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是如今.....呂宋貌似落入夷人之手。”
陳太后終于還是說道。
魏廣德的話,陳太后聽進去了,也接受了他的主張,那就是呂宋,應(yīng)該拿回來。
但是,作為一個女人,自然本能的想要回避戰(zhàn)爭。
既然夷人剛剛奪占了呂宋,現(xiàn)在要人讓出來,自然很困難,那就唯有一戰(zhàn)。
“臣也是擔(dān)心此時邊疆不寧,所以才考慮搶占呂宋半壁,等合適的時機,再將包括蘇祿國在內(nèi)的土地,一并收回?!?/p>
魏廣德馬上接話道。
和張居正、葛守禮等人談話時,太后能想到的,他們自然也是能想到,所以魏廣德已經(jīng)有了應(yīng)對的說辭。
當(dāng)今大明,看似十分強大,依舊是東亞當(dāng)之無愧的老大。
可也只有朝中寥寥數(shù)人才知道,北邊的蒙古只是暫時被壓制,不論如何,俺答汗的威嚴還在,沒人敢公然反抗。
也就是土蠻不服,但因為處于邊陲,所以俺答汗也懶得理會他們。
而且,土蠻對大明的敵意,對土默特人來說,其實也是好事兒,讓大明知道他們的重要性,可以給他們更多的物資。
此外,女真部族,經(jīng)過王杲之事后倒是老實了許多,也就王杲的兒子阿海阿臺還在暗中積蓄力量,要報仇云云。
但是,有戚繼光在遼東坐鎮(zhèn),朝廷自然也是無需擔(dān)心什么。
就是對西南的緬邦,兩宮太后雖然沒有反對朝廷恢復(fù)當(dāng)?shù)氐闹刃?,但是畢竟是一場大?zhàn),即便是魏廣德調(diào)派原遼東總兵官李成梁過去壓陣,依舊讓她們有些擔(dān)心。
好吧,還是受《三國》的影響,在此時大明絕大部分人眼中,西南那就是個到處都是瘴氣,聞了就要死人的地方,也不說山高林密了。
出身西南的官員本來就少,即便是有了所謂的“中榜”,也多是四川舉子上榜,云南那些地方更少,自然也沒什么人說出那里的真實情況。
相對來說,陳太后和李太后還更信任有過西南戰(zhàn)事經(jīng)驗的俞大猷去那里指揮。
不過朝廷既然已經(jīng)選擇了李成梁,他們自然不好反對。
可以說,現(xiàn)在的大明,給當(dāng)權(quán)者們的感覺,好像就是個處處漏風(fēng)的大篩子。
再有魏廣德對舊港和呂宋的野心,自然形勢看上去就更加惡劣了。
即便是心態(tài)一直很穩(wěn)的張居正,私下里都和魏廣德說過數(shù)次,認為南海之事還是徐徐圖之為好,朝廷應(yīng)該優(yōu)先解決西南。
至于魏廣德最后如何說服張居正,自然就是講出他的想法。
那就是即便李成梁在云南不能壓住局勢,但大明要穩(wěn)住西南還是沒有問題的。
屆時,南海水師傾巢出動,南下經(jīng)過滿次加就可以從南面進攻緬邦的東吁王朝,途中順便恢復(fù)舊港和招降舊港附近的張璉余部。
他們既然想要投效朝廷,自然需要有投名狀。
緬甸,正好就是他們積攢功勞的地方。
或者說,魏廣德打算用他們作為炮灰,從后方進攻東吁王朝。
若是活下來的人,戰(zhàn)后憑借此戰(zhàn)功,朝廷也才好有理由赦免他們。
否則,要是想著想著就反了,打不過了再投降,朝廷還不施以懲罰,這天下可不就亂套了。
聽到魏廣德的組合拳,張居正這才完全認同此事。
只能說,雖然看上去很危險,大明四處為戰(zhàn),但若是時機把握的準(zhǔn),操作得當(dāng),對大明確實很有好處。
而且,利用張璉余部進攻緬甸,也能讓朝廷損失最小,不失為好辦法。
這些事兒,如果兩宮太后不問,魏廣德自然也不會主動去說。
良久,陳太后才看了眼旁邊的小皇帝朱翊鈞,緩緩開口說道:“若是夷人因此和我大明開戰(zhàn),又該如何?
