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刮風(fēng)未必下雨,這話真對,李恪從接到詔書開始就吃不好、睡不好了,他就辭個職,還得從長安跑到洛陽辭么?
這明顯就是老爹生氣了,天子一怒,雖然不至于讓他見血,估計(jì)也得讓他好好長長記性。
一顆不大的小心臟七上八下的撲騰了半天,結(jié)果老爹連一個字都沒罵他,就笑吟吟地招呼他們這群皇子一起吃了頓晚飯。
在門房坐了三個時辰?jīng)]等來面圣的機(jī)會,在洛陽玩了三天也沒等來他預(yù)想中的暴風(fēng)雨。
李恪倒是提了一嘴他要辭朝而走的事,李世民只是淡淡地說了句:“這事我不管,你想清楚了的話,就跟太子說吧?!?/p>
李恪想的很清楚,他是真的不想做官了,不是一時沖動,他去找李泰提,李泰也沒硬留他,只是勸他多考慮幾天。
李恪也不好多說什么,一看父皇不理會,太子假客氣,暗自忖度自已這個官就算是辭成了。
現(xiàn)在只需要在洛陽城中游玩幾天,然后再去提一次就可以帶著公文回長安,從此做個無官無職的閑人了。
來的時候心里最大的愿望就是順利的辭官,當(dāng)愿望超乎順利地實(shí)現(xiàn)了的時候,心里真的那么舒適嗎?好像也并沒有自已想像的那般輕松。
走在洛陽的街頭,李恪的神情有些憂郁,他長長地吐出一口悶氣,卻怎么也吐不凈心里的陰霾。
原來自已骨子里還是喜歡做官的,家國天下哪有那么容易放下?自小培養(yǎng)出的雄心壯志,哪里是一朝能夠消磨得盡的?
若不是有個扳不倒的長孫無忌壓在心頭,李恪官做得很是舒心,他甚至想過跟太子說自已后悔了,不想辭官了,可是想起長孫無忌,還是走吧。
父皇寵信長孫無忌,太子仰仗長孫無忌,自已這小胳膊擰不過大粗腿。
識時務(wù)者為俊杰,趁著能走不走,非等到人家朝自已出了手,想走都沒路可走的時候,再放棄你的賢王夢嗎?
算了吧,既然已經(jīng)提出來要辭朝了,那就干脆點(diǎn),喜歡不喜歡,愿意不愿意,重要么?
世事如棋本就捉弄,縱橫進(jìn)退何能由衷?
李恪下定了決心,昂首闊步地走進(jìn)了東宮的殿門,他要討一紙辭令回長安,結(jié)果他激情滿滿而來,迎接他的卻只有一個小黃門子。
李泰并沒有在東宮,今天皇帝召集群臣議事,已經(jīng)議了多半天了。
“擬詔,任命刑部尚書張亮為平壤道行軍大總管,率領(lǐng)江、淮、嶺、峽四州兵馬四萬人,以及在長安、洛陽召募的士兵三千人,戰(zhàn)艦五百艘,從萊州渡海直逼平壤。”
“任命太子詹事、左衛(wèi)率李世勣為遼東道行軍大總管,率領(lǐng)步騎兵六萬人以及蘭、河二州投降的胡族兵馬進(jìn)逼遼東,兩支部隊(duì)合圍并進(jìn)?!?/p>
李世民話音剛落,許敬宗站起來躬身一揖,應(yīng)聲回道:“是?!?/p>
許敬宗就是那個,因?yàn)樵陂L孫皇后治喪期間嘲笑率更令歐陽詢,而被貶到洪州去的人。
長孫無忌剛把他調(diào)回洛陽不久,因?yàn)樗牟晒P墨都很好,就讓他來寫詔書。
十余萬大軍正式開動,東征的序幕正式拉開,諫阻東征的聲音戛然而止,滿朝上下頓時呈現(xiàn)出萬眾一心的態(tài)勢。
當(dāng)東征這件事情只是皇帝的一個念頭時,各種不同的聲音一起炸裂,支持的蹦著高地支持,阻止的不要命地阻止。
當(dāng)皇帝動了真章,真的要做這件事情時,大家都忘了這件事是對還是錯,沒有什么該做不該做,有的只是竭盡全力地去做。
一場朝議結(jié)束,李泰感覺到了熱血沸騰,感覺到了盛世背后的底氣,再抬頭去看李世民,一股濃濃的自豪感涌上心頭。
不愧是千古一帝,不愧是天可汗。滿朝都是能臣悍將,這是皇帝的幸運(yùn),同時又何嘗不是對皇帝的考驗(yàn)?
