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收割水稻時,狗崽一直在玩鬧。
這些小家伙們精力充沛極了,在曠野里撒歡,非常開心。而它們的捕獵技能,在這短短的時間內(nèi)突飛猛進,以肉眼可見的速度提升。
這得益于稻田里,各式各樣的小動物。
隨著收割的進行,不時會有影子,“唰”的一下,被驚的竄出來。有兔子,野雞,青蛙,蛇……當然,還有頗多的昆蟲。
人們見著時,會順手揮舞一下鐮刀。
運氣好的時候,偶爾也能砸著。
只是大部分時間,運氣都不太好。
但揮舞這一下,已經(jīng)算盡力了,至少態(tài)度是有了。然后得埋頭繼續(xù)收割,眾人停下來追兔子,或是追野雞,不現(xiàn)實。那收割的事情,得到猴年馬月才能完成。
這些就交給了狗崽們。
剛開始的時候,戰(zhàn)果寥寥。
就像一群被逗的傻孩子,跟著獵物,呼啦一下跑到這邊,呼啦一下又跑到那邊。累的氣喘吁吁,卻連毛都沒碰到。
還樂此不疲,搖頭擺尾的。
這是天生的樂觀活潑。
而隨著大黑狗的到來,局面開始慢慢改觀。
之所以“慢慢”,是因為,這并非它的戰(zhàn)場。它是來教導(dǎo)這些小家伙們的,教它們怎樣合作,怎樣撲咬,怎么辨別危險,怎樣避開攻擊……它對營地老大的思想,理解度一直很高,一個眼神就夠了,不需要用言語解釋。
盡管言語解釋確實沒什么用,因為沒人會狗語。
張文書暫時對田地里的獵物興趣不大。
想對付它們,很簡單。
不需要大黑狗奔來跑去的,仲黎黎扔幾顆石頭,大概就能搞定。
他在意的是,狗崽們從這里面能學(xué)到什么。
末世可沒有寵物的說法,它們注定要成為戰(zhàn)士。
而大黑狗一向高冷,最煩精力旺盛的孩子,不愿訓(xùn)練它們。但這高冷是給別人的,不是給老大的。
現(xiàn)在狗崽特別愛在它身上爬來爬去,或圍著它嬉戲打鬧。
它或許會感覺生無可戀,但得忍著。
張文書說它是“舅舅”,它就必須得是“舅舅”。
所以在這個末世里,不需要通過言語,不需要宣傳與解釋,就能明白他的思想,理解他的情緒,并貫徹執(zhí)行的,未必是人,更大的可能,其實是只狗。
當然,大黑狗訓(xùn)練時,還是比較嚴肅的。
獨自守在外圍,急速奔跑。
將逃竄的獵物,趕回田地里。
狗崽們則在田地里一次又一次地嘗試,邁著小短腿,發(fā)出嗚嗚的聲響,做威脅狀。被兔子蹬了,被野雞啄了,都屬于正常情況,進步總是從這些磕磕絆絆的困難里開始的。
在大黑狗數(shù)次漂亮的示范后,小家伙們慢慢摸到了門檻。
動作開始精準起來,目標明顯而專一,絕不為別的事分散心神。
失敗了無數(shù)次,放走了許多獵物。
它們最為倚仗的武器,終于漸漸有模有樣起來。
這武器便是團隊協(xié)作。
不光是它們,便是王正才手下的那些健壯矯捷的大狗們,最為倚仗的,也是這個。它們與大黑狗不一樣,大黑狗是獨行俠,它們則有完整的團隊。
狗子們單體的戰(zhàn)斗力,還算可觀。
但在山林之中,確實無法排到前列。
王正才手下,最優(yōu)秀的狗,也無法單獨對戰(zhàn)野豬,更不必提豹子,老虎,熊之類的。以備用糧舉例,如果單打獨斗,它能挑翻整個狗子天團,幾無一合之敵。
但現(xiàn)實情況是,一旦它陷入圈中,成為圍獵的目標,即便體型再雄壯,依然是兇多吉少。它們不講究單打獨斗,高效的配合,才是制勝的法寶。
狗崽則因為有實戰(zhàn)刷經(jīng)驗,所以提升很快。
它們通過佯攻與埋伏,終于捕到了一只野兔。