到時,說不好我大明就要面臨西南和東南同時開戰(zhàn)的不利局面?!?/p>
“太后,臣以為,此事斷不會發(fā)生?!?/p>
魏廣德此時故作胸有成竹的樣子,昂首答道:“據(jù)臣所知,夷人在南洋的兵力,不會超過千人。
所憑借的,不過就是他們那十余條武裝商船和船上的各種火器。
這樣的武裝,對上南洋小國,自然把握很大。
可要是和我大明交戰(zhàn),他們應(yīng)該沒那個膽子?!?/p>
魏廣德說這話也是有根據(jù)的,西班牙人是知道幾十年前葡萄牙人和大明兩次交戰(zhàn)結(jié)果的。
那時候大明水師憑借古老原始的海戰(zhàn)戰(zhàn)法尚且擊敗了葡萄牙人,現(xiàn)今的大明也是今非昔比,雖然沒有西式船堅炮利,但差距不會很大。
新老結(jié)合的戰(zhàn)法下,蟻多咬死象,魏廣德相信擊敗西班牙應(yīng)該不成問題。
若如此還能戰(zhàn)敗,那俞大猷也就沒什么價值了。
是的,這么幾年次輔坐下來,別的事兒干的少,可和張居正、呂調(diào)陽等人私下交易可沒少。
好吧,他也越來越理解政治其實就是利益交換的說法了。
政治家眼中,也只有利益才是永恒,沒有利益,也就失去了價值,自然就可以放棄。
“夷人不遠萬里來到南洋,為的不過是貿(mào)易,從中獲得他們想要的利益,可不是來和我大明交戰(zhàn)的。
若是呂宋北部為我大明所占據(jù),我大明商人自然會隨之而來,他們也能就近貿(mào)易。
臣不論怎么看,貌似夷人都沒有吃虧?!?/p>
魏廣德繼續(xù)說道。
實際上,此時歐洲雖然已經(jīng)開始殖民,對那也沒有形成徹底的殖民地意識。
他們看重的其實不是殖民地的土地,而是那里的產(chǎn)出,可以帶來源源不斷的財富。
若是用部分土地換取貿(mào)易的機會,在魏廣德看來,應(yīng)該是能夠被他們接受的。
至于菲律賓島上的礦產(chǎn),其實并不算多。
至少,沒有倭國多。
那里也就是出產(chǎn)一些香料,讓夷人很喜歡。
但是,這樣的香料,南洋那些島嶼上還多的是,所以根本就沒有多大吸引力。
大明對南洋的政策,或者說對藩國的政策,最失敗的一點,就是沒有參與他們的開發(fā)建設(shè),從中獲得更大的財富。
或許是嫌棄太麻煩,或許是因為看不到藩國發(fā)展起來的巨大利益。
反正,大明從始至終都沒有幫助過藩國發(fā)展經(jīng)濟,都是讓其自生自滅。
而這樣的政策,自然讓藩國對大明若即若離。
當(dāng)大明還強盛的時候,還有能力派出大艦隊南下巡洋的時候,自然都選擇臣服。
而當(dāng)大明不再來時,他們自然也不把大明放在眼里。
至于魏廣德剛才的話,其實也是半真半假。
如果說西班牙的正規(guī)軍,確實只有千人左右,但是別忘記了那活躍在東亞海域的十余條武裝商船。
光是武裝商船上的水手,也能湊出兩千多人。
說他們是水手,其實都算抬舉他們了,他們和林鳳的海盜集團本質(zhì)上區(qū)別不大,也是過著刀口舔血的日子。
因為雇主給錢多,所以早就沒有什么顧忌。
當(dāng)然,其中也不乏老實人,但就算有這樣的人,在海上過上幾年后,多多少少也都變了,不再是過在歐洲時的樣子。
可以說,過西班牙人聚集所有兵力,此時在東亞,他們可以集結(jié)的人手會超過三千人。
此外,還可以得到來自東面的墨西哥和西面印度洋上其他西班牙人的支持。
至于葡萄牙人,雖然大家都是從歐洲走出來的土著,可互相都瞧對方不順眼。
西班牙憑借龐大的體量,一直壓制葡萄牙,強占葡萄牙人的殖民地和物資不說,還覬覦著葡萄牙的王位。
此時雖然還沒有成功,但是已經(jīng)讓葡萄牙王國上下都緊張起來。
此時若是大明和西班牙人在東亞開戰(zhàn),葡萄牙人不暗中下手就不錯了。
當(dāng)然,這些情況,魏廣德是不清楚的。
他只知道大明所稱呼的夷人,其實是西班牙人和葡萄牙人,后來的紅夷人,則是指荷蘭人。
不過,錦衣衛(wèi)和南海水師的情報也都有提及,夷人中似乎不和。
就比如壕鏡的夷人,貌似就和馬尼拉的夷人屬于不同派系,相互之間雖然沒有到見面就相互打架的程度,但敵對是肯定的。
實際上,壕鏡夷人一直想要修建靠海的炮臺。
此時大明國力強大,葡萄牙人雖然想要修建面向大陸的炮臺,但廣東官府是絕對不會同意的。
