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均等攤發(fā)?”
聽了朱標的賑災手段,陸羽嗤然一笑道:“你倒是圖省事,卻不想這樣一來,平白浪費多少糧食?那白撿的粥食,誰不想去蹭上一蹭?你如何避免那些沒有受災之人也去冒領呢?”
朱標有些無奈道:“這……怕是無法避免吧?”
但凡救濟,總免不了有混水摸魚之輩,造成賑濟錢糧的平空折損,這種損耗,朱標早計算在內,也心安理得接受。
不過陸羽卻是搖頭道:“這自是有辦法避免的,我教你一招,你派人熬煮賑濟粥時,不妨少放些米粟,又或是往里摻雜些許泥沙麩糠……總之,盡量讓那粥食難以下咽,不好入口。只保證吃不壞身子,能填飽肚子便是!”
“泥沙麩糠?這……這不是作踐人么?災民也是人,陸先生何苦這般虧待他們?”朱標憤而起身,很是不滿道,身為正統(tǒng)的儒家弟子,而且還是當朝太子,則能做這種事呢!
“你急個什么?”
陸羽卻苦笑招手,拉著朱標坐下道:“我這么做,是為了避免有人混水摸魚你想想看,那粥食難以下咽,對災民有影響嗎?他們只求填飽肚子,哪管那粥食好吃與否!”
朱標緩緩坐下,略作思量:“陸先生的意思……賑濟粥食若是難喝,便不會再有人冒領了?”
陸羽點了點頭道:“家中有現(xiàn)成的糧食,何苦去吃那含沙帶土的腌臜食物?”
朱標細一思索,頓覺其中很有道理。
照這辦法,倒是避免浪費,省下糧食以供更多災民,如此看來,這非但不是作賤災民,反而是拯救更多災民的良策妙方。
朱標后悔不已,忙起身拱手道:“先生高見,侄兒拜服!”
“免了免了!”
陸羽擺擺手道:“我再給你提個建議,或許有用。”隨即他拉過朱標,道:“洪災過后,災區(qū)必然缺糧,那些糧商也會囤積居奇,從而導致糧價高漲,屆時你可提高價格收糧,并將官府高價收糧的消息散布出去……”
他正說得津津有味,朱標卻迷茫抬手打斷道:“高價收糧?是我聽錯了,還是陸先生你說錯了?那些糧商囤積居奇,導致災區(qū)糧價高漲,本就犯了大明律法,正應該用雷霆之勢,嚴厲打擊他們,讓他們知道厲害,怎能還加高價格收糧,這不是更助長了他們的囂張氣焰嗎?這樣,不但浪費了國庫銀資,而且拉高了糧價,這讓百姓們又如何自處?”
“你以為光靠朝廷的賑災糧食真的能救濟全部災民嗎?再說現(xiàn)在正是夏耕時節(jié),這一波洪災過后,這些災民們哪里還有余糧,難不成讓朝廷把他們養(yǎng)到明年嗎?我看就算你想,那朱重八也不可能答應的,唯有以工代賑……”陸羽冷笑一聲,說道。
“以工代賑,先生這主意不錯呀!”還沒等陸羽說完,朱標就激動得打斷了他的話,歷朝歷代賑災,都是給災民發(fā)點糧食,讓他們不餓死就行,從未想過以工代賑的辦法,這樣不但能夠救濟災民,而且還能夠給當?shù)卦鎏聿簧倩?,這不比強征徭役強得多嗎?
“你別打斷我,我還沒說完呢!”陸羽白了朱標一眼,然后繼續(xù)說道:“這黃河決堤,反正都要重修河堤的,剛好用以工代賑的方式,組織災民修河堤,而在修河堤前期可以發(fā)給災民糧食,不過后期最好直接給他們結算工錢?!?/p>
“先生,這又是為何呢?”
“這糧食從應天運到開封,一路損耗有多少,你應該知道,而直接給他們結算工錢,讓他們去自己買糧食,中間沒有了損耗,這不是更好嗎?”
“可是那些糧商囤積居奇,肯定會借此高抬糧價的,到時候災民掙的這點工錢,可能根本不夠他們活下去的糧食呀!”朱標急忙道。
“這就是我之前為啥讓你要提高糧價的緣由了,朝廷高價收糧,那些商人見有利可圖,便會趨之若鶩,主動從外地運送糧食進來,這糧食一多了,你再停手收糧,屆時,糧商們空攢著一堆糧食賣不出去,若再運回去那又要損失運費,最后便只能降價拋售了?!?/p>
朱標聽完,頓時眼前一亮,恍然大悟道:“先生這計策真是一環(huán)扣一環(huán),既讓朝廷避免了運糧的損耗,又讓災民能獲得低價糧食,不至于餓死,而且還借此機會給當?shù)卦黾恿瞬簧倩?,還減少了徭役,妙??!”
