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英殿中,朱標正在處理政務。
今日朱元璋不在宮中,想也知道又去了陸羽那邊。
朱標倒也能理解,朝上那衍圣公反水,自家父皇定是看了個樂子,這回出門,估計是去分享喜悅了,指不定,又能從陸羽那里撈個什么寶貝回來。
他正忙于手頭奏章,卻見朱元璋已從殿外走來。
“見過父皇!”朱標忙起身行禮,便要上前打聽今日見聞。
可剛走上前,他便瞧見朱元璋一張臉擰成了麻花狀,看上去心煩意亂。
“父皇,這是怎么了?”朱標忙將他攙到桌邊坐下。
朱元璋皺著眉頭坐下,扶著腦袋唉聲嘆氣半天,終是吐出句臟話:“娘的,那臭小子狗嘴里,果真吐不出什么象牙來!”
他這話罵得突然,朱標給罵了個一臉懵逼,恍了片刻才明白過來:“父皇這說的是……那陸羽?”
朱元璋再嘆口氣,點頭:“原本今日是要與他分享喜悅,卻不想,遭他一頓怨罵,說咱是啥……啥小農(nóng)思想,還說咱禍害大明……”
朱標聽得越發(fā)迷糊:“好端端的,陸羽緣何罵父皇?”
朱元璋冷哼一聲:“還不都得怪那算學!”
隨即,朱元璋將今日見聞,細細說來,從算學之道,再到行軍打仗,又到大明國運,再至分封制度。
朱標聽得極認真,不住點頭應和,時而垂眸思量,直到朱元璋將這一切說完,他仍在低頭思索,沉浸其中。
“哼,還嫌咱是小農(nóng)思想,農(nóng)民怎么了?民以食為天,沒有農(nóng)民,看他臭小子吃啥穿啥!”
朱元璋仍在糾結陸羽的謾罵,捋著袖子恨聲罵個不休:“咱便是農(nóng)人出身,有農(nóng)人心性怎么了?咱打拼了一輩子,不就為了咱老朱家人世代能吃飽飯嗎?”
“當初咱爹娘走得早,咱從小吃盡了苦頭,現(xiàn)如今咱當了皇帝,定不會叫咱的兒子,再受當年咱受過的罪!”
“哼,一萬石糧食就嫌多,咱還嫌少了呢!”
“標兒,咱明日就再重修祖訓錄,給所有親王再加一萬石食俸!”
朱元璋心中負氣,勢要和陸羽反著干,他這氣話,可給朱標嚇了個激靈。
朱標從思量中回過神,抬手喝止道:“父皇,照陸羽所說,這分封制度禍患無窮,對親王的食祿封賞代代疊加,最終會演變成數(shù)百萬石糧食的巨大負擔,終會拖累我大明??!”
大明朝一年稅收才多少,真要每年花幾百萬去養(yǎng)皇親國戚,還拿什么修堤疏浚,拿什么養(yǎng)兵鎮(zhèn)關?
朱標所言,全出自公心,可朱元璋愛子情深,卻將這話聽岔了味。
“標兒,難道你不想叫弟弟們過好日子?”
朱標是鐵定的下一任君王,他坐擁江山,自是享受不到這親王食祿,而這食祿從國庫里出,也就相當于從他朱標的口袋里掏。
在朱元璋看,朱標是舍不得從自己口袋里掏錢,去供養(yǎng)弟弟。
朱標連忙擺手:“父皇誤會兒臣了,兒臣豈會有這般念頭?”
朱元璋稍一思量,立馬醒轉(zhuǎn)過來,朱標平日對兄弟極好,豈會有這般小氣心思?
朱標接著解釋道:“兒臣擔心的是……那陸羽一語成讖啊!”
照陸羽說法,這親王食祿最終會演化成天文數(shù)字,這對大明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朱元璋幽幽一嘆:“那臭小子的話,哪回不應驗了?”正因為可信度高,才更惹他朱元璋傷感。
朱標也嘆了口氣,兀自垂下了頭,思索起來,思慮片刻,他緩緩抬起頭,望向朱元璋道:“要不……將弟弟們的食祿降一些?”
