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告拍賣,照常舉行,還是價高者得!
另外,給朕盯緊國子監(jiān)和那些喜好多言的御史,若有誰公然以此事非議朝政,記錄下來報朕?!?/p>
“是,陛下。”
李世民站起身,走到殿門口,望著遠處恢弘的長安城。
他的目光越過重重宮闕,仿佛看到了那十萬份報紙正如燎原之火,席卷向更廣闊的大地。
些許阻撓,或許無法避免,但這打破世家壟斷的勢頭,已然無可阻擋。
……
李承乾接到李世民的口諭,心中大定。
外面的流言蜚語,他通過自己的渠道也有所耳聞。
他深知,這是變革必然觸及既得利益者所帶來的反噬。
然而,李世民的明確支持給了他最大的底氣。
“不必顧慮,放手去做!”——這簡短的八個字,如同尚方寶劍,斬斷了可能的掣肘。
東宮屬官們原本因世家暗中散布的流言而有些惴惴不安,此刻也如同吃了定心丸,辦事效率更高。
面對蜂擁而至、揮舞著巨資求購廣告位的商賈,李承乾指示屬下:即刻擬定詳細的廣告刊例與競價規(guī)則。
很快,一份條款清晰的《貞觀民報廣告刊例》被張貼于東宮門外。
其上明確規(guī)定了各版位、尺寸的基準價格,并宣布將采取“價高者得,定期競拍”的原則,且所有廣告內(nèi)容需經(jīng)東宮審核,不得有虛假、夸大之詞,不得有違朝廷法度與公序良俗。
此舉非但沒有嚇退商賈,反而因其透明和“皇家認證”的意味,更激起了他們的狂熱。
第一次小型競拍會就在東宮一側(cè)的偏殿舉行,數(shù)十家豪商為此擠破了頭。
最終,下一期報紙的六個廣告位,最低的也拍出了一千五百貫的天價,僅廣告一項收入,就足以覆蓋本期十萬份報紙的所有印制、分發(fā)成本,并有巨額盈余。
消息傳出,市井嘩然,那些暗地里非議報紙“靡費國帑”的流言,在真金白銀的收益面前,不攻自破。
然而,崔師仁等人并未就此罷手。
經(jīng)濟上的競爭難以阻擋,他們便將更多火力集中于“道德”和“禮法”層面。
在他們的推波助瀾下,國子監(jiān)內(nèi)以及一些清流官員中的反對聲浪愈發(fā)高漲。
數(shù)日后的一次常朝上,一位以耿直敢言聞名的御史大夫,出列躬身,手持笏板,朗聲道:“陛下,臣有本奏!”
“臣彈劾東宮所辦《貞觀民報》,其行雖有傳布政令之利,然其弊更甚!
其一,將朝廷威儀與商賈賤業(yè)同列一紙,致使銅臭污及圣聽,體統(tǒng)盡失!
其二,為求牟利,竟行競拍之事,使東宮漸成市儈之所,有損國體!
其三,報刊內(nèi)容流于淺俗,恐使民風浮躁,不重根本。
長此以往,士不安學,農(nóng)不勤耕,商愈奸猾,國將不國!
伏請陛下明察,即刻廢止此報,或嚴加約束,使其重歸正途!”
這番奏陳,引經(jīng)據(jù)典,言辭激烈,頓時在朝堂上引起一陣騷動。不少保守官員紛紛附和,表示擔憂。
龍椅上,李世民面色平靜,看不出喜怒。他目光掃過殿內(nèi)群臣,緩緩開口:“眾卿以為如何?”
殿內(nèi)一時陷入沉默。支持報紙的新貴官員們一時不知如何反駁這頂“有損國體”的大帽子。
就在這時,一個洪亮的聲音響起:“陛下,臣以為王御史所言,乃迂腐之見!”
眾人看去,竟是素來粗豪的盧國公程咬金。只見他出列,聲若洪鐘:“俺老程是個粗人,不懂那么多大道理!
俺就知道,這報紙好得很!
沒有報刊,俺家那破酒…呃,酒樓里的飯菜能賣得那么好?
陛下您是不知道,現(xiàn)在長安百姓誰不夸朝廷新政好?誰不盼著豐年?這難道不是報刊的功勞?
至于廣告,那是太子殿下聰明,用商賈的錢辦利民的事,有何不好?
難道非要朝廷花大把銀子,層層盤剝,最后事情還辦不成,才叫有體統(tǒng)?”
程咬金的話雖直白,甚至有些“混不吝”,卻一下子撕開了那層道德文章的外衣,將問題拉回到了實實在在的利弊上。
緊接著,房玄齡也出列,沉穩(wěn)奏道:“陛下,臣以為,《貞觀民報》利大于弊。
政令直達百姓,可有效杜絕胥吏欺瞞,此乃善政。
廣告所得,充盈東宮用度,亦可補貼報業(yè),使其長久,減輕國庫負擔,此乃善財。
至于士林清議,本應百花齊放,報紙?zhí)峁┮黄脚_,使寒門有才學者亦可揚名,未必是壞事。
若說淺俗,教化百姓,正需深入淺出,陽春白雪固然高雅,卻難以下里巴人。
臣以為,報紙可行,但需不斷完善,加強內(nèi)容審核,引導正向輿論即可?!?/p>
重量級的宰相一開口,風向立刻轉(zhuǎn)變。
魏徵也隨后補充,強調(diào)報紙需重視內(nèi)容真實,防止成為諂媚邀寵或攻訐政敵的工具,建議設(shè)立審稿機制。
李世民聽完各方意見,微微頷首,最終定調(diào):“《貞觀民報》乃新生之物,有其利,亦難免有其弊。
然朕觀其成效,惠及民生,暢通政令,功莫大焉。豈可因噎廢食?
玄齡、玄成所言甚是,當以完善、引導為主。太子。”
李承乾立刻出列:“兒臣在。”
“報紙之事,繼續(xù)由你主持。廣告收益,亦由東宮統(tǒng)籌,用于報紙本身及推廣教化之事。
然需謹記,內(nèi)容務必詳實準確,輿論導向務必秉持公心,若有差池,朕唯你是問!”
“兒臣遵旨!”李承乾朗聲應道,心中一塊石頭落地。
李世民不僅再次明確支持,更將廣告的財權(quán)也正式劃歸東宮,這意味著報紙有了自我造血的穩(wěn)定機制。
這場朝爭,以皇帝力挺、東宮大獲全勝而告終。
崔師仁等人雖然心中不甘,但見陛下態(tài)度如此堅決,也只能暫時偃旗息鼓,另尋他法。
自此,《貞觀民報》在京畿地區(qū)幾乎無人不知無人不曉!
長安百姓茶余飯后談論的都是民報,要是誰沒聽過,都會被笑話死...
而李承乾也準備趁熱打鐵,開始籌劃將報紙向更遠的州縣推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