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個活法!
胡惟庸的一句話,落在了平涼侯費聚與吉安侯陸仲亨耳中,無異于平地一聲雷。
陸仲亨露出惶恐之色,道:“胡相,您說的這換個活法又是怎么個意思?”
他心中隱隱有猜想,卻不敢明說。
費聚比陸仲亨要沉穩(wěn)得多,費聚低聲道:“胡相,您已經位極人臣,我們兩個也封了侯爵,這再往上一步就是公爵,吾等可與韓國公、魏國公比不了啊?!?/p>
胡惟庸微微一笑,道:“誰說比不了?兩位之勇武,依本相看不輸開平王,只是缺少機遇罷了。”
沒有人不喜歡聽好話,尤其夸贊自己的還是權傾朝野的中書省左丞相胡惟庸。
費聚忍不住嘴角上揚,連連擺手,道:“胡相您言重了,我們可不敢當,不敢當。”
胡惟庸的神情變得嚴肅起來,道:“你們說我胡惟庸位極人臣,可本相的富貴前程,不還是要看上位的心情么?雷霆雨露俱是君恩,天子大雷咱們要受著,降下雨露也要受著?!?/p>
“就像那楊帆一樣,陛下獨寵,如今都成為子爵,可是咱們呢?想要再進一步,怎么可能???兩位,難道你們就想一輩子當個侯爺嗎?”
話說到了這一步,吉安侯陸仲亨狠狠灌了一口酒,道:“胡相,您對我陸仲亨掏心窩子,我陸仲亨也說句心里話,陛下,太過于嚴苛了,我陸仲亨為大明出生入死,就多坐了驛車,陛下就要斥責我。”
陸仲亨將心中的不滿全都發(fā)泄出來,道:“我吃幾口驛站的酒菜怎么了?坐驛車又怎么了?這大明朝還能因為我陸仲亨吃點菜,坐個驛車就亡了?陛下是亡了,當初是誰出生入死為他打天下的了!”
陳寧在一旁為陸仲亨又倒了一杯酒,笑而不語。
陸仲亨說完心里話,胡惟庸自然也不能閑著,道:“陛下何止對爾等苛責?對待我等一樣苛責,當初楊帆欲鏟除北孔,取消衍圣公的稱號,我等文人上書陛下,好話說盡,求了陛下多少次?可是陛下還是取消了衍圣公,斷我文人文脈,哎!”
費聚咬了咬牙,道:“胡相,您是聰明人,我費聚佩服,今日我費聚立誓,愿意以胡相馬首是瞻,胡相您就說,需要我們二人做什么吧!”
費聚都表態(tài)了,陸仲亨自然不含糊,也當即立誓,愿意追隨胡惟庸。
胡惟庸聞言大喜,攙扶著二人起身,道:“兩位快快請起,不瞞兩位說,有你們二位相助,胡某簡直是如虎添翼,將直上云霄,哈哈哈哈哈!”
胡惟庸是打心眼里面高興,費聚與陸仲亨雖然愚勇,比不得徐達那般智勇雙全,卻是胡惟庸目前能抓在手中的最好的武將棋子,有他們在外掌控兵馬,胡惟庸就有了用兵的機會。
這一刻的胡惟庸相信,他將再進一步,走上權力的巔峰,至于失敗,他根本沒想過,因為失敗就是死,那還有什么好想的。
……
皇宮,武英殿。
朱元璋與朱標相對而坐在偏殿對弈,對于工作狂朱老板來說,這是少有的閑暇時光。
朱元璋望著那棋盤,輕聲說道:“年底,西安的城墻竣工,秦王府也會落成,咱想好了,讓老二明年就去就藩。”
朱標拿著棋子的手微微一抖,黑子落在了棋盤上,朱標忙將棋子給撿了起來。
朱元璋頭都沒抬,說道:“怎么,你不愿意?”
朱標摩挲著棋子,說道:“兒臣不敢?!?/p>
朱元璋輕哼了一聲,道:“咱記得洪武元年春天的時候,在御文樓,咱問過你的老師在講什么故事,你還記得你是怎么回答的么?”
朱標點了點頭,說道:“兒記得,當時老師講了《漢書》中的七國之亂,父皇還問兒臣,這七國之亂兒臣認為是誰的過錯,兒臣說,錯在七國?!?/p>
朱元璋看著朱標落子,悠悠說道:“當時咱就告訴你,七國之亂錯不在七國,絕對不是分封制度弊端導致的禍亂,那群儒臣說的不可信,七國之亂的根源,在于天子的薄情寡義,不去團結四海的皇族?!?/p>
朱元璋的語氣加重,道:“漢天子輕易罷黜諸侯,削減諸侯的土地,激化彼此的關系,才有了后面的悲劇,洪武元年到現(xiàn)在已經十年了,你,還是那般認為的么?”
