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惟庸的強辭狡辯,當真叫朱元璋瞠目結舌,頓了片刻,他才冷笑著反擊說道:“唯獨你兒子的命金貴,平民百姓的命就不是命了?咱的宰相,竟是這么想的?”
胡惟庸冷哼一聲:“我怎么想的不重要,權望貴胄本就享有特權,這是古已有之的事實,任誰都改變不了?!?/p>
朱元璋氣得面紅耳赤,正要唾罵,卻見胡惟庸又抬起頭來,冷笑望著他道:“陛下,你罵老夫恃權凌弱,那倘若是你自己兒子犯了法,殺了人,你又當如何?你會親自斬了你的寶貝皇子,為幾個賤民贖命嗎?”
這話一出,朱元璋像是被人點中要害,登時呆愣在那里,他臉上青一陣白一陣,咬牙咯咯作響,半天硬是說不出話來。
最終索性將這話題撇過道:“我來問你,此次謀逆,你可有同謀!”
胡惟庸臉上浮起幽笑,冷冷盯著朱元璋笑了許久,才輕哼道:“所謂同謀,不都已被陛下當場拿下了嗎?”
朱元璋依舊有些不死心道:“難道就沒有其他同謀?若無同謀,行刺之后,你又如何控制朝堂?”
殺皇帝不是目的,目的是把控朝堂,自己當家做主,要做到這一點,只憑他胡惟庸當下權勢,怕還不夠。
胡惟庸卻大笑起來道:“陛下素來御下嚴苛,早已招天下臣工不滿。老夫只需除去你,自得滿朝響應,如何還需要同黨?”
他竟將朱元璋說成是昏庸無道之君,幻想能一朝殺之,天下共賀。
朱元璋何曾受過這等奚落,當即怒火攻心,他恨不能沖上去,一腳將胡惟庸踢死,但考慮到這或許是對方有意拿假話激他,以圖包庇同謀,朱元璋終是將火氣壓下,瞪著胡惟庸,繼續(xù)問道:“你……當真沒有同謀?”
他目光如刀,直刺對方眼窩,似乎能一眼刺穿對方心底。
被這樣冰冷目光威逼,尋常人怕早嚇得屁滾尿流,哪還敢再說謊。
胡惟庸卻渾然不懼,非但沒露半分怯意,反大笑起來。
他笑得猖狂,近乎瘋癲,以致接下來的話都含糊不清:“哈哈哈!滿朝上下,所有勛貴、清流、縉紳,還有天下所有讀書人,哪一個不恨你如骨?若說同謀,這些人全都是我的同謀!”
那癲狂大笑仍不歇止,整個武英殿似都隨著他那笑聲震顫。
朱元璋臉上的肌肉也隨之顫動,他顯然已怒到極致,但與平日動怒不同,此刻他并沒有立刻發(fā)作。
靜默佇立良久,朱元璋冷哼一聲:“好個冥頑不靈的狂悖之徒,既然你喜歡笑,那咱就讓你笑個夠!”
“來人!將胡惟庸帶下去,施于其笑刑,咱倒要看看,到了陰曹地府,他是否還笑得出來?”他一聲高喝,揮手命道,錦衣衛(wèi)趕忙將胡惟庸拖住,拽了出去。
“哈哈哈……”
即便被人仰面拖出,胡惟庸的獰笑聲仍未停止。
大殿中,凄戾癲狂回蕩不絕。
胡惟庸終究還是死了,死于狂笑聲中,錦衣衛(wèi)將胡惟庸帶到了玄武湖邊的沼澤旁,再在他身上刷了一層糖水,以此來吸引蚊子的叮咬。
眾所周知,蚊子吸血過后會讓人全身發(fā)癢,胡惟庸手教都被鐐銬瑣住,只能靠狂笑聲來解癢,就這樣,笑了三天三夜,他才徹底死去!
