權萬紀的下人有一半都被打得皮開肉綻了,最終也只能確定沒有人見過昝君謨。李佑搜遍了整個齊州也沒找到昝君謨,甚至他都找人算卦了,也沒算明白這人是怎么丟的。
自此一事,權萬紀更是極少出門了,盡量不在李佑面前出現,免得他看到自已就發(fā)無名之火。
韋文振在齊州小住了半個來月,見權萬紀除了過的有點憋屈以外也沒什么,他思來想去還是沒有跟權萬紀說實話,有些事不知道比知道要好。
他只千叮嚀萬囑咐的讓權萬紀注意安全,甚至還留下了兩個他的隨從,專門保護權萬紀的人身安全。
原本權萬紀還沒有多想,但是韋文振這反應太不正常了,自已跟他交情并沒有多么深厚,按理他辦完事了,應該馬上回轉京城,沒有理由滯留半個多月,他又沒什么事情,就只是陪著自已喝茶、下棋、聊天。
臨走他還把隨從留下兩個,好像隨時都有人要害自已似的。事出反常必定有妖,權萬紀聯想到昝君謨的無故失蹤,莫名的出了一身的冷汗。
沒人能讓昝君謨無聲無息的就消失,除了韋文振。韋文振的功夫用來對付昝君謨,那就像成年漢子對付一個三歲幼童一般。
韋文振從京中來是帶了兵的,他手下有三百軍士,昝君謨若真的落到了他的手里,那么是殺、是放、是藏、是囚,都在他一念之間。
如果昝君謨的失蹤真的跟韋文振有關系,那昝君謨必定就是來行刺自已的,這就能解釋得通韋文振為什么賴在這里不走,臨走還這么關心自已的安全問題了。
權萬紀剎那間渾身冰冷,心口隱隱作痛,一個老師混到被學生暗殺的地步,這是多么巨大的悲哀?
悲不悲哀的,也就不到半個小時就過去了,感慨有什么重要的?保命才重要。權萬紀把韋文振送出城門,回到家里就一頭栽倒在病床上,一病不起。
一個纏綿病榻的人,活著比死還慘呢,誰來害你一下?他也不在李佑面前礙眼了,李佑氣消了也就不想殺他了。
權萬紀和李佑這對師生,這半年來倒是過的相安無事。李恪和李泰這對兄弟,過的就有點患難與共了。
李世民最愛拿出來炫耀的兩個兒子,就是吳王李恪和魏王李泰,這兩個皇子簡直是三百六十度無死角的優(yōu)秀。
李世民無論在金殿上還是在小朝議上,亦或是在御宴上,不管在哪兒,不論是當著什么人,在什么情況下,反正只要讓他逮著個炫兒的機會就絕不放過。
現在吳王李恪去了吳地沒多久,就被貶到了安陸,而李泰則跑去了洛陽,兩個好兒子,他一個也看不著。
李恪偶爾寫封信來,全都是些毫無營養(yǎng)的官話,能看到的只有禮儀周到和文采斐然,沒有半點的真情流露。
李泰是隔三差五的給他寫信、寄畫,也盡都是報喜不報憂,能看到的全是他過的多么開心,以及習慣性的啰嗦。
李世民想知道兩個兒子的真實狀況,只有靠密探。密探說吳王李恪每天縱情于山水之中,沉溺在琴棋之間,從不插手地方事務。
今年安陸大旱,糧價暴漲,幾天的工夫就流民四起,吳王李恪把他府中的積糧悄悄拿到市面上平價出售。
王府的存糧能供應幾家溫飽?李恪悄悄派人到別處高價買糧回來,然后降價往出賣,硬生生使糧價降回了正常水平。
而他自已卻被安陸百姓大罵殘暴不仁,時常有暴民圍堵著他的王府,往院子里扔石頭。
沒別的原因,就因為安陸大災之年,他身為王爺本該舍粥救民,他卻每天坐著畫舫出去游玩,不顧百姓死活。
百姓怎么知道,他每天坐的畫舫里都載著高價買回的糧食,這些糧食最后都變成了百姓手里的平價糧。
李世民收到了地方官的奏表,說是向吳王府求助,吳王連面都不見,若不是有密探早就報過了詳情,李世民一準下詔大罵李恪一頓。
李泰那邊據密探所說,就是一個字“忙”。
有的時候連臉都洗不上,十頓飯有八頓是對付的,天天上山就跟匠人們混在一起,大事小事都要親自過問。下山就和國策府的人混在一起,不是發(fā)明新物件就是給舊物件升級。
編書的事也不能完全撒手,洛陽宮的修建他也有參與,更多的時間是用來協(xié)理洛陽地區(qū)的事務,批奏章是每天的必修課。
李世民成天的跟人說,他的這兩個兒子放到哪兒他都放心,說他們倆基本上不會犯什么錯誤。
可誰能想得到打臉來的就是這么的快,他這邊剛得意洋洋的吹噓完,雪花一樣的奏章就從四面八方飛進了皇宮。
拿起一個是參李恪的,拿起一個是參李泰的,再拿起一個還是參李恪的,再拿起一個又是參李泰的。
“過來?!崩钍烂褚还词郑殃愇慕o叫到了身邊,他指著兩大盒子奏章,說道:“你挨個瞅一眼,把參李恪和李泰的都給我挑出來,數數有多少?!?/p>
“是?!标愇囊粋€一個的挑,左手邊一摞,右手邊一摞,都挑完了,數了一下,說道:“一共有八份是參吳王的,有二十三份是參魏王的?!?/p>
“看看內容都一樣不?”李世民前面看到的內容很一致,估計大概全都說的是一個事。
陳文急忙又翻了一遍,然后說道:“都是一樣的,參吳王拒不奉旨,參魏王抗命行事,說的都是減稅的事?!?/p>
這么多奏章上來,李世民也不得不重視一下,他下詔凡是家中有斷手斷腳者,可免稅,這有什么問題?
李世民想不明白,李恪為什么拒不執(zhí)行,還往他的八個封地都發(fā)下了命令,就是拒不配合,皇帝的詔令愣是讓他給強勢的壓住了,不許召告百姓。
地方官沒辦法,只能實話實說的上報了,皇上咱惹不起,親王咱也惹不起,讓他們爺倆掐出個準信來再說吧。
李泰更絕,不只是扣下了皇帝的詔令不許下發(fā),還自已寫了份通告,皇帝說免稅,他說稅額翻兩倍,甚至翻三倍。
他們哥倆這是瘋了嗎?皇寵在身就可以這么任性?公然違抗圣命,這是嫌日子過的太舒服了嗎?
李世民眉頭一皺,提起筆寫了份詔書給李恪,告訴他有多少人參他,讓他上表把這件事的前因后果給說清楚。
寫完以后他把筆往硯臺上一放,本想給李泰也寫一份同樣的詔書,可能是累了,他忽然改了主意,轉頭對陳文說道:“吩咐下去,傳李泰回京述職?!?/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