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勸卡布拉爾。
“不要再扯東扯西!要么,立刻簽署命令,要么,我們兩國再戰(zhàn),做個了斷!”
卡布拉爾臉色驟變,怒視俞大猷,怒氣難遏。
他從未見過如此強硬的明國將領(lǐng),這簡直是赤裸裸的威脅。
而俞大猷此刻也十分焦灼,他從朝鮮南道回來后,按計劃在瓊州會合南下。
卻聽聞木邦土司反叛,深知云貴局勢不簡單,背后恐有朝廷之人針對楊帆。
于是連夜從瓊州出海,帶向?qū)б宦纺舷拢瑤缀跷纯堪?,才第一時間趕到馬六甲。時間緊迫,他已失去耐心,他抬手看了看沙漏,沉聲說道。
“卡布拉爾總督,我給你一刻鐘考慮!”
隨即,他轉(zhuǎn)身要走。
卡布拉爾急忙叫住。
“俞司令官,請留步!“
他語氣軟了下來,說道。
“我可以給莽應(yīng)龍寫私人信件,但對方聽不聽,我無法做主。”
俞大猷與林明國對視一眼,林明國低聲擔憂。
“俞提督,一封信恐怕不夠,怕卡布拉爾耍滑,讓楊大人吃虧?!?/p>
俞大猷沉吟,思索如何給莽應(yīng)龍施壓,讓其知曉佛朗機人已在海上大敗。忽然有了主意,他讓翻譯轉(zhuǎn)告卡布拉爾。
“光寫信不行!你需拿兩樣?xùn)|西,由我的人押送過去。一是你用于蓋章的指環(huán),二是你自己的印鑒,要一同蓋在書信上!”
他再次問道。
“卡布拉爾總督,你是否同意?”
鄭亞四翻譯后,卡布拉爾倍感氣餒。
他見明軍戰(zhàn)船就在軍港外,且俞大猷對莽應(yīng)龍撤軍極為重視,心中疑惑。
他看向林靖康,暗覺對方說得對,明軍最優(yōu)先的是讓莽應(yīng)龍撤軍,如今已來不及拖到莽應(yīng)龍打勝仗再談。
又想到城內(nèi)有原蘇丹國的反對勢力,佛朗機人積怨已深,若明軍長期駐扎,恐引發(fā)土著反撲,自知無退路,黯然同意,但要求俞大猷不在岸上駐軍,待自己稟明攝政王恩里克主教后,再派使節(jié)去大明磋商友好條約,俞大猷點頭同意,讓其立刻寫信。
卡布拉爾雖又生怒氣,但迫于形勢,拿起鵝毛筆,用佛朗機文匆匆書寫。
俞大猷聽鄭亞四翻譯后,覺得言辭遮遮掩掩不妥,便讓鄭亞四按自己的版本寫,自己念,讓鄭亞四記錄后再讓卡布拉爾譯出。
俞大猷念道。
“莽應(yīng)龍閣下。
九月二十七日上午,我舟師于馬六甲外海遭遇明國閩海水師,彼船火器優(yōu)良,我實不敵,敗績。今雙方遣使談和,我一切盟友均應(yīng)停戰(zhàn),請閣下見信即速速班師,遲則生變?!?/p>
鄭亞四寫好后,用佛朗機語說明意思。
卡布拉爾極不情愿地照抄,寫完交給鄭亞四。
鄭亞四熟悉佛朗機文,反復(fù)推敲后修改了幾句話,點頭認可。
卡布拉爾用戒指在簽名處蓋上火漆印,俞大猷附上自己的提督關(guān)防銅印,一圓一方,頗為顯眼。
午后,俞大猷派六人,卡布拉爾派三個親衛(wèi),一同乘船到對岸,上岸后騎快馬前往勃固城。
當晚,俞大猷將全部士兵撤回戰(zhàn)船,分成三隊輪番巡邏,將整個馬六甲港城圍得水泄不通。
明軍一路追擊南下,屢次襲擊緬軍尾部,莽應(yīng)龍卻不顧后隊,率部以最快速度穿過木邦,逃至阿瓦。
在昔日蒲甘王朝舊宮的城墻上,莽應(yīng)龍與弟弟猛勺身著奇特鎧甲,望著夕陽下的萬千佛塔,回想起順寧之戰(zhàn),仍覺如夢似幻。
猛勺因佛朗機人卡布拉爾的信及當前戰(zhàn)局,多次抱怨佛朗機人撤火導(dǎo)致戰(zhàn)事艱難,對明軍進入木邦、己方倉促應(yīng)戰(zhàn)的處境感到擔憂。
“兄長,那佛朗機人,為何撤火?”
