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羽裳姑娘,那什么,你估計王大人,能給咱多少嫁妝???”
正所謂,此一時彼一時。
若還在京師,萬兩白銀當面,李斌亦可臉不紅,心不跳。
可現(xiàn)如今,幾乎被逼到絕路上的李斌,別說是白銀萬兩。就是千兩,百兩,他也絕不嫌少!
若是此時,一個巴掌能換紋銀百兩,李斌甚至甘愿將自己這張老臉,抽得腫脹如豬。
所以,在短暫的權衡后,放下書信的李斌,十分低情商地問出了這句,在任何一個女孩聽來,都極其掃興的話。
尤其巧合的是,就在李斌問嫁妝時,同樣看完阿爺家書的王羽裳,也準備開口問李斌。
何時能抽出空閑,雙方見上一面,將婚期敲定...
同樣的家書,李斌看重王瓊信中的“必不令賢契在鄉(xiāng)鄰同僚間失了體面”,而王羽裳則看到了那句:
【若賢契抵寧波后,諸事安頓妥當。可擇吉日遣媒灼致信太原,老朽當親自主持,待春和景明之時,便啟程南下,為爾等完婚?!?/p>
“你...你...粗鄙!”
王羽裳搜遍腦海,選出最惡毒的言語,回擊李斌,發(fā)泄自己心中的。
“唉,是是是,為夫粗鄙...為夫睡前不洗腳、晨起不刷牙...”
被王羽裳噴了一臉唾沫的李斌,自知理虧。當下也不惱,笑嘻嘻地圍著王羽裳,沒臉沒皮地逗著樂子。
這種對后世人來說,完全無所屌謂的哄妻表現(xiàn),更令王羽裳又羞又惱。
什么人啊這是?!
長這么大,她就沒見過...哦不,沒聽說過哪個男子能如此沒羞沒臊的。
什么不洗腳,不刷牙,呸!
“三郎你...你莫瞎說。還沒完婚呢,你叫什么為夫...”
“哎呀,這不是提前適應一下嘛。等著,為夫這就修書一封,直言:老登,你閨女在某這,某勸你不要不識好歹...”
李斌的話還沒說完,閨房中,一床被絮便從遠處飛來...
...
...
一番打鬧后,王羽裳耳根上的潮紅還未褪去。
這不打鬧還好,一但瘋鬧起來。
那李斌簡直毫無正形可言,可該說不說...
相比傳統(tǒng)、刻板的夫君,嬉鬧間完全不著四六、不知廉恥為何物的李斌,反而有種又壞又賤的痞感。
這種又愛又恨的新奇體驗,也令王羽裳,對未來,燃起了更多的期待。
與此同時,官宦之家出身的王羽裳,比任何人都清楚李斌如今面臨的局勢如何。
在王羽裳眼里,李斌已經(jīng)做得足夠優(yōu)秀了。
短短不到月余的功夫,他愣是能在一個極度排斥“外來官員”的地方,取得實差...
經(jīng)常在官場混的人都知道,差事意味著權柄。
一個官員的權力大小,完全來自于其負責的差事多寡。
哪怕李斌如今領到的,只有“清軍”這么一個雞肋、這么一個燙手山芋。但好歹,也算是有進展了...
總比一開始,每日除了在府衙打牌,就是在月湖喝茶要好吧?
“三郎想得是對的,清軍之事,絕不能妄動。想當初,阿爺整肅三邊之時,亦事先通過我晉人,控制了大軍糧草,加之三邊,本就是我晉陜祖地,這才能推動清查?!?/p>
“三郎在此,孤立無援,又手無寸鐵。冒然清軍,只怕是連那軍衛(wèi)的大營都進不去...”
“誰說不是啊,而且,你夫君不是煞筆。哪怕我不進大營,也能推算出其真實情況?!?/p>
李斌嗤笑一聲,只能說,后世國家大興理工科,真是英明無比的決定!
如今科舉,明算科的勢弱,導致這年月的人,普遍缺乏對數(shù)據(jù)的敏感性。
就比如此時的王羽裳,聽到李斌這話后,居然能露出一臉懵逼的萌萌表情...
甚至還,煞有其事的來了一句“愿聞其詳”...
“唉,這事不是擺在明面上的嗎?以這寧波衛(wèi)為例,籍冊上實在旗軍一千一百六十七人?!?/p>
“為夫就當這一千一百多兵丁,都是孤家寡人,都特娘的娶不到媳婦,生不出孩子。甚至父母雙亡、姊妹死絕...”
“呸呸呸,哪有你這么咒人家的!這種話不許說!”
“行行行,先說重點...就是要滿足這一千一百六十七人的吃用,一年下來,按人均三石計,需要多少糧?”
“三千多...我算算...”
“不用算了,一共是三千五百零一石。而寧波衛(wèi)軍屯,如今僅有1200畝在冊,按每畝產(chǎn)出一石七斗計,這點屯田,每年產(chǎn)出僅有兩千零四十石。瞧見問題了沒?”
李斌呵呵一笑,笑著伸手彈了還在那盤算1200畝地到底能產(chǎn)出多少糧食的王羽裳一個腦瓜崩...
沒別的,就是看姑娘一臉認真地算著如此簡單的四則運算問題時,那又蠢又萌的樣子,忍不住...
“這...你的意思是說,籍冊上的屯田,根本養(yǎng)不活這一千多兵丁?”
“當然啦,正軍的數(shù)字,他們肯定會有瞞報。這一點,你我都心知肚明,不報空額,不虛增兵丁數(shù)目。他們吃不到空餉不說,都司那邊,也沒法交代?!?/p>
“哪怕這軍衛(wèi)逃卒成風,乃上下共知。但再怎么講,寧波關系海防,總不能讓兵丁逃逸過甚吧?”
“以兩千零四十石計算,便是他寧波衛(wèi)的旗軍,都是鰥夫。其正軍,至多只會有六百八十人?!?/p>
“當然,真實情況里,可能會有那軍頭、將帥,將軍屯劃到自家名下后,以軍戶為佃。閑時,替其耕作;戰(zhàn)時,提刀上陣...”
“可這數(shù)字,還是太離譜,也太假了!”
“寧波衛(wèi)的沿革,可追溯至國朝建立以前。太祖爺平方國珍部那會,初設明州衛(wèi)指揮使司,初設便有五個千戶所。后又收攏方國珍部潰軍,并金華、衢州等處官軍,一度擴軍至十個千戶所?!?/p>
“后來,前所守定海;中右所守昌國;十四年改寧波衛(wèi)時,其麾下仍有八個千戶所。直到洪武二十年時,中前、右前、左后三所,再劃給昌國衛(wèi),這才形成了今天的寧波衛(wèi)...”
“小二十年時間,足夠當初八個千戶所的正軍,繁衍一代人了。而后便是正軍調(diào)往他處,其親眷,尤其是那些子嗣多些的人家,兵役已服,余丁不需服役的那些...”
“他們,未必會跟著正軍遷移。為夫就是以,初代寧波衛(wèi)留下了六個千戶所的親眷計。六個千戶所的軍戶,繁衍百年至今...那是多少人?簡直沒法想象?!?/p>
“為夫甚至能斷言,如今這寧波衛(wèi)里,能戰(zhàn)之人,怕是百人也無!”
“就是算上那些為軍頭耕作的軍佃,這寧波衛(wèi),明面上一千一百余人。實則,至多只有五百?!?/p>
“這個數(shù)字,同樣,不是為夫臆測。羽裳,別忘了,他們可是月月給為夫這邊上敬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