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如往常,元旦朝會照舊有各類喜慶表演。
表演過后,依舊是一身明艷龍袍的朱元璋出面發(fā)表新年致辭。
朱元璋并不拖沓,只隨口幾句客套話走過流程,便提及正事道:
“此前咱有意編撰新史,現如今,《華夏通史》已經編撰完成,這本史籍,向世人詔告我大明乃中原正統,四夷乃我華夏支脈,我大明對四夷有著宗主血脈之間的關系!”
他這般說辭未免強詞奪理,這書是你自己編的,當然是你愛怎么編就怎么編,不過對此,百官們并不在意,大明本身就是中原正統,而華夏通史的出爐更是佐證了這一點,至于與周邊四夷之間的關系,這不是很正常嗎?
在亞洲這塊地,中原大國向來都是宗主國,周邊的安南,高麗,倭國這些一直都想要融入其中,若是他們知道了這個事,恐怕是要鼓掌歡迎呢!
“恭喜陛下,賀喜陛下,此書一出,周邊四鄰自當感懷天恩,效忠我大明天朝!”
群臣齊聲恭賀,哄得朱元璋樂不可支。
抬手止住殿中喧鬧,朱元璋又高聲道:“此書修成,韓國公李善長居功至偉,咱欲加封其為太師,諸位愛卿可有異議?”
這話一出,堂下的李善長登時大喜,不過他并沒有站出來,而是回頭看了一圈,畢竟天子問的是百官的意見,總得看看其他人有沒有說法。
“韓國公當此殊榮,臣等毫無意義!”對此,文武百官連忙說道,別說他們沒有意見,就算有意見,也不可能在此刻提出來。
聞言,李善長這才放寬心來,當即站出來,跪地拱手謝恩。
得了這太師之職,他也算與徐達平起平坐,位列百官之尊。
封賞完李善長后,朱元璋并未收場,立馬又開口道:“今日還有一事,要與諸卿議定?!?/p>
說是“議定”,其實只是“知會”,他朱元璋決定的事,朝臣們哪有資格說不?
朝臣們心中早無波瀾,只老老實實聽吩咐。
“今日咱所議之事,恰與這《華夏通史》有關?!?/p>
朱元璋隨手將手中那本《華夏通史》揚了揚,介紹道:
“早在秦朝,始皇帝就曾派徐福東渡求藥,抵達倭島,后來徐福帶著手下在倭島落地生根,繁衍生息,漸漸才有了倭國,也即是說,倭國島民,本是我華夏血脈,乃我中原后裔?!?/p>
粗略將話題過度到倭國后,朱元璋又繼續(xù)說道:
“再至東漢,倭國遣使中原,請求冊封,而后歷朝歷代都遣使稱臣,而我中原本承著大家都是華夏血脈的親緣關系,對倭國大開友誼之門,將我中原文明傾囊相授,至此,倭國才走出蠻荒,沐猴而冠,像模像樣起來。”
話說到這里,其實已有些輕鄙之意。
眾朝臣慢慢品出味來,心下已有不妙猜測。
果如眾朝臣所料,朱元璋隨即臉色一冷道:“可到了如今,倭國不思報恩,竟然數典忘祖,忘恩負義,不但數次派出倭寇,劫掠騷擾我大明沿海,竟還殺害扣留我大明派去的使者?!?/p>
洪武二年,朱元璋派遣七位使者從應天出發(fā),前往倭國,一是向倭國傳達洪武皇帝登基的消息,二是譴責倭寇騷擾中國東南沿海的行為,要求倭國嚴加取締并早日來朝稱臣,否則將出兵討伐。
卻沒想到倭國的懷良親王非但沒有理會大明的詔書,反而處死了其中五位使者,剩余兩位也被關了兩個多月才逃出。
朱元璋知道此事后勃然大怒,想要派遣大軍給倭國一個教訓,可都被群臣所阻止,再加上當時北方元軍又有卷土重來之勢,最終這件事也就不了了之了,今日朱元璋重提舊事,顯然打算翻老賬。
“后來,倭國遣使謝罪解釋,咱大明慈悲為懷,愿意給倭國一次機會,卻沒想,他竟不思悔改,變本加厲,如今倭國竟還勾結胡惟庸,派出刺客參與胡惟庸反叛之事,意圖顛覆我大明!”說話間,朱元璋面帶厲色,語含怒意。
這話一出,大殿中又是驚呼聲一片,眾臣雖然也都知道胡惟庸案涉及很廣,但也沒想到竟然還有倭國之人參與其中,怪不得朱元璋要在今日突然提起這倭國來由,恐怕打算借此生事。
“倭人如此背信棄義、反復無常的行徑,雖禽獸也無可比擬,故咱決意年后就派遣水師,遠渡重洋,征伐倭國!”