猛勺的語氣中,充滿了不滿和不解。
“若非他們,我等怎會如此狼狽?如今,明軍已到木邦,我等該如何是好?“
莽應(yīng)龍清楚佛朗機人撤火的嚴重后果,不僅意味著對明朝攻勢終止,對蘭納、老撾等地的攻略也前功盡棄。
更關(guān)鍵的是,佛朗機人馬六甲被端標志著一個時代的結(jié)束,而他因手段殘酷得罪了諸多勢力,佛朗機人威勢不再,這些勢力隨時可能反撲。
他本就知曉東海局勢變化、明朝復(fù)蘇,因此才孤注一擲親率五萬人北伐,想搶時間打下大理,讓新生帝國站穩(wěn)腳跟,卻未能如愿。
莽應(yīng)龍與猛勺交談許久,發(fā)現(xiàn)弟弟未能看清當前局勢,雖有遺憾,但也暗自欣喜。
他知道,猛勺因未洞悉局勢,會堅守阿瓦,這能為自己南下消除隱患爭取兩三個月時間。
他計劃返回勃固城后,殺掉俘虜?shù)臄硣跏液痛蟪?,重修北部防線,加固海岸防御。
尤其要拉攏濱海區(qū)的孟人,甚至打算迎娶孟人白古王的遺孀以鞏固聯(lián)盟,即便犧牲阿瓦也要保住勃固城的王朝。
于是,莽應(yīng)龍決定犧牲猛勺,告知他明軍已到木邦,應(yīng)拉攏土司和麓川人,阿瓦決戰(zhàn)不可避免,自己則需先回勃固城,讓孟人防守海上,再去邉羅征集大軍,要求猛勺堅守兩個月。
猛勺在阿瓦備受尊崇,不愿放棄此地,堅定答應(yīng)會守住阿瓦。
莽應(yīng)龍將腰間寶刀贈予他,稱勃固城由自己做主、阿瓦由猛勺做主,隨后連夜集結(jié)大軍離開阿瓦,前往勃固城。
與此同時,在木邦宣慰司新維城,楊帆和沐朝弼連夜召集的大小酋長大多已到。
罕拔被關(guān)押在宣慰司衙后院,安效良率領(lǐng)兩萬人從德宏南下,于當日晌午抵達新維,唯獨麓川人的小王子思轟尚未到來。
此次召集土司大會是楊帆提議的,沐朝弼原本想強攻阿瓦,因顧忌莽應(yīng)龍的火銃才勉強同意。
但擔心拖延會讓阿瓦城更難攻打,又見思轟遲遲未到,心中不悅,向楊帆表示不必等待,以免給莽應(yīng)龍加固防御的時間。
“楊軍師,那麓川的小王子,遲遲未到。我以為,我們不必再等了。以免給莽應(yīng)龍加固防御的時間!”
沐朝弼沉聲說道。
楊帆卻認為莽應(yīng)龍不會在阿瓦久留,定會盡快返回勃固城,他覺得俞大猷可能已到勃固城外海,莽應(yīng)龍必然心急,為了自身安危,即便親爹也會舍棄,更不用說弟弟。
“沐國公,我以為,莽應(yīng)龍不會在阿瓦久留。
他必然會盡快返回勃固城,畢竟俞大猷的水師,或許已在勃固城外海。為了自身安危,即便親爹,他也會舍棄,更不用說弟弟了?!?/p>
楊帆冷靜地分析道。
沐朝弼雖起初懷疑,但結(jié)合過往戰(zhàn)事中楊帆的表現(xiàn),以及自身對御駕親征風險的認知——國主失敗易引發(fā)諸侯反側(cè)、宮廷內(nèi)亂,覺得楊帆的話有幾分道理。
隨后,楊帆表示要讓一個人來介紹莽應(yīng)龍的為人,喚來朱懷恩。
“朱懷恩,你上來,給沐國公介紹一下,莽應(yīng)龍是何許人也?!?/p>
楊帆說道。
朱懷恩起身向沐朝弼行禮,沐朝弼見其面相、語氣奇特,名字也特別,詢問其身份。
“這少年,面相、語氣奇特,名字也特別。楊軍師,他究竟是何身份?”