他原本只想到高價收糧會引起一時惡果,卻沒料陸羽的算度更加深遠。
“這高價收糧也并非漫天抬價,更不可為了抬價而抬價,這其中尺度,尚需拿捏把握,我再與你說道說道?!标懹痫@然擔心朱標經(jīng)驗不足,好心做了壞事,又拉著他悉心指教一番。
朱標自也虛心收教,又問了一番查探工事造假的諸多細節(jié),如此取足了真經(jīng),他方才心滿意足,告辭而去。
……
黃河水災已過了五日,饒是現(xiàn)下交通再不便利,消息也已傳遍了京城。
滿京城都在期待朱元璋的反應,打探天子將派誰人前去賑災,但消息捂得嚴實,眾人多番打探,仍一無所獲。
不約而同的,眾人找上了胡惟庸。
可胡惟庸面對追問,卻是一臉苦笑,再三言明等朝廷公布,朝臣們沒了主意,只好焦急等待。
好在不必苦等多久,待到第六日一早,朱元璋便當堂宣布了消息,派太子朱標代天巡狩,前往開封災區(qū)賑濟災民。
這消息一出,眾人恍然大悟,難怪胡相諱莫如深,敢情此番擔當大任之人,是連他也招惹不起的。
太子賑災,這倒不算新鮮,歷朝歷代早有先例,但這次朱標出巡,倒有個不同尋常之處,他主使賑濟,身旁竟連個幫扶指教的老臣都沒有,身邊除了跟了幫親軍都尉外,再無旁人,這倒叫滿朝文武震驚不已。
要知道,太子出巡,一般都會帶些心腹老臣,替太子坐鎮(zhèn)把關,穩(wěn)定局勢。
就比方說那藍玉,身為太子姻親,又是軍方重臣,與太子關系莫逆;又或者那李文忠,與太子本就是同族兄弟,又虛長數(shù)歲,經(jīng)驗也較豐富。
有這樣的人隨行幫扶,一來能震懾宵小,二來也能替太子出謀劃策,給予適當經(jīng)驗指教,還有一點,若是真出了什么事,也適合背鍋,總不能是太子有問題,肯定是身邊出了奸佞。
可這次倒好,朱元璋顯然打算讓朱標獨立主事,不靠旁人輔佐,這既是對他的信任,也是對其能力的考教。
朝臣們驚訝之下,難免略有懷疑,太子,他能行么?
要說德行才學,眾人對朱標自都要比大拇指的,但這賑災救濟并非在京中理政,靠的不光是書本上的學識和那德行品性,這諸多繁瑣細事,考教的是見招拆招的能耐,還有對地方政務、民生安計的了解,而這些,顯然是朱標的短處。
便是在這些懷疑聲中,朱標輕車簡從,迅速出了京城,朝臣們甚至都來不及勸阻朱元璋,便收到朱標趕往災區(qū)的消息。
“胡鬧,真是胡鬧!賑災關乎生民國家,豈能叫太子一人獨自擔綱!”
陸仲亨、涂節(jié)等人,已跑到胡相府邸埋怨起來。
胡惟庸倒坐懷不亂,他只不斷擺手寬慰心腹,同時嘴里叮囑道:“諸位先不要著急,也不必到陛下跟前上奏打阻,且先看著吧,若殿下能順利賑災,那自是國朝幸事,如若不然,陛下自會再找上門來?!?/p>
說話間,胡惟庸幽笑看向涂節(jié)道:“涂中丞,還請你先做好準備,說不得陛下一封調令,又要遣你去開封救火!”顯然,胡惟庸也不太看好朱標。
………………
開封府城外,大大小小的官員擠成一團,爭相朝遠處眺望,自那南城門外的官道上,此刻正有一支隊列快步趕來。
兵士頭前開道,后面跟著大大小小的車馬糧資,中間那駕豪闊馬車中的自然便是太子朱標。
太子代天巡狩,算是朝堂頭等大事,這對于開封府地的一眾官員,更是天一般的大事,眾官員不敢怠慢,早早地趕來迎候。
“府尊大人,太子此行前來,怕不要問罪你我?要知道咱府衙可擔著修筑河堤、疏通河道的重責,那黃河決堤,咱可逃不了干系。”
趁著朱標還沒到跟前,領頭的開封府通判宋良知湊上前去,朝著知府大人詢問道。
知府姓吳名仁行,也是久在官場上摸爬滾打的老油子了,聞言,微一瞇眼,拈須細思起來。
思量片刻,吳仁行輕笑搖頭道:“莫慌,此番前來主事的,只有太子一人,而殿下又素以仁厚好學著稱,他師從景濂公,想來也是書呆子一個,怕是理不通這修河筑堤的門門道道。”
那通判宋良知想了想,仍有些擔憂:“就怕太子殿下閑來無事,往堤上亂逛??!您想想,他是個養(yǎng)尊處優(yōu)之人,又甚少有外放經(jīng)驗,現(xiàn)下來了這黃河邊上,高低也得去那河道見識見識?!?/p>
說話間,宋通判又湊近了些,面帶警醒提示道:“若教殿下無意間瞧出些什么……那咱……”
“嗯?”
聽下屬一分析,吳仁行的臉色暗了下來,稍思量片刻,他頓然搖頭:“斷不能讓殿下閑下來,這幾日……咱們可得給他多找些活兒干!”
“正是正是!”
宋通判連連點頭,訕笑道:“左右災民不少,殿下又是個仁善性子,咱們不妨將那賑濟災民的活兒,全都攤到殿下頭上,如此一來,他整日忙著救治災民,自顧不得其他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