話說到這份上,朱元璋已全然忘了先前所說的“議定”,這時的口氣,壓根就是命令。
朝臣們面面相覷,盡是不敢吱聲。
事實上,中原并非沒有征伐過倭國,早在前元時,就有兩次遠渡重洋,征討倭國的經歷,可那兩次,都因不諳海事,又遭遇海上風浪,遭遇失敗。
不光沒能征服倭島,連派去的士兵海船,都折損殆盡。
更可怕的事,為了征伐倭國,元朝耗費大量財賦,最終血本無歸,而江南諸地因服徭造船,導致民怨四起,繼而引發(fā)民亂。
既有前塵往事為鑒,此時再討倭島,豈不風險巨大?
朝臣們都擔心,若這次事敗,又會鬧出笑話。
可雖有反對之心,卻無上諫之膽氣。
朱天子剛剛鋪墊了那么多,就為了給打倭國找理由,可想而知,他早已打定了主意,費了番心思,這時候你再跳出去反對,那不是找死嗎?
大多數人心懷畏懼,只默默不語,暗下擔心,倒也有少部分人壓根不擔憂,他們更愿意看朱元璋的笑話,自然也不會出面反對。
眾臣各懷心思,卻無一人出面反對。
最終關于征討倭國的“商議”,便在一派“和諧”的氣氛中,“達成統一意見”。
“看來諸位都沒有意見了?”
朱元璋自然樂見這場面,他當即笑了起來,點頭道:“既是如此,征倭一事便此議定,咱的水師早已演練多時,海船也打制完畢,待新年一過,便既誓師天地,正式伐倭!”
皇命已定,再無變更余地,眾朝臣你看看我,我看看你,終是無奈拱手。
“陛下圣明,愿我大明水師踏平倭島,彰顯天威!”
洪武十四年的大朝會,就此落幕。
且不論朝臣們怎么想,在朱元璋看來,這次朝會可算是圓滿成功。
放眼新年,他已摩拳擦掌,期待又一場大勝。
一為報仇雪恨,倭國償附庸胡惟庸造反之仇;二為告慰英靈,血倭寇荼毒沿海之恥。
征伐倭國之事一出,自然引得整個江南震動,對于倭人,江南的百姓們可是恨之入骨。
沿海倭患,早在元朝時就已經泛濫成災,只可惜元廷兩次伐倭失敗后,就放棄了征伐倭國的念頭,再后來,元朝廷迅速腐敗,再顧不上漢人死活,以致倭寇燒殺搶掠,百姓生靈涂炭。
到了本朝,有了明軍巡防保護,情況才得以好轉。
可這世上,只有千日做賊,哪有千日防賊的道理?
即便明軍的防御策略再完備,也架不住大明東南沿海一帶海岸線太長。
倭寇隔三岔五鉆個空子,便能偷偷登陸,燒殺搶掠一番,因此,民間對攻打倭國、永絕倭患的呼聲,一直很高。
然而此前朝臣一直以元朝事例勸阻朱元璋,使得伐倭之事難以成行,一直等到今天,才等來朱元璋乾綱獨斷,促成伐倭大計。
百姓們的熱情,可想而知。
一時間,整個江南都興起了伐倭聲討,各地茶樓酒館、街頭巷尾,都在議論此事。
如此盛況,陸羽又豈會不知道此事呢?
陸府內,小鼻涕正說得唾沫橫飛,將他在酒館見聞照搬回來道:“那些個老少爺們兒,喝得臉紅脖子粗,個個撩著袖子便要投軍,說是要跟著去打倭寇,還有人說起家人慘遭倭寇殺害,哭得稀里嘩啦哩!”
他說得起勁,卻沒料陸羽是一個字都沒聽進去。
此刻的陸羽,正一個人埋頭思慮,他眉頭緊擰,眼中思緒萬千,神情顯得極為凝重,他這般鄭重,嚇得小鼻涕也閉上嘴,老老實實站到一旁。
靜默思緒許久,陸羽忽地抬起頭,語聲低沉:
“小鼻涕,你現在也已十三歲了,算是半個成年人了,倘若沒有我在身邊,你能否照顧好自己?”
