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對啊,這旗軍士卒,還有軍餉呢?便是有軍頭盤剝,也不至于讓能戰(zhàn)之兵少到十不存一的地步吧?”
“這可是東南沿海的備倭軍,不是內地那種,常年都不見兵戈的衛(wèi)。”
正欲點頭的王羽裳,察覺到了不對之處。
倒不是姑娘懷疑李斌的數理分析有什么問題,畢竟,李斌報出的那一連串數字,已經是罔顧軍屯、軍戶制度的客觀現(xiàn)實,以一種極度理想化的情境假定出的數據...
真實的明代軍戶制度,很是復雜。
從“謫發(fā)軍”到“垛集軍”;從“一正兩貼”到跨區(qū)服役等等...
在這種種制度下,一地軍戶的多寡與當地衛(wèi)所的編制關系,也非簡單的正相關。
簡單來說,寧波府地面上的軍戶,主要分三類:
一是,本地軍戶。其子嗣在外地軍衛(wèi)服役,親眷在鄉(xiāng)。這類人,和本地軍衛(wèi)聯(lián)系不大,同樣,這類人通常也不占用本地軍衛(wèi)的軍屯;
二是,外地來此服役的正軍,所攜家眷。這些人的生活維持,是需要衛(wèi)所從本衛(wèi)的軍屯地中劃出土地,供其耕作為生的。
至于這第三類,則是謫發(fā)軍。就是古文戲曲中,被縣太爺判個“發(fā)邊充軍”的那群人。這些人,也會慢慢在服役地,重新成家,從而少量擠占本衛(wèi)屯田...
前文提過,在明代,養(yǎng)一匹馬,需要集五戶中農的勞動剩余,才能養(yǎng)起。同樣,養(yǎng)一個正常能夠出戰(zhàn)的士兵,也需要三戶人家的合力。
這,便是所謂的“一正兩貼”。
即軍戶中,亦分正軍戶和貼軍戶。正軍戶,負責出人,前往衛(wèi)所服役;一到兩戶,配屬于其的貼戶,則需要為這名正軍提供路費盤纏、棉服刀槍等物件。
同時,若是那正軍傷殘、病故、或逃逸,出現(xiàn)無法服役,且該戶中,已無男丁可抽的情況時,這貼戶人家還要負責抽出男丁,去頂那正軍的缺兒...
換而言之,正軍戶和貼軍戶,并不絕對。但整體上,“三戶一丁”的框架,是沒跑的。
可以說,在有明一代的任何一個府縣。軍戶的人數都極其夸張,乃至不少歷史名宦,都是軍戶出身。
只是平時,這些所謂的軍戶,早已在實際生活中,看不出與尋常農戶的區(qū)別而已。
也是因為,在地方上,軍戶的基礎足夠龐大。
所以,在結合寧波衛(wèi)的實際邊況后,王姑娘才會懷疑李斌的猜測,是不是太夸張了?!
那些個軍頭莫不是要錢不要命?
把衛(wèi)所里的兵都逼跑了,倭寇打上來,拿什么擋?拿你家糧倉中的糧食嗎?!
“寧波衛(wèi)在二線,一線有舟山中中所、中左所,有昌國衛(wèi)、定海衛(wèi)頂著呢。那些邊衛(wèi),情況會好些...”
“而且,你也莫太高看他們。刀沒砍到他們頭上,板子沒打身上...人是不會知道痛的!”
李斌微微搖了搖頭,沒再繼續(xù)和王羽裳在清軍事務上多聊。
畢竟,現(xiàn)在聊了也沒用...
至于那“勾補-練兵-備倭”的三件套,這會也不到出場的時候。
“咱們還是來聊聊王老大人的嫁妝吧!莫怪為夫市儈,實在是...實在是,沒辦法了。安民廠那邊,最快還要到明年年中才能有收益,你總能不讓我繼續(xù)這么提籠架鳥的胡混半年吧?”
“可就是阿爺那邊,能給很多,這一來二去,不也要好幾個月嗎?”
再次聽李斌提起嫁妝,哪怕此時王羽裳并不生氣,也知道李斌不是單純的貪戀這點嫁妝...
但這白眼,總是少不了的。
秀眉微瞥之間,王羽裳一盆冷水就澆在了李斌頭上。
是啊!
即便是現(xiàn)在就去信王瓊,言明利害,尋求錢財上的援助。這信,送去太原要一個多月,再等王瓊那邊籌集錢貨,發(fā)運南下...
等那批財貨真正到寧波時,最少也是四個月后了...
客觀上,的確比安民廠那邊交貨,通過葡萄牙人回款速度來得快。但這個快,也快得極為有限。
“唉,罷了罷了。你說的也是,耐心些吧,該來的總會來...”
李斌悠然嘆氣,宛如一只打了霜的茄子。
情緒的劇烈波動,幾起幾伏下,一股難言的疲憊,涌上李斌的心頭。
果然,古人誠不我欺。
什么叫“紙上得來終覺淺,絕知此事要躬行”?。?/p>
改革這玩意,真特娘的不是人干的活。
一個江南,就能給自己卡到如今這種地步。
這以后,還有西南呢?那土司混雜,民族矛盾劇烈的地方,又是何種情景?
還有西北、東北...
“好了,三郎你也莫要氣餒。車到山前必有路,船到橋頭自然直...耐心等待歸等待,能做點什么的時候,就先做做?!?/p>
“而且,你還有我呢!”
王羽裳的嘴唇緊緊地抿著,在說出這句話時,李斌明顯感到王羽裳撫上自己額頭的手都在發(fā)抖...
李斌眼皮一跳,他大概猜到王羽裳這話是什么意思。
果不其然,下一秒,王羽裳那有些發(fā)顫的聲音響起:
“明日,讓李誠陪我,去一趟紹興會稽縣吧。新建伯諸夫人病重,于情于理,我這個小輩,既然在附近,都得去一趟?!?/p>
新建伯...王陽明!
浙江余姚人,嘉靖元年時,其父王華逝世。王陽明,回鄉(xiāng)丁憂...
拋開王陽明的歷史地位不談,這位“活圣人”的影響力,在浙東一帶可謂顯赫。月湖之畔的書院里,每逢其弟子來此講學,那場面都可稱之為盛況空前。
其家族底蘊,綜合而言或許在浙東排不上名號。
但在這一代人中,王氏絕對算是浙東士族的代表人物之一。
“其實,你可以不用去的...”
王瓊和王陽明的關系,正史中記載不多。但有一點,卻是非常明確的。
王陽明的新建伯,來自平定寧王叛亂的功勞。而王陽明能有這個平叛的機會,則來自正德十一年時,時任兵部尚書王瓊的大力舉薦。
或許,在許多人的印象中,王瓊提拔王守仁,只是出于公務上的支持。只是因為王瓊很早就判斷出了寧王要反,于是推舉王守仁這么一個能人,以左僉都御史銜,巡撫南贛。
但實際上,王瓊對王守仁的幫助,絕對不只有這單純的舉薦之功,提攜之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