在楊帆示意后,朱懷恩表明自己本名納黎萱,是邉羅亡國太師之子。
沐朝弼聞言大驚,起身走近仔細端詳,對納黎萱頗為欣賞,連忙請他起身,還讓人取來酒,與納黎萱各飲半碗后,讓他介紹莽應(yīng)龍是何許人。
納黎萱先是以亡國之人自居,稱不敢議論英雄,在沐朝弼的鼓勵下才開始講述。
沐朝弼對納黎萱這類世家子天然親近,卻對楊帆心存疑慮,兩人觀念迥異,沐朝弼秉持英雄創(chuàng)造歷史的理念,而楊帆認為歷史的真正動力是天下人的合力。
楊帆讓納黎萱跟隨自己,是希望他能接觸普通士兵民夫,改變舊觀念,以便將來復(fù)國后能理解大明變法,成為合格盟友。
納黎萱也察覺到沐朝弼與楊帆之間存在不可調(diào)和的矛盾。
隨后,納黎萱謹慎地向沐朝弼講述莽應(yīng)龍的為人,提及他獨斷霸道、性情暴虐,兄弟子侄都對其心懷怨恨。
比如他曾霸占猛勺的夫人后又將其殺害,還對所滅小國諸侯進行屠城滅族,對邉羅國王和老臣極盡羞辱,導(dǎo)致多人自殺,自己也是因此才逃出勃固城。
沐朝弼聽后,覺得自古英雄多霸道,同時也明白了楊帆讓納黎萱講述的用意,是想說明莽應(yīng)龍兵敗后眾叛親離。
他詢問納黎萱,若擁兵五萬會如何做,納黎萱表示莽應(yīng)龍雖暴虐卻狡猾,有不少強援,若自己有兵,會先據(jù)城經(jīng)營,多年后再吊民伐罪。
沐朝弼由此看出楊帆并非要借兵給納黎萱,轉(zhuǎn)而讓楊帆說明意圖。
楊帆指出,莽應(yīng)龍親征兵敗,佛朗機與大明水師談和,大勢已去。
但他狡詐地出賣親兄弟,匆匆南下是為拉攏孟人,穩(wěn)住局面后便會對其他勢力下手,而讓猛勺堅守阿瓦只是為了拖延時間。
沐朝弼起初對“出賣兄弟”的說法存疑,認為猛勺堅守阿瓦或許可行。
楊帆解釋說。
“等麓川王子思轟到后,召開土司盟會,阿瓦便可傳檄而定,無需強攻。因為阿瓦守軍多為受莽應(yīng)龍荼毒的土司兵,未必會助猛勺堅守,甚至可能將其擒獲送來。若大軍打到勃固,會因名不正言不順遭緬人拼死抵抗,難以成功?!?/p>
沐朝弼認可此說法,卻擔憂不進軍會有損失。
楊帆表示。
“不宜深入緬國,否則會被莽應(yīng)龍冠以不義之名,促使緬人團結(jié)抵抗,而納黎萱去邉羅獨立,號召各國討伐莽應(yīng)龍,定會得到響應(yīng),效果勝過明軍南下?!?/p>
沐朝弼贊嘆楊帆高見,又疑惑是否要放棄阿瓦和不設(shè)緬中宣慰司。
楊帆卻稱不僅不要阿瓦,還要讓猛勺繼續(xù)做阿瓦之王,這讓沐朝弼和納黎萱都大為不解。
楊帆向沐朝弼闡述策略,提出不應(yīng)給莽應(yīng)龍打出抵抗外辱義旗的機會,而要讓猛勺、納黎萱、阿瓦人及所有受莽應(yīng)龍欺凌的人起來反對他。
他認為北緬各族雖不滿莽應(yīng)龍,也不滿麓川人,猛勺相對更得人心且能被各方接受。
故主張大明支持猛勺成為“蒲甘王”,讓其公開反對莽應(yīng)龍,如此既能化解邊患,使緬中受大明節(jié)制,待時機成熟再封其為緬中宣慰使,以求得長久安定。
沐朝弼認可此策略的高明,但擔憂麓川人、阿瓦王后人、木邦人、欽人等土司不愿受猛勺節(jié)制。
這些土酋霸道且互不相服,稍不如意便會動武,說服他們并非易事,同時也明白了楊帆堅持在新維召集土司盟會的用意,是想借大軍勝勢逼迫土司接受該策略。
納黎萱認為此計可行,北緬民眾樂見阿瓦免于戰(zhàn)禍,大明此舉會讓各國感佩,怨氣將集中于莽應(yīng)龍。
雖土司可能不情愿,但大明可嚴加訓(xùn)斥,令其以民眾期望為重,隨后他跪倒請命支持該策略。
楊帆見其已理解自己的理念,頗為欣慰,沐朝弼也覺得此議可行,認為能減少自身麻煩,無需頻繁南下征討。
楊帆決定不等麓川小王子思轟,半個時辰后就讓土司們立盟約,不久思轟趕到,向沐朝弼行拜禮,沐朝弼因他遲到而不悅。
在沐朝弼示意下,思轟向楊帆行禮,自稱麓川守備。
楊帆觀察到思轟并非易與之輩,深知其可能是猛勺成為“蒲甘王”的最大反對者。
楊帆詢問思轟是否知曉盟會目的,思轟猜測是為籌措緬中大局。
他先痛陳麓川先輩獲罪上國,表明自己會痛改前非,隨后在沐朝弼催促下提出,鑒于莽應(yīng)龍兵敗、人心不穩(wěn)、勃固城危機四伏,建議大明重建緬中行省,效仿大元舊例。
自己及其他土官會拱衛(wèi)上國。
沐朝弼對緬中行省之議不以為然,楊帆則認為緬中諸土司難纏,阿瓦作為南亞樞紐,協(xié)調(diào)各方難度極大。
他想到麓川人曾攻陷阿瓦、殺害阿瓦王族等往事,明白思轟想借緬中行省掌控大權(quán)。
同時考慮到若不給思轟安排合適位置,可能引發(fā)動亂,影響云貴民生,便打算先不表態(tài),觀察后續(xù)情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