他眼含不舍,面帶憂思,倒真有股即將分離時的離愁別緒。
小鼻涕一聽這話,登時嚇得心臟撲撲亂跳道:“老大,你什么意思?我最近是吃得多了些,可也干了不少活??!”
他聽陸羽那意思,似乎要讓他自力更生。
這不是趕他走嘛!
跟了陸羽五年,他可從沒想過,有朝一日要離開陸羽。
正自焦急解釋,陸羽卻抬手打住他道:“你誤會了,我可不是趕你出門,是我有事要出門一趟,許是要在外面待一段時日,我希望你能照顧好自己,同時幫我料理好府內事務。”
小鼻涕這才長舒口氣,正自拍著胸口,忽又一驚:“老大你要出遠門?去哪?”
陸羽沉吟片刻道:“我打算請求陛下,讓我隨軍出征倭國?!彼纳袂槌练€(wěn)鎮(zhèn)定,可說出的話又是那么駭人聽聞。
每個后世的華夏子孫,都對倭國充滿了不喜,都有過馬踏東京賞櫻花的想法,可惜沒法實現,但現在自己有機會,自然想著一償夙愿。
“什么?”
小鼻涕一聽便驚壞了,連忙說道:“倭國離咱們遠著呢,聽說大海上還有大風大浪,以前的元朝就有大船在海里翻沒了,這可是賣命的事,老大你千萬莫要犯傻?。 ?/p>
陸羽卻顯然已抱定主意道:“你放心吧,這一趟伐倭之行定會順遂,我先進宮請求陛下,這倭國我是去定了!”
誠如當下百姓對倭寇的厭恨,陸羽對于征踏倭國有格外情愫。
每每想起后世那段悲慘歷史,想起多少國人死在倭國槍炮下,他便恨上心頭,這種憤恨早已刻骨入血,即便再世為人,也難以忘懷,既有機會出征倭島,他豈能錯過?
但陸羽也知道,自己想要跟隨大軍一起出征也必須要朱元璋同意才行。
匆忙趕到武英殿,只見朱標和朱元璋正湊在一起商量著什么。
趁進殿行禮的工夫,陸羽偷眼瞧見二人身前的桌子上,正擺著倭國地圖,他立馬順勢道出來意,聽到這話,朱家父子當場傻眼了。
“你……你要跟隨大軍一起去征伐倭國?”朱元璋張大了嘴,有些不可思議的說道。
而朱標則立馬皺起眉頭來,關切說道:“陸先生,戰(zhàn)場上刀槍無眼,你何必冒這風險?”
陸羽卻是神情堅毅道:“這是我由來已久的心愿,還望陛下恩準!”
看他如此堅決,朱家父子立刻聯想到他此前所提后世倭國入侵之事,事關國仇,朱元璋倒也不好勸阻,可想到陸羽身份貴重,貿然放其冒險似也不大合適。
朱元璋正自糾結,陸羽卻又鄭重拱起手來,他語出真摯道:“陛下,這些年雖承您照顧,但我也為大明出力不少,來此大明一趟,我從未向您求過什么,只這一次,還請您務必準允!”
不待朱元璋反應,他又繼續(xù)道:“況且,此次出征,我也并非親自上戰(zhàn)場,只是跟著大軍一道,坐鎮(zhèn)后方,幫著出出主意,絕不會有生命危險,陛下既愿意讓秦王出征,為何不肯答應我呢?”
話已說到這份上,的確不好推辭。
“也罷!”朱元璋慎重思索,終是點了點頭,同意了此事。
朱標見狀,趕忙湊上來拉住陸羽道:“陸先生萬要注意安全,切不可貿然涉險,于孤看來,先生的安危,比伐倭大業(yè)更為緊要!”
陸羽自也點頭應下道:“請陛下和太子殿下放心,此行定順風順水,平安歸來!”
取得朱元璋同意,陸羽心中踏實不少。
當然,回府之后,少不了又挨徐妙云一頓嘮叨。
徐妙云雖是幽怨凄楚,抹了不少眼淚,可她畢竟是有眼界學識的女子,稍一規(guī)勸便也老實下來,而后,陸羽便全身心地投入到伐倭大計的準備工作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