朱標沉吟片刻,說道:“諸王就藩是父皇行‘藩屏帝室’之法,兒臣豈敢不從?其實弟弟們就藩,兒臣心中更多的還是不舍,他們這一走,就不知道何時才能再回來?!?/p>
就藩可不是兒戲,諸王就藩后私下里不可聯(lián)系,且來京城朝見的時間也要錯開。
毫不夸張地說一句,朱慡、朱棣等人一分開,這輩子再相見就不知道要等到什么時候了。
朱標對朱元璋說了心里話,道:“父皇,您尚在時,天下藩王自然不會有事,兒臣繼任,則天下藩王也不會有事,可是后面呢?兒臣害怕后面的大明天子會重蹈覆轍,每每想到此事,兒臣都憂慮萬分,害怕手足相殘?!?/p>
朱元璋拍了拍朱標的肩膀,露出笑容,說道:“你難道忘了楊帆那小子說的移民之法?咱偷偷告訴你,皇明祖訓已經刊印出來,不過沒有公開出去,咱準備再等五十年,就讓藩王遷移到海外去,那時候咱們大明肯定富足,也不缺少百姓,正好讓他們去外面闖闖!”
朱標聞言有些吃驚,道:“父皇,您將此事寫入皇明祖訓了?”
朱元璋有些得意,說道:“你真以為咱是聽不進去別人話的老古董?兒子,你爹精明著呢,所以你就別擔心以后咱們朱家會兄弟鬩墻,自相殘殺,爹都給你安排地好好的,不會有事的?!?/p>
父母之愛子則為之計深遠,朱皇帝對他的這個大兒子,可謂費盡心血了。
若是朱標能順利繼位,等到了五十年之后,這皇明祖訓上的移民之法,還真就能發(fā)揮作用,將大明內部人口膨脹,土地兼并,以及藩王尾大不掉的局面給處理掉。
不過問題是,朱標能逃得過死亡的命運嗎?
歷史上,朱元璋這位洪武大帝,一共在位期間冊封了藩王二十五個。
朱皇帝的本意是讓他們鎮(zhèn)守邊疆,不過,他也知道,藩王作亂自古有之。
為了防止這種情況發(fā)生,朱元璋對藩王的兵權,有嚴格的限制,且藩王在藩國之內“不臨民,不治事”,也就是將藩王的人事權與治理權給剝離了。
朱元璋還派專人監(jiān)督,藩王不可離開封地,這樣也就杜絕了藩王對朝局產生特別大的影響。
然而,朱元璋卻留下了一個空子,那就是新帝繼位的時候,諸王只需要遣使奉表祝賀,不需要親自朝拜。
如果新帝繼位后依照祖訓,所委任大臣,都是忠良,三年后,諸王可以進京朝見新帝。
若朝中有奸臣當道,禍亂朝綱,諸王可以訓練兵卒待命,等待天子密詔,之后諸王奉詔書,入京城“清君側”,之后誅殺了奸臣,再返回藩國。
理想很豐滿,現(xiàn)實很骨感,朱元璋沒想到這祖訓,后來會成為靖難之役的理由。
三日后,坤寧宮。
朱標來到坤寧宮的時候,正好遇見了朱棣,朱棣自打成親之后,也變得越發(fā)穩(wěn)重起來。
“大哥!”見到了朱標,朱棣親熱地快步走來,說道:“母親已經做好飯,就等你了?!?/p>
今日馬皇后親自下廚,準備了一桌飯菜,叫朱標等兄弟五人都來吃飯。
朱標與朱棣攜手入了坤寧宮,就見秦王朱慡、晉王朱棡,以及吳王朱橚正在說話(洪武十一年才改封周王)。
見朱標入內,三人連忙起身行禮。
朱標私下里也沒有什么架子,打趣道:“你們又在商量什么?說與我聽聽?!?/p>
朱慡笑著說道:“也不是什么大事,老五說他等到明年要去北平一趟,去見什么神醫(yī)呂復,我與三弟琢磨著,這呂復是不是楊先生遇見的騙子,騙銀子的?”
朱橚漲紅了臉,解釋道:“不是騙子,楊先生給我寄來了呂先生的藥方和部分手札,我看過了,呂先生是了不得的醫(yī)者!”
