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實話,作為東北人,王安還是更喜歡面食多一點。
不過這個面食中的“面”,指的是白面,而不是玉米面!
說實話,玉米面這個東西,不管是王安的前世還是今生,都已經(jīng)吃的夠兒夠兒的了。
主要是王安前世在籬笆子里的時候,基本上頓頓飯,也就是一年365天,最起碼有362天都是吃的玉米面窩窩頭。
至于剩下那三天,才能吃上細糧,比如粽子,月餅,還有餃子!
而最艸蛋的是,玉米面窩窩頭還不能管夠,也就是說頓頓飯都特么吃不飽。
要知道玉米面窩窩頭這個東西,都是不發(fā)面的,也就是用水和面后,直接將面捏成團,然后在面團上面再捏個窩出來,最后上鍋蒸。
有人可能不太理解為什么要“捏個窩”出來,其實原因非常簡單,那就是實心的玉米面團子不容易蒸熟,浪費柴火!
奈何王安重生回來的那段時間,又是特么頓頓飯都是玉米面大餅子,要么就是玉米面粥,反正就是跟玉米干上了。
不過王安倒是沒有一句怨言,畢竟能好好活著就是一種幸福了,至于吃什么,根本就不是應(yīng)該考慮的事情。
所以此時此刻,王安要做的飯,就是白面餅,還是油滋啦白面餅。
至于油滋啦白面餅,其實就是將油滋啦剁碎,然后用熱水將油滋啦沏開,最后用這個混合著油滋啦的湯去和面。
一點不扒瞎,就這個油滋啦白面餅,王安就從來沒吃夠過,忒香了,根本就不可能吃夠。
正在王安認認真真的烙餅的時候,馮成民和武冬他們都回來了。
看到王安烙餅,馮成民笑呵呵的說道:
“可以啊小安,你還會烙餅呢?我尋思你就會吃呢?!?/p>
王安轉(zhuǎn)頭笑了笑,非常嘚瑟的說道:
“老姑父你這話說的,我不但會烙餅,我烙的還是油滋啦餅呢,哈哈哈......”
王安說完,張舒雅便夸贊著說道:
“我老弟就是好,竟然猜到大姐想吃餅,就給大姐烙餅了?!?/p>
王安馬上順勢說道:
“那必須的,咱倆可是異父異母的親姐弟,大姐想吃啥,那當?shù)艿艿谋仨毎才虐??!?/p>
就在眾人對王安所烙的餅評頭論足的時候,王帥跟大伙張羅著說道:
“來來來,都把布袋子拿過來,咱們看看今天一天,咱們一共整了多少金子回來?!?/p>
王帥說完,眾人便全部向王帥湊了過去,并紛紛將兜里的布袋子拿出來,然后將里面的黃金米統(tǒng)一倒進一個大布袋子里。
王帥帶進山的秤,是一個在這年代來說,非常通用的托盤桿子秤。
這種秤,也叫小秤,打頭只有30斤。
當然,也有沒托盤的,就是喬小虎用的那種秤,準確的說是把托盤換成一個鉤子的鉤子秤。
當然,還有比這個還要小的秤,不過那種的通常叫“戳子”,一般都是供銷社或者醫(yī)院藥房用的,普通老百姓用不上。
而比這個大的秤,也是沒有托盤的,叫大秤。
這樣的大秤,也叫鉤子秤或者桿子秤。
王帥將裝著黃金米的布袋子放在秤的托盤上,卻發(fā)現(xiàn)30斤的秤竟然打不開點。
打不開點的意思,就是稱重量的物品,超過了秤的最大刻度。
見到這一幕,眾人的臉上,立刻變得滿是笑意,畢竟秤打不開點了,就證明今天收獲的黃金米,是要超過30斤的。
要知道黃金這個東西,就像是熊膽和人參一樣,可是按“克”算錢的,哪怕多出一小點兒,那可就完全不是一個錢數(shù)了。
稱了兩次過后,加在一起得出最終答案,30.8斤。
要是按8塊錢一克換算成錢的話,就是12萬還要多,平均在每個人身上的話,就是1.2萬多!
在這個人均月收入5塊多錢,人均年收入60多塊錢的年代,1.2萬是個什么概念?
不得不說,人無橫財不富,馬無夜草不肥,這要是按部就班的去工作掙錢,那特么就這時候來說,一輩子也特么見不到1.2萬,到底是多少錢。
所以,眾人再也矜持不住,忍不住的歡呼了。
昨天在石竹地,王帥跟王安說一天能掙一萬,那還只是個預想或者預測,而此時卻實打?qū)嵉某烧媪恕?/p>
可見眾人的心情,是何等的激動與興奮。
當然,激動和興奮又不能當飯吃,所以歡呼過后,眾人給王安烙的油滋啦餅抹上大醬,然后卷上馮成民帶的大蔥,吃的那是相當過癮。
就這伙食,絕對是所有東北人的最愛。
————
......幾天后,王安已經(jīng)將營地附近,以及營地下游10多里地的河流兩岸,全部轉(zhuǎn)悠完了。
幾天的時間,王安只收獲了兩塊狗頭金,一塊有鵝蛋那么大,已經(jīng)正經(jīng)不算小了。
而另一塊雖然有手掌那么大,但厚度卻要比手掌還要薄上一點。
好在狗頭金這個東西,并不是單純的以重量衡量價格,所以王安對于幾天只收獲了兩塊狗頭金,還是非常滿意的。
不過王安對于斷尾狐貍的表現(xiàn),卻是很不滿意了,因為這個狡猾又奸詐的狐貍,每天都會領(lǐng)著他的媳婦找王安蹭飯。
并且這斷尾狐貍每天還會像上班一樣,始終跟著王安,跟王安寸步不離。
但是,這狐貍對于尋找狗頭金,卻是特么一點兒忙都不幫了。
王安自從上次發(fā)現(xiàn)斷尾狐貍在笑,導致王安決定給予斷尾狐貍該有的尊重后,就再也沒因為尋找狗頭金,而對斷尾狐貍威逼利誘了。
畢竟不管咋說,那塊從大石頭下面挖出來的狗頭金,功勞的確是斷尾狐貍的。
說實話,卸磨殺驢的事情,王安是干不出來的。
所以王安雖然瞅著斷尾狐貍就上火,卻也只能是不搭理它,讓它當一個正兒八經(jīng)的“白吃”。
不過這幾天的時間,眾人的收獲卻是非常穩(wěn)定的,每天都是30斤左右的黃金米,最多的時候,更是達到了34斤的重量。
而整片石竹地,也已經(jīng)被挖了一大半了,估計再有三四天的時間,眾人就得回到河里淘金了。
直到這一天,也就是從王安呲尿呲出狗頭金后的第10天,同時也是眾人將石竹地全部挖完了的這一天,王安決定騎馬往河流的上游走一走。
終于,斷尾狐貍也不再當白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