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明淵深深地吸了一口氣,將那枚玉佩小心翼翼地貼身收好。
他抬起頭,迎上恩師那雙深邃如海的眼眸,鄭重地長揖及地。
“學(xué)生,謹(jǐn)記恩師教誨。”
這一拜,比之初入門時,更沉,更重。
拜下去的是一個即將遠(yuǎn)行的弟子,抬起身的,則是一個懷揣著江南半壁江山期許的少年。
林瀚文看著他,欣慰地笑了,那笑容里帶著一絲父親般的慈愛與驕傲。
“去吧,莫要學(xué)那些小兒女姿態(tài)。你此去京城,不是游山玩水,是去取那狀元功名,是去為天下蒼生立命的?!?/p>
“些許身外之物與人情安排,不過是讓你走得更穩(wěn)一些的墊腳石罷了?!?/p>
他擺了擺手,語氣輕松。
“只要不觸犯大乾律法,其余的,你盡可放手去做。天塌下來,有為師在江南給你頂著!”
陸明淵心中暖流涌動,重重點了點頭。
次日,陸明淵便開始收拾行囊。
說是收拾,其實也并無多少東西。
幾件換洗的衣物,恩師這幾個月來批注過的策論文章,還有文房四寶。
除此之外,便是陸明淵帶來的三千兩銀票。
林瀚文為他指派了五名護(hù)衛(wèi)。
這五人,皆是三十歲出頭的年紀(jì),沉默寡言,身上帶著一股子從尸山血海里爬出來的鐵血煞氣。
他們是林瀚文早年鎮(zhèn)守邊關(guān)時帶出來的親衛(wèi),個個身經(jīng)百戰(zhàn),手上的人命沒有一百也有八十。
為首的一人姓何,大家都叫他老何,那張飽經(jīng)風(fēng)霜的臉上,一道刀疤從眉角一直延伸到下頜,讓他看起來格外兇悍。
這些人都是林瀚文的親衛(wèi),對他無比忠誠,如今是陸明淵的護(hù)衛(wèi)!
一切準(zhǔn)備就緒,陸明淵帶著婢女若雪,以及這五名如山岳般可靠的護(hù)衛(wèi)。
在又一個飄著小雪的清晨,辭別了恩師,踏上了前往京城的漫漫長路。
車隊沒有選擇日夜兼程的急行軍方式,而是不疾不徐,沿著官道一路向北。
馬車駛出江寧府,江南那標(biāo)志性的水鄉(xiāng)氤氳便漸漸淡去。
小橋流水的精致被開闊的平原所取代。
空氣中的濕潤水汽也一日比一日稀薄,添上了一分北地的干燥與凜冽。
陸明淵大部分時間都待在馬車?yán)铮蜃x書,或與若雪對弈。
但更多的時候,他會掀開車簾,靜靜地看著窗外的景致飛速倒退。
他看到了在寒風(fēng)中依舊辛勤勞作的農(nóng)人,看到了因年關(guān)將近而掛上紅燈籠的村鎮(zhèn)。
他看到了在驛站里高談闊論、意氣風(fēng)發(fā)的各地學(xué)子。
也看到了一些衣衫襤褸、面帶菜色的流民,蜷縮在避風(fēng)的墻角,眼中滿是麻木與絕望。
一路上,自然也少不了與其他趕考舉子的相遇。
這些能從各省鄉(xiāng)試中脫穎而出的,無一不是天之驕子。
他們大多在十七八歲的年紀(jì),正是鋒芒畢露、指點江山的時候。
初時,見到陸明淵這般稚嫩的孩童也身負(fù)舉人功名,大多是驚奇與不信,甚至有人出言考校。
但陸明淵總能應(yīng)對自如。
無論是經(jīng)義的辯論,還是詩詞的唱和,陸明淵總能對答如流,一眾學(xué)子也從質(zhì)疑轉(zhuǎn)為震驚,最終化為由衷的欽佩。
漸漸地,他的身邊也聚攏了一些人,共同探討學(xué)問,交流心得。