當錦衣衛(wèi)去收尸的時候,只見胡惟庸全身上下滿滿當當全是紅疙瘩,連一塊好皮都不剩了,即使是見慣了死人的錦衣衛(wèi),也有些頭皮發(fā)麻,最好連忙用布包裹著他的尸體,隨便找了個地方下葬了,可以說,胡惟庸算是自丞相制度以來,死得最慘的丞相了。
……
胡惟庸的死亡并沒有人在意,時間匆匆流逝,轉眼間已經到了六月初一,又是月初大朝會的日子,不過今日的大朝會,可謂史上獨一份的奇葩。
歷來大朝會都是文武百官齊聚,大殿中擠得滿滿當當。
可近日胡惟庸一案,好多朝臣都被關進大牢,以致于朝中零零落落只剩小半人。
為了湊齊上朝的臣屬,朱元璋命錦衣衛(wèi)將“案犯”們暫時放出來,去掉身上的枷鎖,換上嶄新的官袍。
離遠了看,一個個朱袍玉帶,倒還人模狗樣,可稍湊近些,便能瞧出這些人個個形容憔悴,滿面?zhèn)佟?/p>
當真是要多凄慘有多凄慘,要多難堪有多難堪。
在詔獄中呆了那么久,此刻又被放出來,重回這令人懷念的奉天門廣場,這些人心中,當真五味雜陳。
數日詔獄之苦,仿佛身處地獄,如今再回歸這錦衣玉帶,簡直恍如隔世,若有選擇,哪怕拿全部身家出來抵換,他們也絕不愿再回那地獄了。
“啪,啪,啪!”
三聲鞭響響徹整個廣場,熟悉的流程開始了。
朝會開始,百官齊齊跪地,山呼萬歲。
朱元璋登上金臺帷幄,并不急于落座,他冷眼環(huán)視,冰冷目光落在每一個朝臣的身上。
百官此刻跪伏于地,壓根就留意不到天子的目光,可此刻眾人像是頭頂長眼一般,將頭壓得更低,姿態(tài)更加服帖。
帝王威嚴,震懾八方!
看到這一幕,朱元璋方才滿意落座。
隨后,他朝云奇點了點頭。
云奇當即走上前來,從袖中掏出一份圣旨,先清了清嗓門,隨后用清亮高亢的嗓音,緩緩宣讀:“上諭文武百官曰:朕自臨御以來,十有三年矣。中間圖任大臣、期于輔弼,以臻至治。”
“故立中書省以總天下文治,都督府以統天下兵政,御史臺以振朝堂綱紀?!?/p>
“豈意奸臣竊持國柄,枉法誣賢,操不軌之心,肆奸欺之蔽,嘉言結于眾舌,朋比逞于群邪,蠹害政治,謀危社稷,譬堤防之將決,烈火之將燃,有滔天燎原之勢,賴神發(fā)其奸,皆就殄滅!”
這圣旨內容,倒也中規(guī)中矩,講的天子臨政之后,朝堂有奸邪小人朋比結黨,危害朝政,話雖說得危乎其危,但其實只是慣用的話術,意在描述當下朝堂大難。
近來胡黨一案鬧得正兇,朱元璋為震懾朝臣,將狀況描述得危急些,實屬尋常。
聽到這里,百官司空見慣,還未有所動,可接下來的幾句話,就足夠駭人聽聞了。
“朕欲革去中書省,升六部仿古六卿之制,俾之各司所事,卿等以為何如?”
這句話的內容,可謂改天換地。
朱元璋竟要廢除中書省,由六部直接司管各事,直接與天子對接。
三省六部制自唐開始,延續(xù)多年,百官與天子之間,早習慣了中書省這道中間屏障和緩沖,現在,將中書省去掉,再沒有宰相,也再沒人享有總理天下朝政的大權了。
也就是說,從此以后,天子大權獨攬!
若是平常,眾人該群情激奮,當場站出來反對,可當下里,朝臣們跪伏于地,竟是毫無反應。
驚是驚,怒是怒,可讓他們跳出來頂撞天子,那可不敢。
這些天在詔獄的見聞,已經叫他們徹底老實了,當下只想早點回歸自由,別再受那折磨,哪里還敢反對。
至于其他人……
六部尚書雖也吃驚,可心里倒并未反對。
反正沒了中書省,他們的權力反而更大,畢竟原本受天子和宰相一起管,現在沒了宰相,就只有天子一人管制他們了,皇帝的精力畢竟有限,總管不了太多。
因此這政令一出,實際上六部的權力變得更大,地位變得更高了。
刑部尚書開濟首先站出來,拱手高喝道:“自古以來,朝廷制度皆取時宜,況創(chuàng)制立法,皆天子之事,既出圣裁,實為典要,陛下因時宜立制,乃開天辟地之創(chuàng)舉,圣哉明哉,臣萬分贊敬!”
