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家的案子要查,但必須秘密進行,就算確認,最后結(jié)案也不能以這個罪名進行處罰。
這是隆慶皇帝在知道這個消息后作出的決定。
高拱回到內(nèi)閣,但心情卻是出奇的好。
可以說漕糧的運輸,是這段時間懸在朝廷頭上的一把刀,一旦處理不好,京師物價飛漲還是其次,關(guān)鍵事關(guān)北地安穩(wěn)。
一旦找到了解決漕糧運輸?shù)碾y題,高拱肩膀上的重擔就少了一半。
誰能想到,本以為安定了北邊的威脅,就可以全身心投入到整頓吏治的大業(yè)中,可誰知道剛剛完工的治水工程又出了岔子。
黃河大水,非人力所能及,所以高拱也只能哀嘆自己時運不濟,還能說什么?
徐階在朝的時候,黃河雖然說隔三差五也要發(fā)一次大水,可也沒有自己坐上首輔寶座后發(fā)的如此之勤,已經(jīng)連續(xù)三年發(fā)大水阻斷漕運了。
現(xiàn)在看起來,嘉靖朝那會兒,雖然天災不斷,但也沒有隆慶皇帝在位時發(fā)作如此頻繁的。
當然,這些話他也就在腦海里想想,可不敢說出來。
不過也是,從隆慶元年開始,三年、四年和五年,已經(jīng)連續(xù)發(fā)作了四次,隆慶皇帝登基總共也才五年啊。
當然,讓高拱高興的原因除了肩膀上的重擔卸下來一半外,還有就是隆慶皇帝讓他去查徐階家族的事兒。
之前只是用徐家兼并土地說事兒,雖然這樣也是違法,但是每次在隆慶皇帝面前提起,皇帝都是顧左右而言他,根本不想介入此事。
皇帝其實心里清楚,全天下都這樣,處置徐階根本沒用,是被高拱當槍使,最后說不得還被人扣上薄情寡恩的帽子。
但這次說道徐家可能侵吞國財,隆慶皇帝的態(tài)度一下子就變了,變得認真起來。
看來,他自從登基以后也變了,不再是原本那個對什么都渾不在意的裕王了,而是和先帝一樣,把錢財看的很重的人。
好吧,其實這也是君王該有的樣子。
其實,王朝的興盛,很重要的一點就是財政的寬裕。
所謂的盛世,在史記中無不記載著所謂的貫朽粟陳,也就是說國庫富余,裝錢的倉庫堆滿了金銀財寶和銅錢,這些錢多少年都沒有使用過,因為太有錢了,根本不需要動用國庫的錢,因此串錢的繩子都已經(jīng)腐爛了。
國家的糧倉豐滿,新谷子壓著陳谷子,一直堆到倉外甚至無處堆放。
高拱也很向往這樣的盛世,他也無比期待這樣的場面會在他執(zhí)政期間出現(xiàn)在大明朝。
等清理完徐階這些蛀蟲,就可以還天下朗朗乾坤。
高拱心中此時激情澎湃,幻想著在自己的領(lǐng)導下,有朝一日重現(xiàn)這樣的盛世場景,自己的名字必然也可以流芳百世。
回到值房,心里默默盤算一陣,覺得此事還是要在蔡國熙那邊出手,先確認徐家侵吞國財?shù)膶嵶C,再一擊徹底覆滅徐家。
高拱完全沒有隆慶皇帝的顧慮,只覺得就該如此,壞人必須繩之以法,不能寬縱。
沒多久,陳矩拿著孟沖用印后的奏疏來到內(nèi)閣,把批紅的奏疏交給高拱,馬上就告辭離開。
現(xiàn)在的內(nèi)閣里,可沒有陳矩親近的人了。
以前來這里,看到殷士譫等人的時候還要笑著打個招呼,隨意閑聊幾句。
可現(xiàn)在內(nèi)閣里的人,都和他的政治盟友魏廣德不對路,甚至就是對手。
他惹不起高拱和張居正,所以除了公事外就盡量避免和他們接觸。
高拱拿到批紅的奏疏,當即就給工部和戶部下條子,約見張守直和朱衡。
此事牽扯的也就是這兩部,戶部要劃撥漕糧,而海試的船只費用則是工部出。
下午,朱衡來到內(nèi)閣見到高拱,也看到了批紅的奏疏,心里還是很驚喜的。
他沒想到都沒等他聯(lián)絡(luò)好友發(fā)力,此事就已經(jīng)辦妥,由此可見高拱的見識還是有的,他和魏廣德一樣,都是為朝廷做事的人,更多考慮的還是朝廷大事兒,而不是一些人只知爭權(quán)奪利,于朝廷大事兒而不顧。
此事近兩日朝中議論很多,沒想到高拱已經(jīng)拿到了隆慶皇帝批紅的奏疏,不過想到接下來就要工部給銀子,心情一下子就變得不美起來。