朱元璋想了想,搖頭:“降食祿能管用嗎?”
他舐犢情深,自不愿降低兒子待遇,再說這分封制度不換,再怎么降食祿,也無非能多拖延一兩代。
食祿再少,也架不住皇家后代更迭,子孫無窮無盡啊!
“還是……再想個兩全其美的法子吧!”見父親反對,朱標只好打消念頭,重新思慮起來。
這一次,他想了許久,直到朱元璋重歸案前,將那奏章拿起準備批閱時,他才抬起頭來,眼眸放光,很是興奮道:“父皇你可記得,陸羽曾提過這世界很大,有七大洲,還有很多未曾開辟的寶地!”
朱元璋點了點頭:“自是記得……”
他忽地驚醒過來:“標兒的意思是……將你弟弟們分封到那些地方去?”不待朱標回應,他又連連點頭:“這主意極好!”
朱標坐鎮(zhèn)中原,其余皇子就藩世界其他地方,大明富有四?!?/p>
一想到這美好局面,朱元璋心潮澎湃,不由站起身來,來回踱了幾步。
但走著走著,他的步伐又放緩下來。
“唉,四??~緲無邊際,那七大洲遠在萬里之外,老二老三老四他們能過得慣遠離家鄉(xiāng)的日子嗎?”想到兒子們遠赴海外,他又有些不舍。
但不舍歸不舍,朱元璋心中清楚,這是唯一能解決分封弊端的最好辦法。
“為了大明,也只能如此了!”
心中百般情緒交織,朱元璋又坐回了桌前,吩咐道:“那海船之事,須多作督促,日后大明開疆拓土,就全指著它們了?!?/p>
這自然在給分封兒子做提前的準備。
朱標立馬抱拳,拱手稱是,陸羽的提醒也算是給朱標解決了一個心腹之患,畢竟這種將弟弟們分封出去的事,自己不好去做,最好還是讓老爹來干。
“那算學之道,若真如陸羽說得那般有用,當推廣開來,讓天下仕子學習。”談完分封制度,朱標又將話題拉回到算學之道上。
朱元璋回過心神,緩緩點頭:“咱也有這打算,那算學妙用無窮,于國于民有利……”他稍作計較,道:“咱決定,將之引入國子學,讓我大明的仕子們學習此道?!?/p>
國子學,便是后來的國子監(jiān),算是大明的官辦學校,能夠進去的,都是將來要要入仕的人。
朱標稍一錯愕,立馬猜測道:“父皇是否打算……將之納入科考?”
國子學里教授的學科,都是與科考息息相關的,算學納入其中,自然與科舉息息相關。
朱元璋點了點頭:“原本咱想直接將算學納入科舉,但科考尚未重開,貿(mào)然新添學科,未免名不正言不順……”
科舉是國朝大計,不能擅作變動,朱元璋打算先讓其入國子學,待到他日科舉重啟,再試著添加算學科目。
朱標想了想,略略蹙眉:“可這事……朝臣仕子們能答應嗎?”
先前推出個帶枷理政,就鬧得滿朝風雨,這回算學入科舉,這可比那帶枷理政厲害多了。
帶枷理政不過是霍霍幾個犯官,損了讀書人些許顏面。
而這科舉變革,可是在動了儒家根基。
儒學之所以能長盛不衰,靠的就是科舉——讀書人想要當官,就非得學那四書五經(jīng)、孔孟之道。
現(xiàn)如今,又多了門算學科,仕子們能靠算學當官,未必要死嗑孔孟之道了。
這對于儒家來說,無疑是場災難。
取仕之道,由獨尊儒學,改成了百花齊放,那儒家能愿意?動他根基,他豈不跟你拼命?
“那些酸儒們,多半是不會同意的,所以我才想著先讓算學入國子學,看看其反應再說!”
朱元璋幽幽嘆氣,不再如以往那般口氣強硬。
動了儒家根基,驚動滿朝清流和天下讀書人,想也知道會掀起多大波瀾。
朱元璋便是再硬氣,也不敢妄作變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