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空印案,朱元璋斬殺了三百多名正印官,又推出了史無前例的“帶枷理政”之策,這給官員士子們的心頭,潑了一盆冰水,饒是四月底的應天府城已有暖意,也暖不回官員士子的心。不過近幾日,一個好消息的出現(xiàn),使他們拔涼的心思,再度火熱起來。
衍圣公孔希學,要進京了。
所謂衍圣公,即是孔家后人,至圣先師孔子的嫡傳后代。
這一家族傳承千年,在儒學當?shù)赖闹性蟮?,素來享有殊榮,尤其官員學仕們多受儒家文化浸淫,對那衍圣公更是推崇備至。
此番孔希學進京,自然能引得滿朝上下翹首期盼。
但,有一個人除外。
武英殿內,朱元璋看著手中奏章,滿臉冷冽道:“哼哼,這個孔希學,當真打的一手好算盤,他趕著這個點進京,究竟是存的何等心思?”
當下時節(jié),空印大案涼了官員士子的心,他孔家后人跑來送溫暖,是幾個意思?是想告訴全天下,即使老朱家待讀書人不善,還有他孔家么?
在朱元璋看來,孔希學進京,無疑是想籠絡人心。
“父皇,您怕是誤會了,衍圣公進京,無非是例行慣事,哪有旁的心思?”眼見朱元璋不悅,朱標趕忙上前說情。
朱標自幼跟隨大儒宋濂學習,讀的是四書五經(jīng),學的是孔孟之道,他對于孔圣人,自是萬般敬重的,愛屋及烏,對這衍圣公,也極有好感。
“慣例?”
朱元璋冷冷一哼,頜下胡須因憤怒微微顫動:“他孔希學遵的哪門子慣例?去年,他是二月份進京的,今天竟然拖到了四月底,到底是何居心?”
朱標趕忙將朱元璋手中奏章接過,攤開道:“這上面不已寫明,衍圣公因修繕先圣廟堂,才耽擱了時日么?”
說起這事,朱元璋更加氣憤,他拍了桌子便罵:“他這時辰,耽擱得真妙??!早不來,晚不來,偏偏耽擱到空印案發(fā),他便得空進京了!哼,咱看他分明是自恃身份,不將咱大明放在眼里!”
“哼,這孔希學,當真包藏禍心,當年他爹孔克堅是如此混賬,到了他這一代,依舊不將咱朱家放眼里,真真是可恨至極!”
罵到此處,朱元璋已是咬牙切齒:“咱算是看明白了,流水的王朝,鐵打的孔家,這孔家人壓根就看不起咱大明,不愿效忠!”
一聲聲唾罵,響徹武英大殿,朱元璋已怒到極至,饒是最善勸慰的朱標,這時也只好保持沉默。
這事,倒不怪朱元璋心眼太小,實在是他孔家素有前科,的確對大明朝廷不怎么敬重。
要說這孔希學,就不得不先提其父親,孔克堅。
這孔克堅,可是個不一般的人物。
孔家歷來是中原漢家儒學的精神支柱,可偏生他孔克堅,卻為了個人榮耀,向那前元朝廷表忠。
前元為了籠絡北方士族,對其大加利用,將其提調為國子監(jiān)祭酒,若單說在前元做官,這倒算不得什么,畢竟時移勢變,那會兒是元人當朝。
可當元末民變四起,前元已成敗勢時,他仍賣力效忠,這就有點說不過去了。
那會兒,紅巾軍起事造反,一路逼近元大都,當時的元人惶恐之極,紛紛建議元帝放棄大都,改遷他地,可偏生孔克堅站了出來,一番慷慨陳詞,穩(wěn)住了局勢,令元帝放棄了遷都之念。
也正因此,元人守住大都,保住了他們在中原的最后顏面。
這孔克堅對于前元,可算是至忠至孝了。
再說后來,改朝換代,大明開國后,中原大地已重歸漢人手中,按說孔克堅該向明廷效忠,盡他孔家人的本分。
可當朱元璋下旨召見時,孔克堅竟稱病不朝,只將其兒子派了過來,這件事,可給朱元璋氣得不輕。
朱元璋當時便修書一封,送到山東,在信中是好一般威脅,終于將那孔克堅給逼了過來。
在這事件中,被孔克堅派到應天的兒子,便是孔希學。
此際孔希學進京,朱元璋自然而然聯(lián)想其前塵往事,他如何能不動怒?
“哼,咱看他分明是要替官員士子們出頭,說不得,還得當堂爭辯,論論咱的錯處呢!”
朱元璋的叫罵聲,猶在繼續(xù),他仍堅持認為,孔希學要借那“帶枷理政”一事,做做文章。
“父皇怕是誤會了,衍圣公一心向學,怎會……怎會理世俗政事?”朱標仍在爭辯,可說話語氣漸漸微弱,態(tài)度也不再堅決。
事實上,朱標心中也難作判斷,孔希學會不會借此事發(fā)難,更甚至,他心中也暗在猜測,孔希學會替讀書人出頭,站出來直指這“帶枷理政”的荒唐之處。
而這,又會引發(fā)何種后果,朱標不敢想象。
不用他去猜想,朱元璋已恨聲將后聲罵了出來。
“哼,此番進京,他若仍如以往一樣,老老實實做個過場,也便罷了……倘若他孔希學要趁機搗亂,強替讀書人出頭……”
說著,朱元璋將拳頭一攥,擺了張決絕嘴臉:“咱不介意再換個衍圣公!”
朱標沉默下來,臉色難看之極。
孔家乃是讀書人心中的精神圖騰,其地位相當于春秋時代的周天子,平日里,無人將之當回事,可你真要動他,還是會惹來天下共憤。
如若朱元璋真動了孔希學,顯然會引起仕子抗議,惹來朝堂爭辯,這對當下的大明,顯然影響惡劣。
朱標很想再勸,可他深知朱元璋主意已定,再勸也無濟于事,他只能垂下頭,默默退出大殿。
看著朱標離開,剛剛還一臉震怒的朱元璋,漸漸平復了心情。
明知兒子心有不服,但朱元璋的臉上,卻并無被忤逆的怒意,反而,他輕嘆口氣,臉上漾起些許寬慰。
“咱這好大兒,終歸是有自己的想法了,倒也不錯,唯唯諾諾可做不了天下之主,心懷主見方是真英豪!”
朱元璋對這接班人抱以期許,自是容忍他有自己主張。
雖說這主張會導致父子紛爭,惹來思想上的碰撞,但這樣的紛爭碰撞,自有時間去消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