晉王朱棡抱著胸,逗他:“誰知道是從哪里抄襲來了?老五,你一年俸祿才多少?小心被騙的褲子都沒了,哈哈哈!”
朱橚急得都要掉眼淚了,翻來覆去地念叨著“呂先生不是騙子”、“楊先生不會騙我”之類的話。
朱標笑著拍了拍朱橚的肩膀,寬慰道:“你二哥三哥逗你玩呢,楊先生何等人物,誰能騙得了他?老五,大哥支持你,到時候大哥派些人手,跟你一起去!”說著,朱標還瞪了朱慡、朱棡一眼,這倆人一縮脖子,不敢再逗朱橚了。
兄弟幾人正說話間,就聽朱元璋與馬皇后的聲音傳來,不一會兒,二人出現(xiàn)。
兄弟五人齊齊向朱元璋、馬皇后行禮,道:“見過父皇,見過母后!”
馬皇后相較于從前,有些瘦了,不過精神狀態(tài)還不錯,揮揮手說道:“快別站著了,坐下坐下,自家人吃飯沒那么多規(guī)矩?!?/p>
朱元璋本來還想擺架子,講兩句,結果被馬皇后給懟了一下,也老老實實坐下吃飯。
一家人就好似平常百姓一樣,氣氛融洽。
馬皇后說道:“我聽說沐英那邊打了勝仗,他什么時候能回來?”
朱元璋想了想,說道:“沐英急行軍七個晝夜,強渡黃河,經過寧夏翻越賀蘭山突襲,兵分四路拿下了脫火赤、愛足的軍營,正班師回朝,有個把月就回來了。”
馬皇后輕聲說道:“怕是要在路上過冬了,明日我再多做些過冬的衣衫,給沐英送去,老二,你也得帶著?!?/p>
朱慡“哎”了一聲,聲音有些哽咽,他已經知道自己要去西安就藩的事情了,像今日這般的家宴,下一次吃,不知道要等到何年何月。
朱慡說道:“父皇,母后,其實兒臣還不想那么早去就藩,不如我等兩年再……”
朱元璋的臉瞬間陰沉下來,吼道:“等什么等?再等兩年,老三、老四也要去就藩,你們三個一塊走?!”
朱慡被嚇得一縮脖子,不敢說話,眼淚也都憋了回去。
家宴的氣氛有些緊張,馬皇后給朱慡盛了一碗湯,然后又瞪了朱元璋一眼,道:“有話就不能和孩子好好說?你嚇唬他做甚?”
朱元璋吹胡子瞪眼睛,道:“咱沒跟他好好說么?”
朱標、朱棡、朱棣、朱橚四個人面面相覷,誰都沒敢接茬兒。
馬皇后拉住了朱慡的手,寬慰道:“好孩子,你爹的意思是,你既然是咱大明的藩王,就得有藩王的擔當,離開了京城你就是秦王,要為咱大明守邊,到了那邊要是想家了,就給娘寫信,你愛吃的,娘不在身邊吃不到,娘就交給宮里的廚娘,給你送過去?!?/p>
馬皇后的話讓朱慡心里一軟,眼淚簌簌落下,馬皇后伸出手,給朱慡擦眼淚,朱慡這一哭,朱標等皇子也忍不住落淚,都是親兄弟,這一別要好多年才能見,何其感傷?
馬皇后摟著朱慡,拍著他,說道:“好孩子別哭,等過兩年都安定了,你再回來看娘,娘都在這兒,娘不走,一直都在……”
這一晚上,馬皇后對朱慡說了很多話,叮囑了朱慡很多,那些話就好像是一場夢,經常出現(xiàn)在朱慡的夢境里面,多年之后還歷歷在目。
洪武十一年三月,秦王朱慡就藩西安,正式拉開了大明朝諸王就藩的開端。
而洪武十一年的春天,北平同樣發(fā)生了一場大案,席卷了整個大明的北境。
順天府,北平城。
寒冷的冬日終于要過去了,從洪武十年,楊帆在古北口大勝殘元之后,一直到洪武十一年春。
整個順天府都沒有什么大事發(fā)生,楊帆正式晉升為順天府知府,協(xié)助徐達安置移民。
這安置移民是個細致的活兒,一樁樁一件件都不能馬虎,就這樣,已經有五十多個屯田點正式建立。
曾經順天府北面空蕩蕩的邊境,逐漸被百姓所調補,變得熱鬧起來,北平城,更加繁華熱鬧了。
順天府府衙,楊帆坐在后院的池塘邊,正在閱讀文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