而修建靠海炮臺,既可以抵御海盜,又可以對大陸方向施以火力支援,也不失為一個辦法。
畢竟,葡萄牙人租借的壕鏡地域狹小。
只要位置選好,自然可以兩頭兼顧。
因為,葡萄牙人在東亞的人手,比西班牙人還要少。
魏廣德這會兒低著頭,不過耳朵里還是聽到窸窸窣窣的說話聲。
只是聲音很小,或許上前幾步,更靠近兩位太后的話,他還能勉強聽清。
只是,這里畢竟是慈慶宮,是太后的居所,魏廣德也不敢有任何失禮的行為。
否則,憑此就可以丟掉頭上的烏紗。
或許,兩位太后也在商量這事兒吧。
其實,這才合乎情理。
畢竟,眼看著大明之前剛剛對遼東用兵,現(xiàn)在又在整戈待戰(zhàn),準(zhǔn)備在西南用兵。
大明什么時候有如此密集的軍事行動了,不僅是后宮,就連前朝許多官員在知道此事后,多少都不安心。
雖然孫子說“兵者,國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可畢竟還有窮兵黷武和兵強則滅的典故。
窮兵黷武,后世用的比較多,按詞面也很好理解。
只是兵強則滅出現(xiàn)的很少,許多人的邏輯也很難接受這樣的理論。
兵強則滅,其實說的就是當(dāng)一個軍隊變得過于強大時,可能會產(chǎn)生驕傲自滿、缺乏謹慎等問題,從而導(dǎo)致失敗或滅亡。
這個成語提醒人們在處理事物時要保持謙虛和謹慎,不要過于自大。
這個成語出自《史記·魏公子列傳》。
當(dāng)時,魏國的公子列以兵力雄厚而自豪,他認為自己擁有強大的軍隊,可以征服其他國家。
然而,結(jié)果是他的軍隊在一次戰(zhàn)爭中被敵人擊敗,最終導(dǎo)致了魏國的滅亡。
兵強則滅這個成語就是由此故事中的教訓(xùn)而來,其實和驕兵必敗的意思有點類似。
“魏閣老,既然內(nèi)閣已經(jīng)達成一致,哀家自然不好再多說什么。
只是,哀家要提醒閣老,此戰(zhàn)不發(fā)動則以,若真發(fā)生,大明必須獲勝,否則.....”
“臣當(dāng)立即遞交辭呈,承擔(dān)所有?!?/p>
不等陳太后說完話,魏廣德當(dāng)即大聲說道。
這個算軍令狀嗎?
或許吧。
但那又如何,真以為到時候自己把乞休奏疏遞上去,太后就敢真批了。
雖然朝中首輔張居正看似忠厚老實,但若沒有魏廣德這個掣肘存在,局勢會變成什么樣也未可知。
雖然,在沒有魏廣德出現(xiàn)的歷史上,張居正如同諸葛孔明般為大明王朝鞠躬盡瘁死而后已,但沒發(fā)生的事兒,誰敢保證?
魏廣德敢這么說,其實也是吃定兩宮太后要的就是一個態(tài)度,大明必勝的態(tài)度,也好讓她們在后宮安心罷了。
魏廣德賭兩宮太后不敢賭,所以說話也是斬釘截鐵。
“閣老言重了。”
陳太后或許并沒有看透魏廣德的想法,當(dāng)即就說道:“哀家要提醒閣老的是,此事事關(guān)重大,一定要三思而行。
若無把握,萬萬不可輕舉妄動。
畢竟,雖然說呂宋早已經(jīng)是我大明領(lǐng)土,但畢竟祖宗已經(jīng)將其放棄,否則斷然不會如此長時間不派出新的總督。
現(xiàn)今閣老既然打算收回,自然是好的,只是一定要謹慎,謀而后動,做到萬無一失才好?!?/p>
“臣謹遵懿旨?!?/p>
魏廣德低頭拱手道。
魏廣德離開慈慶宮,而大殿里,李太后才開口說道:“姐姐,你看魏閣老如此尚武,到底時好時壞?”
“難說?!?/p>
陳太后輕輕搖頭,苦笑道:“這兩日哀家找人查找了那些宮中留檔,確如他所說般,成祖太宗皇帝是封過呂宋總督,掌控過那里的一切大權(quán)。
說起來,也算是我大明的疆土了。
只是,畢竟這呂宋距離我大明千山萬水,所以之后就再未被提起,或許朝中大人們早就遺忘了吧。
只是舊港時,才派人召回人手,但好似最終也沒有完成最后的行程。
說起來,這兩地確實是我大明之地,若是能在皇兒當(dāng)朝時收回,也是大幸事?!?/p>
說到這里,陳太后愛憐的摸著小皇帝朱翊鈞的頭。
雖說皇帝不是誰都能摸的,但她們是誰,陳太后是他的嫡母,而李太后是他的生母,自然沒什么。
“只希望菩薩保佑,一切順利?!?/p>
李太后也知道收回兩地是大功績,可以讓兒子獲得巨大好處,所以也不糾結(jié),只希望一切順心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