這馬屁拍得正是時候,朱元璋一聽,兩眼已笑瞇了起來。
其他五部尚書,自也不是吃干飯的,立馬跟著附和起來。
如今沒了宰相,六部尚書便是朝堂領袖,有他們出面贊同,其他人更不敢反對了。
很快,整個朝堂都已達成一致意見:支持并擁護天子的英明決定。
看到百官齊拜,共聲贊和,朱元璋很是滿意。
這些朝臣果真都是犯賤的,不受點苦不會老實。
為免夜長夢多,他立即道:“既然眾卿對此并無異議,那便明發(fā)中旨,宣詔天下吧!”
他前腳說完,后腳云奇就從袖中掏出另一份圣旨,眾人看得連連翻白眼,好家伙,敢情你早將一切都準備好了。
云奇掏出圣旨,立馬當眾宣讀:“奉天承運皇帝,詔曰:自古三公論道,六卿分職,不聞設立丞相。自秦始置丞相,不旋踵而亡。漢、唐、宋雖有丞相,然其間亦多小人專權亂政?!?/p>
“今我朝罷丞相,設五府、六部、御史臺、通政司、大理寺等署,分理天下庶務,大權一歸朝廷,立法至為詳善,以后嗣君毋得議置丞相,臣下敢以此奏請者,置之重典。欽此!”
圣旨內容很簡單粗暴:自古以來丞相就不是常設官職,唐宋時期也常出奸丞吝相,圣明的朱天子為免奸吝,決定罷相,自此以后,百官不得再提丞相,誰提殺誰!
話都說到這份上,百官哪還敢提意見?
眾人立馬齊聲贊和:“陛下圣明,臣謹遵圣命!”
朝臣們的反應,令朱元璋很是欣慰,隨即他看向朱標道:“太子,你這圣旨中最后一句,‘毋得議置丞相,敢有奏請置之重典’,咱要著于《祖訓錄》中,后世子孫須得牢記,不得違反!若敢違逆,便沒資格做我朱家子孫!”
“兒臣謹遵父皇之命!”朱標連忙點頭。
大功告成,朱天子龍顏大悅,一張驢臉又變回和藹可親的圓臉,他溫笑抬手道:“諸位都是我大明賢良臣工,識大體、明是非……看來我朝堂之中,倒沒有多少胡逆附黨嘛!”
顯然,他這等于是給了個臺階,容那些朝臣自辯清白。
當即便有人高舉雙手,大呼起來:“胡惟庸謀逆篡政,實乃大奸大惡之輩,此等重犯,定得嚴懲!”
“誅殺胡逆,匡正朝綱!”
“無恥匪類,不殺不足以平民憤!”
為自證清白,與胡惟庸劃清界限,百官卯足氣力唾罵胡惟庸,就差掘地三尺,將他祖墳都挖出來了。
朱元璋很是滿意,笑著抬手道:“既是取消了中書省,六部的官階品秩,自然順延上升,自此以后,各部尚書由正三品,升為正二品!”
這是打一悶棍,再給一個甜棗。
六部尚書自是開心,連忙拱手謝恩,而其余官員,也跟著一起附和,六部尚書升官了,他們的官階,自也會隨之提升。
群臣皆大歡喜,這一場大朝會,終于在熱鬧歡快的氣氛中走向終點。
……
一場朝會,解決了廢相問題,又讓百官和胡惟庸劃清了界限。
眼看百官都很識趣,朱元璋也不再拖拉,很快便結束了胡惟庸謀逆一案。
數日之后,胡惟庸謀反案,終于有了結果。
涉案人員,除主犯胡惟庸外,另有唐勝宗、陸仲亨、費聚、趙庸、陳寧、涂節(jié)等官員勛貴,共計十六人。
這個數目,較之之前被牽連抓進詔獄的官員人數,可要少得多。
也即是說,大多數官員,在審查之后,最終都被放歸原職,案件的影響牽連,已被壓縮至最低。
原本,這件事已得善終,所有人都該滿意,
可萬萬沒想到,這從犯名單中,竟多出個意外之人,十六人中,最后一人竟是當朝大儒宋濂的孫子,宋慎。
這可讓所有人都傻眼了。
宋濂是浙東一派領袖,胡惟庸是淮西魁首,這二人原本是水火不相容,可宋濂竟也被牽扯進胡惟庸謀反案了。
要知道,造反可是要抄家滅族的,宋濂的孫子涉案,連帶宋濂也難逃一死。
堂堂浙東黨首,竟因為死對頭造反而被處死,這事說出去,怕都沒人信。
宋濂素有威望賢名,朝堂上下,百官都為他打抱不平,但是有了之前詔獄一輪游,這打抱不平也只敢心里說說,哪里還敢正面去說情。
而其他人不敢站出來說情,也只有朱標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