茹太素自是沒注意,此刻的汪廣洋,神情略有些微妙,雖也在勉力賣笑,可他那笑容頗為勉強,像是硬咬著牙關(guān),強擠出的假笑。
大朝會散場,朱元璋已然離去,朝臣們卻仍沉浸在興奮里,留連忘歸,平白得了個免稅之利,加了薪俸,眾人自很高興。
吃水不忘挖井人,眾人興奮之余,全都圍攏在茹太素、汪廣洋身旁,拱手道謝。
“茹大人這奏折上得好哇,咱得了這便宜,全仰您仗義執(zhí)言!”
“要不怎說茹大人是讀書人哩,果真明理通達,體察我等苦處??!”
“汪御史也不愧是言官典范,敢為我等官員謀福利,吾等感佩不已!”
一聲聲恭維里,茹太素早已樂得眉開眼笑,一張老臉笑成了麻花,待到周遭朝臣們道完了謝,盡皆散場,他仍是滿面春風(fēng),得意非常。
卻在這時,一個身影走近。
“茹大人,這究竟是怎么回事?”前來問詢的,正是汪廣洋。
照說汪廣洋也得了天子嘉獎、群臣贊揚,本該心情不差,但此刻他眉頭緊蹙,面有苦色,全看不出喜悅勁頭。
茹太素正沉浸在得意中,自然沒能注意,他還道汪廣洋不明緣由,自要向其解釋一番:“汪大人不必意外,方才陛下所提奏折,正是我將你那日所提見解整理歸納,呈上去的,此事既是汪大人的主意,老夫自不敢獨領(lǐng)功勞,順道將汪大人的名字報了上去?!?/p>
茹太素自鳴得意,將整件事來由經(jīng)過道出,言談之中頗帶邀功之意——若沒我替你汪大人請功,你哪來今日風(fēng)光?
汪廣洋卻仍是一臉苦色道:“可陛下所提之策,似乎與咱倆商定的計策,大有出入?。 ?/p>
說這計策是二人商議,倒是抬舉茹太素了,事實上,這免稅田計策,幾乎是他汪廣洋一人之功。
汪廣洋提此計策,當(dāng)然也不為今日這功賞,他更在意的,是借這免稅田牟利。
現(xiàn)如今,天子采納計策,卻將這計策中最為關(guān)鍵的步驟做了修改,他汪廣洋借機牟利的計劃全被打亂,汪廣洋焉能不郁悶?
“欸,汪大人何必在意這些細(xì)節(jié)?”茹太素不明所以,仍一臉得意道:“陛下的主張,與你我計議本是殊途同歸,免去清丈田地的繁縟步驟,豈不更簡單便捷?反正你我所謀,不過是為天下官員漲俸加薪嘛!”
漲俸加薪……
汪廣洋一口老血差點吐出來,我在乎那點薪俸么?
他名下田產(chǎn)眾多,一旦計劃得成,光能偷免的田賦,就能抵?jǐn)?shù)十倍薪俸,但這是見不得光的心思,當(dāng)然不能對茹太素和盤托出。
“汪大人,今日得陛下嘉獎,日后定前途無量,恭喜恭喜!”
茹太素得意之下,更不忘拱手道喜,邀功意味不言而喻。
汪廣洋嘴角抽了抽,僵了片刻,方從緊咬的牙關(guān)里,擠出幾個字來:“同喜,同喜……”
……
“哈哈哈,方才你可瞧見那汪廣洋的臉色,很是難看哩!”
“這腌臜東西,竟還想瞞騙俺,可恨之極!”
“看他那副啞巴吃黃連,有苦說不出的嘴臉,當(dāng)真解氣!”
武英殿中格外熱鬧,朱元璋正拍著桌子,哈哈大笑著起來。
朝會時,他特意留心汪廣洋的表情,他越是郁悶,朱元璋就越是高興,此刻散了朝,仍不忘與朱標(biāo)分享。
朱標(biāo)自也參與了朝會,此刻連連點頭道:“兒臣也一直留意汪御史的反應(yīng),他果真另有圖謀!”
朱元璋冷哼一聲,道:“此人包藏禍心,斷不能留!”
畢竟撬的是他老朱家的墻角,朱元璋可容不下他。
朱標(biāo)略略思量,道:“父皇剛剛賞了他,總不好立即處斷吧?”
無論汪廣洋懷著何等心思,明面上,他仍是有功之臣,貿(mào)然處置,會招致朝臣不滿。
“這一點,咱自然清楚?!?/p>
朱元璋抬了抬手,稍作思量道:“等這陣兒風(fēng)聲過了,咱會尋個機會,再將他貶出京去,哼!這狗東西素來憊懶,最是消極怠工,他既偷閑貪懶,咱便趁了他的意,讓他一次歇個夠!”
論及對汪廣洋的處斷,朱元璋咬牙切齒,一臉憤恨,這在他朱元璋身上,倒不少見。
難得的是,平素常以寬仁姿態(tài)勸誡父皇的朱標(biāo),今日也只默默點頭,沒替汪廣洋說半句好話。
……
幾日后,應(yīng)天城東,朝陽門外,今日的朝陽門格外安靜。
一隊隊侍衛(wèi)立在街道兩旁,將這原本喧鬧的京城東門戶,守了個嚴(yán)嚴(yán)實實。
百姓倒有不少,但全被攔在路旁,此刻也都默不作聲,全都朝著道路中央望著,有好奇,有漠然,在如此多的目光中,一輛馬車在無數(shù)兵衛(wèi)守護下緩緩駛來,停在了城門口。
此刻正值初春清晨,雖仍是春寒料峭,但畢竟春回大地,是萬物復(fù)蘇的好時節(jié),然而這朝陽門外,人潮涌動之下,氣氛卻格外蕭索凄涼。
這一切,全因一個人,開國元勛,無雙謀士,誠意伯劉基。
劉基,字伯溫,乃是朱元璋手下重要謀臣,為建立大明立下卓越功勞,連朱元璋也常常自夸,文有劉伯溫,武有徐達,可堪比張良蕭何。
徐達是開國首功,又跟朱元璋親如兄弟般的關(guān)系,能和徐達并駕齊驅(qū),可說明劉基的重要性。
這樣一位無雙謀士,原本該在朝中效命,替朱元璋治理天下,但天不假年,謀士也會衰老生病。
此刻的劉基,就已病入膏肓,連行動都難以自已,他深感時日無多,便向朱元璋請命,要歸老還鄉(xiāng)。
朱元璋雖也再三挽留,終抵不過生老病死、落葉歸根的傳統(tǒng),終是放行。
原本,劉基打算悄悄還鄉(xiāng),不必鬧得人盡皆知,但許是考慮到恩賞功臣,又或是為了安撫浙東一派,朱元璋對這場送別很是上心。
不但安排了侍衛(wèi)封鎖道路,又讓太子朱標(biāo)親自送行,可謂給足了顏面。
饒是如此風(fēng)光,但離愁別緒總叫人傷感,此刻朝陽門下的蕭索氣氛,便是最好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