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肆!簡直是胡言亂語!”
“生兒育女,天經(jīng)地義。此番妖言,心、理不容!”
計劃生育,這一概念在大明的初次登場,便迎來了兩雙怒目。
本就對李斌的年紀、剛剛的言論等諸多地方都有不滿的錢、徐二弟子,此刻那是真真忍不了李斌一點。
哪怕是王守仁,情緒沒那么激動,此刻也是眉頭緊皺。
在王守仁看來,李斌的話,出自公心。
就像他所列舉的寧波衛(wèi)的實例:那軍屯田畝減少得如此夸張,軍頭侵占、上官盤剝固然是成因之一。
但其成因,真的只有軍頭侵占嗎?或者說,對比那數(shù)代,乃至十幾代人的繁衍下,這些自然增長的人口,對土地的擠占,難道還比不過少數(shù)軍頭的侵占、盤剝?!
這個問題的答案很明顯,哪怕這個答案聽上去很殘酷,甚至是血淋淋的...
那就是,人口自然增長,對“原額”相對固化的屯田侵占,遠比那點軍頭盤剝要來得多得多,同樣...
這些自然繁衍的人口,才是導致如今寧波衛(wèi),缺員嚴重。產(chǎn)出根本不足以養(yǎng)活足額戰(zhàn)兵的罪魁禍首。
正所謂“慈不掌兵、義不掌財”,李斌這般能夠剝離自身身為人的情感,去分析問題的“冷酷”,真正令王守仁開始正視起眼前這個弱冠同知。
只是欣賞歸欣賞,李斌的觀念,王守仁依舊無法認同。甚至站在一個長輩的視角,王守仁覺得李斌這個思想,極其危險。
限制生育,這簡直比他王氏心學還要來得離經(jīng)叛道。
他王學的“叛逆”,僅僅是將所謂“天理”的解釋權(quán),下放個體。即,人本心良知,做符合自己良知的事情,即可成圣。
相對弱化了程朱理學,那強調(diào)禮法形式的核心。
但在根本上,王學也好、理學也罷,都未否認“天理”。
放在這生育一事上,具體來說就是:
程朱理學認為“不孝有三、無后為大”。要做君子、要做圣人,你不能不孝吧?所以,一定得有個后人,這娃必須生,不然就是不孝。
哪怕這當事人自己就不想生育,在禮法的要求下,他也必須得生。否則就是德行有虧,就是人不行,就是被人指指點點...
而王學在這塊,則更強調(diào)個人意愿。如果你想生,那就生,不想生就不生?!坝泻蟆?,只是體現(xiàn)孝行的一種。
只要你真孝順親長,方法很多嘛。除了“留后”,這贍親、養(yǎng)親、尊親,等等,都是行孝的方式。
而李斌言論中提到的想法是什么?
是管你想不想生,都得給你劃個線,所有人都不許過線,不許多生。你想生也好,你爹想要你生也罷,全都不管!
誰越線,就罰誰...
這種設(shè)框架的玩法,瞬間就讓王守仁想到了“法家”。李斌到底是信儒,還是信法,王守仁不在意。
外儒內(nèi)法的明代社會,框架就在這,想要完全剝離法家,是不可能的。
王守仁不是什么初出茅廬的愣頭青,更不是讀書讀傻了的鄉(xiāng)野秀才。李斌信什么,王守仁不在意,但他卻明確的知道...
你可以“內(nèi)法”,但在明代社會結(jié)構(gòu)下,你絕對是不能明目張膽的“外法”的。一但“外法”,那就真是在挑戰(zhàn)整個社會運行的規(guī)范了。
說是與當前大明朝中,上至公子王孫、下至黔首小民為敵都不為過。
念及于此,王守仁指尖輕輕叩了叩案上的茶盞,在叫停弟子的咆哮后,目光溫和,卻又帶上了幾分剖理的鄭重,緩緩開口:
“賢侄此言,怕是將‘人倫之常’與‘私欲泛濫’混作一談了。你說一視同仁,老夫深以為然。但一視同仁,絕非將小民求生的念想,與富戶貪占的私欲擺在一塊苛責?!?/p>
“你看這會稽山下的農(nóng)戶,家有薄田十畝,春耕要趕時令、秋收要防洪澇,冬閑還要織些布帛以換油鹽。他們多育一子,非是‘濫生’,而是怕這天旱時,少一雙能抗犁的手;是怕老來筋骨衰弱時,少了一防老之人?!?/p>
“這種求生的多育,與富戶貪占的多拿,豈可同日而語?老夫也想請教賢侄,若這爾之本心,是苛責小民求生之念,那這‘理’,豈不是離了人心?”
“吾等講致良知,先要體察這世間最實在的人情。在老夫看來,富戶去貪欲,是良知;小民求安身,也是良知?!?/p>
“陽明公曲解晚生的意思了,晚生是想,照比《大明律·戶律》之婚姻條款。以納妾例,明律規(guī)定:‘其民年四十以上無子者,方聽娶妾,違者笞四十’?!?/p>
李斌自動過濾掉了程文德兩人的怒罵,將注意力集中在王陽明的身上。
從說出這個想法開始,李斌便意識到自己可能會面臨的謾罵。更是知道,在此時的大明社情下,與生育相關(guān)的法令完全沒有推行的社會基礎(chǔ)。
在理學大行其道,在這“不孝有三,無后為大”的價值觀下。想限制這明人生育,那不亞于是在大明核心道德觀上否定一個人。
屬于那種,一旦強推,自己走在路上都可能被憤怒的老農(nóng)來上一鋤頭的“惡政暴政”...
但為了給咱們的陽明公留下一個深刻的印象,李斌不得不整點“驚世駭俗”的言論,來讓人印象深刻。
那句話怎么說的?
黑紅,也是紅嘛...
“以晚生之見,這子嗣一事,不加節(jié)制是極其短視的。同樣,正如陽明公所言,限制過度,那就是在奪人生路。”
“是以,晚生是想,這子嗣一事,能否與納妾一事并論。如家中子嗣,或可為三人,或可為四人。但凡達限,便禁絕再育,違者笞杖?!?/p>
“這一來,緩解人地矛盾。浙江之地,陽明公世代居于此地,當比晚生更了解這‘七山一水二分田’的實際困境。”
“地攏共就那么多,田地產(chǎn)出亦然。便是上田,年產(chǎn)不過兩石,便是稻、麥輪種,至多不過三石出頭?!?/p>
“請恕晚生說句不好聽的話,這地就這么多。只要這土地產(chǎn)出,不能提高,這片土地上,能承載的人丁,便是有限度的?!?/p>
“人人皆想香火傳承、人人都不想絕后。所以,限制生育,非但不是斷民生路,反而,是保證家家戶戶,皆可傳承香火的必須?!?/p>
“除此以外,晚生自京師一路南下,也曾走訪過田間地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