“士南,梁夢龍奏請海運漕糧一事,海船支出,工部要負責承擔。”
高拱開口就說道。
“高首輔,海船建造和維護,本就是我工部負責,此事甚大,工部責無旁貸,一定會處理好相關(guān)事宜?!?/p>
朱衡不會在這事兒上打折扣,知道關(guān)系到漕糧安全,甚至整個北方的穩(wěn)定,一口就應承下來。
“你對試航一事,還有什么看法。”
看到朱衡滿口答應,一副全力支持他的態(tài)度,高拱很是滿意,于是也假裝虛心求教起來。
是的,就是假裝而已,其實在他心里,已經(jīng)有了大抵想法,只等張守直過來就定下此事。
“梁巡撫的奏疏我仔細看過,海運荒廢已久,現(xiàn)在要重新拾起來,雖然有商賈海道可供參考,但畢竟是第一次,且事關(guān)重大,第一趟海運最好還是撥出少量漕糧裝船,船只也可以多一些,每船裝載半船即可,淡水等補給也可以適當多裝。
既可以讓更多的漕兵參與其中,熟悉海道和海況,也更加安全?!?/p>
朱衡開口說道。
他其實對海運完全不了解,可收到梁夢龍書信后,他就找人可以惡補了一些海運方面的常識,知道大船出海其實最怕遭遇風浪。
暴風巨浪之間,船只操控幾近于無,完全就是看運氣,漂到哪里算哪里。
船上帶的是糧食,吃食不愁,可船行大海之上,周遭雖都是水,卻喝不得,所以淡水也是海航很重要的物資。
高拱聽到朱衡的建議,漕船一半裝糧一半裝水,心里只是微微詫異,但心里對朱衡的能力還算認可。
其實朝廷里,知道海運常識的人可不多。
朱衡管工部,按理來說對大海應該不熟悉。
是了,他剛才不是說了嗎?
仔細看過梁夢龍的奏疏,所以應該也打聽過這方面的信息,所以才能這么說。
至于其他的,他倒是也想到了,于是不住的點頭。
朝廷還是需要像朱衡這樣有辦事能力的人,越多越好。
高拱可沒有自負到覺得自己一個人就可以玩轉(zhuǎn)朝政,他也需要更多像朱衡這樣有能力的人幫忙,他高拱可不是朱元璋那樣的工作狂。
兩人又說了一陣子,張守直也來到內(nèi)閣。
三人相互行禮后落座,高拱不喜歡拐彎抹角,于是直接就問起戶部覺得第一次嘗試海運漕糧,可以劃撥多少糧食。
張守直坐著思考了一陣才試探著說道:“自淮安轉(zhuǎn)粟二千石,自膠州轉(zhuǎn)麥千五百石入海達天津,以試海道,二公以為如何?”
“三千五百石?是不是少了點?”
高拱微微皺眉,在他們面前,糧食的計量單位一般都是萬石,一下子降到三千石,他忽然感覺一陣不適應。
“高首輔,我看可行,第一次,穩(wěn)妥一些,三千五百石也不少了?!?/p>
朱衡只是微微皺眉就舒展開,其實這點糧食對朝廷來說算不得什么,主要是確認海道暢通。
一旦確定沒有問題,以后就好辦了,可以大批量走海路輸送漕糧。
“也好,不過淮安一帶糧倉可以儲備多少漕糧?”
高拱此時考慮的自然是能夠通過淮安大批量輸送糧食,所以淮安的倉儲就顯得極為重要。
“我記得淮安附近倉儲還是很大的,其實真要運送,淮安應該馬上可以湊出十萬石以上的糧食,但是船只反而不容易湊齊。
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漕司可沒多少遮洋船,第一次運輸,耽誤的時間可能還在于漕司調(diào)船一事上。”
張守直答道。
因為漕運都是走運河,所以漕司旗下就算有大量漕船,可適合出海的卻不多。
其實殘存的海船,都是很早以前遺留下來的,至少近些年建造的漕船,就不是適合海運之船。
“那是否可以調(diào)福建戰(zhàn)船來運輸,或者命登萊水師前往淮安運糧?”
朱衡忽然插話道,“我記得大約十年前,登萊水師就向遼東輸送過糧食,有經(jīng)驗。
而且此次航道大多在膠萊一線,登萊水師常期行走于此,應該也熟悉海況。
至于漕司那邊,可安排他們派人登船,隨船隊行動,也算熟悉海況?!?/p>
“福建水師?還是算了吧。”
高拱這時候開口說道,“正如士南所言,此次路程多半都在登萊水師的管轄范圍,他們更加熟悉海況。
有登萊水師負責此事,我看最為穩(wěn)妥。
不過......”
