕緊吃飯!就等你兩了!”
“我來端菜。”
蘇幼雪去廚房幫忙。
吳娟正準備跟著去,沈琰趕緊喊住了她。
“嫂子,等等,我有事兒想問問你?!?/p>
吳娟疑惑點頭,跟著沈琰走到一邊。
“咋啦?發(fā)生啥事兒了?”
沈琰道:“就是村頭張嬸子家,蘇幼雪之前去做過衣服,加上這次,一共去了兩次,每次出來臉色都不太對勁,怎么回事?你知道嗎?”
他皺著眉頭,又朝著端菜的蘇幼雪看了一眼。
吳娟頓了頓。
她看著沈琰,道:“是有縫紉機的張嬸子家,是嗎?”
沈琰點頭。
吳娟搓了搓手,半晌才嘆口氣。
“說起來也不是什么大事……”
其實這事兒,村子里的人多多少少都知道一點。
吳娟甚至以為,沈琰也知道的。
當初蘇幼雪下鄉(xiāng)的時候,住著的第一個地方就是張嬸子家豬圈改造的棚子。
勞動使人光榮,讓這些知識分子的思想能夠得到升華。
那會兒是真的苦。
張嬸子家那會兒條件不咋樣。
蘇幼雪在她家住著,處地還不錯。
張嬸子的女兒,叫做鄧翠紅,和蘇幼雪差不多大的年紀。
那會兒天天掙工分,后來和蘇幼雪年紀相仿,玩到一塊,蘇幼雪就邊改造邊教她一些文化。
兩年多的時間。
鄧翠紅算是聰明伶俐,學了不少文化。
后來居然考上了中專,去縣城教書了。
再后來就發(fā)跡了。
找了個縣城的老公,也是教書的,家里吃公家飯,總之有點關(guān)系。
后來張嬸子家就迅速富裕了起來。
蝴蝶牌縫紉機也是鄧翠紅拿了縫紉機票給她買的。
噠噠噠一響。
不少村子里的姑娘都過去看,眼巴巴地羨慕鄧翠紅這是翻身了。
按照道理說。
鄧翠紅翻身了,第一個要感謝的人就是蘇幼雪。
村子里所有人都以為她會伸出手拉蘇幼雪一把。
然而。
截然相反,鄧翠紅上縣城教書后,壓根就沒回來過,就算是難得回一趟娘家,都從來不見蘇幼雪一眼。
也幸好蘇幼雪并不在乎。
只是后來生活困難,她偶爾會去張嬸子家借用縫紉機補給兩個孩子改一改衣服,補一補衣服口子。
張嬸子打心眼兒里不高興。
這年頭,縫紉機多精貴?
哪里是隨便借給別人踩的?
但是她心里明鏡兒似的,這蘇幼雪對自家有恩。
因此也不說不借。
但是每次只要蘇幼雪去了,就免不了一些難聽的話。
一開始還遮遮掩掩地說。
后來嗓門大的門外都能聽見。
要是按照蘇幼雪的性子,她肯定不會再去。
只是。
為了兩個孩子,為了這個家,她也只能夠當做沒聽見。
每次咬著牙,眼淚和委屈都往肚子里咽。
“那鄧翠紅也不知道咋回事,往日里瞧著挺好的一個小姑娘,也是個不知道感恩的?!?/p>
吳娟嘆了口氣。
說完后,朝著沈琰看了一眼,正準備繼續(xù)說點什么,她卻忽然愣住了。
沈琰的臉色……
實在是可怕。
腮幫子咬緊,眸光黑沉,額頭上的青筋凸起,唇角死死抿著。
吳娟嚇了一跳。
下意識開口喊了一聲:“小琰?咋了?你可千萬別做傻事??!”
沈琰沉默片刻。
垂在身側(cè)攥緊的拳頭又松了開。
他忽然笑了笑,道:“嫂子,我能做啥傻事兒?日子剛剛好過,我珍惜還來不及呢!你放心吧!”
吳娟心里突突地跳。
雖然沈琰這么說,但是吳娟卻總覺得沈琰的表情不對。
就像是……
一只隱忍的狼。
嚇人著哩!
吳娟左右沒辦法勸,當下只能又去廚房幫忙了。
沈琰蹲在院子門口,盯著外面逐漸暗沉下來的天色看了一眼。
有些事可以忍。
但是,有些事,他不想忍,也不能忍。
不過。
沖人家門口去吵架這種事,他不會干,也沒必要。
鄧翠紅。
沈琰摸了摸下巴,眸光微微一暗。
這名字。
耳生啊。
當初他做生意做到縣城的時候。
縣城的那些女老師,自己一個個都眼熟得很。
可從來沒聽過什么叫做什么鄧翠紅的。
倒是奇怪。
“沈琰?”
思緒還沒梳理整齊。
院子里,蘇幼雪探頭朝著沈琰又喊了一聲。
“怎么了?在想什么?吃飯了?!?/p>
沈琰聞言,應(yīng)了一聲,而后站起身朝著院子走去。
他笑著道:“來了!”
吃完飯休息會,接著就是制作竹筒碗。
拉著沈軍一起,用鋸子將竹子全部鋸成12厘米高低的竹筒,然后用銼子將里里外外打磨光滑。
隨后,沈琰找到刻刀,在竹筒上刻一些簡單的花紋。
一個下午過去,等到夕陽西下。
沈琰暫時做好了六十個竹筒碗以及七十多雙筷子。
一番準備后,餐飲事業(yè)第一步,萬事俱備,只欠東風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