在這之后,狩獵的大門,才算對它們緩緩打開,露出了些許光亮。然后捕獲的野雞,老鼠,青蛙,蛇……漸漸多了起來。
至于獵物,大部分被徐真拿走了,只留了小部分給它們。
除了極個別帶回營地的,基本上都被剝洗干凈,一通整治,給辛勤勞作的人們加了餐。
眾人吃著美食,也挺驚奇。
娃兒還沒成年呢,已經(jīng)開始打工賺錢了。
誰能想到呢。
而這場訓(xùn)練,隨著放火燒秸稈,便轉(zhuǎn)移了場地。結(jié)束是不可能的,它們還稚嫩,要學(xué)的東西還很多,要走的路還很長。
終有一天,要面對真正的兇險。
訓(xùn)練場如今是營地周圍。
大黑狗常常趴伏在邊上,看著它們玩游戲似的捕獵。人類的幼崽們,在忙別的事,看護的任務(wù),只好交給了它。
它也不敢?guī)е丰虃冏咛h。
不說山林里的猛獸,單是天上盤旋著的鷹隼,就已經(jīng)讓它時刻感受到威脅了。一不留神,狗崽就可能被叼走。
人們確實是顧不上它們了。
水稻收割了之后,被鋪在了曬谷場上。
需要經(jīng)過一段時間的晾曬,才可以進行脫粒。大家不時拿著鐵釵,將它們翻一翻,以保證水汽盡數(shù)蒸騰,水稻得到了充分的晾曬。
然后,自從制作完畢后,大部分時間都在閑置的石磙子,開始發(fā)揮作用。
備用糧拉著它,在曬谷場上,一圈又一圈地碾壓。
小胖墩陪著自已的兄弟,被曬的黝黑。
等這倆休息的時候,這活就交給了別的孩子。他們以人力拖動石磙,繼續(xù)碾壓。一圈又一圈,稻穗上的顆粒,在慢慢脫落。
至于張文書,正領(lǐng)著一些人,在制作木锨。
營地中有許多鐵鍬,挖坑鏟東西,一般用它就夠了。不過晾曬糧食會有些特殊,鐵鍬的邊緣太過鋒利,很容易將地皮鏟起來。
如此一來,泥土就混進了糧食中。
用它來攤平或堆放糧食,頗為不便。
它的形狀與鐵鍬是一樣的,只不過材質(zhì)是木頭,邊緣很鈍,入手比較輕。
張文書拎起一把,在手中掂了掂,又做了幾個推鏟的動作,點頭說道:“還行,能用……木耙做了幾個?”
老蔣說道:“四個,應(yīng)該夠了吧?”
張文書“嗯”了一聲,表示贊同。隨即轉(zhuǎn)頭,對趙世清說道:“我看石磙壓的差不多了,讓王進他們準備叉秸稈吧,都堆成草垛,對了,他們會堆么?”
趙世清笑道:“不知道,估計不會,反正我是不會?!?/p>
陸永強正在邊上試另一柄木锨,聞言說道:“有什么講究么?叉著往一起堆唄?!?/p>
張文書沉吟,說道:“應(yīng)該是有點技巧的,不過具體怎么做……我也不清楚,我當年太小,沒趕上干這活。麥秸稈確實是堆的,但堆的很結(jié)實,不漏風(fēng)不露雨的,中間掏個洞,冬天都能住人。稻秸稈嘛,真沒印象……”
轉(zhuǎn)頭問老蔣:“你有印象么?”
老蔣搖頭,說道:“麥秸稈和玉米桿我會,我們老家不種水稻,稻秸稈沒經(jīng)驗,不過應(yīng)該跟麥秸稈差不多吧。”
一旁的老魏插嘴道:“這個我來弄吧,我記得是在底下墊些石頭,圍著木桿,或者直接圍著樹,一層一層往上摞的?!?/p>
“那么松散,摞得起來?”
“秸稈得先扎一下,一捆一捆的,只扎一頭,另一頭散開著?!?/p>
“行吧,那這件事就辛苦你了,老魏。世清兄,人員你安排吧,工作量大,多調(diào)幾個?!?/p>
“放心,我來處理?!?/p>
“弄完了,咱們就等著……等一場風(fēng)?!?/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