高拱說道這里,不由停頓片刻才繼續(xù)說道:“漕司那邊,最好還是派船跟著登萊水師行動,也走一趟海道。
畢竟運送漕糧是漕司的差事,和登萊水師關(guān)系不大。
事急從權(quán),現(xiàn)在可以讓登萊水師出船,可以后還是要有漕司負責押運糧食北上?!?/p>
“高首輔,關(guān)于福建水師戰(zhàn)船,我也有不同看法?!?/p>
雖然高拱表達了自己的態(tài)度,可是朱衡還是接話道。
“但說無妨。”
討論問題,高拱還是很樂意聽手下官員話的,只要大方向支持他,細節(jié)方面,他也會采納認為可取之處。
“梁巡撫所謂淮安至膠州,膠州至太倉以及太倉到天津的航道有民間商賈通行,可記得太祖時期,我大明海船是從太倉出發(fā)直抵遼東,可見此處也應該有航路還是?!?/p>
是的,朱衡想到那封書信里隱隱透露出,魏廣德有恢復明初海運的意思,所以他也在工部查了資料,知道明朝太祖至高祖這一時期,大明的造船能力極強,可以建造大型寶船。
而且,這類大型寶船還不是在沿海入浙江、福建等地建造,而是在南京。
可見,這類寶船至少在長江航道大部區(qū)域也是可以行使的。
若是利用這種寶船運輸糧食,船大扛風浪的性能也是極強,對于保證所運糧食的安全想必更佳。
不過說回來,大明多久沒有進行這種大規(guī)模海運了,朱衡也不確定兵部是否有海圖存在。
寶船,以現(xiàn)今大明朝廷的財力,短期內(nèi)是不要指望,但是近些年,江南各省投入巨資打造戰(zhàn)船抗倭。
現(xiàn)在倭寇蹤跡縹緲,正好用來運糧。
“據(jù)我所知,現(xiàn)在浙江、福建和廣東、廣西的水師戰(zhàn)船齊聚福建巡海,戰(zhàn)船已達數(shù)百艘。
其中部分,完全可以北上,試探太倉至天津航道。”
朱衡把自己所想就說了出來,希望借此機會讓高拱動心。
“這是善貸的主張吧?”
冷不丁的,朱衡耳中聽到高拱的問話聲。
“高首輔何出此言?”
雖然朱衡心中生起警覺,但還是淡然問道。
“朝中十分支持海運,且有心恢復高祖時期海運盛況的,似乎也只有善貸了?!?/p>
高拱只是盯著朱衡片刻,視線就已經(jīng)移開。
他明白,朱衡能有此見識,多半就是受到魏廣德的影響。
誰叫他們是老鄉(xiāng),很多時候,一些政見在平時閑聊中會無意間透露出來。
“記得當初還在裕袛時,善貸就極力支持海運,早些年他還曾經(jīng)提出過漕糧走海運,運河通商船的形式。
漕司所費,皆由各船閘收取民船之資,朝廷全力建造海船,平時可擔負漕運之職,戰(zhàn)時裝上火器就可以成為戰(zhàn)船,拒敵于海上?!?/p>
高拱開口,把魏廣德曾經(jīng)寫給隆慶皇帝奏疏的內(nèi)容提了一嘴。
他說的很隨意,但是聽眾不管是朱衡還是張守直,此時都有些目瞪口呆。
禁海國策,這是他們?nèi)氤癁楣贂r就已經(jīng)知道,是根深蒂固的事兒,可聽高拱所言,魏廣德的建議直接打破了這道國策。
也難怪,兩人以前都沒聽人說起過此事,想來是內(nèi)閣和皇帝在考慮的問題,還不是六部層面需要考慮的。
“此議頗為大膽。”
張守直一時有些不知道該說什么,只是喃喃低語一句。
聲音雖然輕,可屋里兩人都聽得清楚。
“是很大膽?!?/p>
朱衡已經(jīng)恢復過來,不過這時候還是順著張守直的話說了句。
“從福建調(diào)水師的事兒,暫時擱置,還是先把淮安到天津航道定下來再說,朝廷還沒到那一步。”
高拱開口道。
聽到高拱這么說,兩人都是齊齊點頭。
等兩人離開后,高拱坐在值房里想了許久,其中多是看到過的,魏廣德單獨交給隆慶皇帝的奏疏。
“有能力,可惜太年輕,還需磨礪?!?/p>
高拱在心里給魏廣德定下評價。
他要想出頭,還是等他把朝廷整頓以后,在把內(nèi)閣交給他合適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