帶領(lǐng)一群豬很容易,你手里只要有飼料就行;驅(qū)趕一群羊也不難,你只要馴化好一條牧羊犬就行。
那么如果率領(lǐng)的是一群雄獅呢?如果還要那群雄獅團(tuán)結(jié)一心呢?問題是不是就沒那么簡單了?
李泰正在進(jìn)行無用的思考,突然被皇帝點(diǎn)了名,他急忙斂斂心神,端端正正地坐好。
卻原來李世民留下了幾個親近的心腹之人,就地召開小朝議了。
“前隋多次東征,使得民心驚恐,聞東征二字便失魂喪魄,以致天下動蕩不安。”
李世民說著話,緩緩地環(huán)視一周,東征不是小事,說心里一點(diǎn)顧慮沒有,那肯定是騙人的。
李世民語氣輕柔地繼續(xù)說道:“此番東征未知民意如何,百姓們尚能安居樂業(yè)否?抑或如驚弓之鳥狀?”
“父皇不必?fù)?dān)憂?!崩钐┏瞎傲斯笆?,從容地說道:“東征之軍雖未曾動,征兵已然許久,至今為止百姓并無騷亂跡象?!?/p>
李泰并沒有很空洞地講什么前隋如何不堪,而我們大唐如何威武,兩者不能相提并論。
其實(shí)前隋實(shí)力相當(dāng)?shù)膹?qiáng),甚至比如今的大唐也不差分毫,刻意的貶低別人,盲目的抬高自已,沒有任何的意義。
一切不能正視事實(shí)的道理,都是一腔情愿臆想出來的道理,拋開事實(shí)不談的架空道理都約等于是放屁。
別看東征的大軍一直沒動,但是募兵這種事早就遍地開花了,百姓們是知道要東征了的,整體局勢很安穩(wěn),依舊是一派繁華的盛世模樣。
“嗯?!崩钍烂竦哪樕下冻鲂牢康男θ?,輕輕地點(diǎn)了點(diǎn)頭,然后目光向下一掃,說道:“明威將軍,你曾親自去募兵,說說百姓的情況如何?!?/p>
“是?!标懬逭酒饋?,朝上一揖,恭恭敬敬地答道:“臣奉旨前去募兵,所到之處皆張榜言明,只取愿行者,募十而得百,募百而得千,其不得從軍者,皆憤嘆郁邑?!?/p>
李世民聞言大喜,他笑問:“這么說東征一事并沒有民怨?”
“一不強(qiáng)征兵役、二不掠民財(cái),何來怨懟?”陸清的想法極其簡單,也是老百姓最真實(shí)的想法。
打仗不打仗,百姓沒那么關(guān)心,只要你不抓我家的人、不搶我家的錢,我就沒有怨言。
對打仗有抵觸情緒的,你可以過你的太平日子;對打仗有興趣的,你可以入伍去賺一份軍功。
而且前隋屢次東征,使得不少的人都死在了東征的路上,百姓不知道自已的家人是死于戰(zhàn)斗還是死于天災(zāi),反正就是因東征而死,這份恨就記在了遼東的賬上。
報(bào)名應(yīng)征入伍的人里,有很大一部分是奔著報(bào)仇去的。這次東征還真沒有攢下民怨,非要說有,那就是募兵的名額有限,有很多沒被選上的都怨氣沖天。
“父皇可以下一道詔令曉諭天下,讓百姓知道我們是必勝之師,不必恐慌。”
李泰笑吟吟的提出了一條建議,李世民立馬同意。
小朝議散了之后,李泰帶著陸清回到東宮,剛走到殿門就看見李治背靠著影壁墻,哭紅了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