二十余日的行程,如白駒過隙。
當(dāng)遠(yuǎn)方的地平線上,出現(xiàn)一道巍峨如山巒般的巨大輪廓時,連一直沉默如鐵的老何,呼吸都不由得粗重了幾分。
京城,到了。
馬車緩緩駛近,那股撲面而來的磅礴氣勢,遠(yuǎn)非江寧府可比。
城墻高達(dá)十余丈,通體由巨大的青灰色條石砌成。
城門洞開,仿佛巨獸張開的大口,吞吐著南來北往的人潮車流。
遞上官府頒發(fā)的舉人玉引和路引文書,守城的兵士只是粗略一掃。
看到“江寧府”的字樣和陸明淵那張稚氣的臉,眼中閃過一絲訝異,但并未多加盤問,便揮手放行。
馬車駛?cè)氤情T的那一刻,一股截然不同的氣息瞬間將他們包裹。
喧囂,繁華,以及一種難以言喻的、混雜著權(quán)勢與欲望的獨特氣味。
傳說中天子腳下臟亂差的景象蕩然無存。
映入眼簾的,是一條足以容納八輛馬車并行的寬闊石板主道,干凈得幾乎能映出人影。
街道兩旁,店鋪林立,飛檐斗拱,雕梁畫棟,無論是規(guī)模還是奢華程度,都遠(yuǎn)勝江南。
空氣中,不再是吳儂軟語的溫婉,而是字正腔圓的官話,間或夾雜著陸明淵從未聽過的各地方言。
行人摩肩接踵,衣著各異。
有身穿綾羅綢緞的富商,有步履匆匆的官員,有背著書箱的學(xué)子,還有那些面相獨特的異域來客。
所有人共同構(gòu)成了一幅包羅萬象、氣象萬千的京城畫卷。
這哪里是一座城,這分明是一個自成體系的世界。
“公子,我們……我們?nèi)ツ膬海俊?/p>
若雪的小臉緊緊貼著車窗,看著眼前這令人目不暇接的一切,眼中滿是震撼與一絲不安。
陸明淵收回目光,神色依舊平靜,心中卻也掀起了不小的波瀾。
他溫聲道:“先找個地方住下。去問問,京城里趕考的學(xué)子,都喜歡聚在哪個酒樓?!?/p>
老何很快便打聽到了消息。
“公子,是狀元樓。據(jù)說,大乾開國以來,有七位狀元在趕考時都曾下榻于此,名頭最是響亮?!?/p>
“狀元樓?”
陸明淵玩味地咀嚼著這個名字,點了點頭。
“好名字,就去那兒?!?/p>
車隊穿過幾條街巷,來到了一座足有五層之高的宏偉酒樓前。
朱紅色的牌匾上,“狀元樓”三個鎏金大字龍飛鳳舞,氣勢非凡。
樓下車水馬龍,進(jìn)進(jìn)出出的,大多是作書生打扮的年輕人。
安頓好行李,陸明淵換上了一身干凈的儒衫,拿著那封火漆封好的信,帶著三個護(hù)衛(wèi)出了門。
按照林瀚文給的地址,他穿過幾條繁華的街道,來到了一處相對僻靜的坊區(qū)。
這里的宅院不再追求奢華,而是透著一股莊重肅穆的氣息。
大理寺卿,趙浩然府。
朱紅色的府門緊閉,門口沒有石獅,只有兩名神情冷峻的護(hù)衛(wèi)。
陸明淵上前,遞上了自己的名帖和那封信。
管家是個五十多歲的老者,接過信,看到火漆上那個熟悉的“林”字私印時,原本平淡的眼神驟然一凝。
他仔細(xì)打量了陸明淵幾眼,那眼神中充滿了審視與驚疑。
“這位……陸小公子,是林部堂的弟子?”
管家的語氣雖然客氣,但那份難以置信卻溢于言表。
“正是家?guī)??!?/p>
陸明淵不卑不亢地回答。
管家不敢怠慢,連忙躬身道。
“小公子請隨我來,老爺今日在大理寺當(dāng)值,尚未歸家,我已派人去通稟?!?/p>
“您請先到書房稍作歇息,用些茶點?!?/p>
陸明淵被引著穿過幾重庭院,來到一間書房。
這書房的陳設(shè)極為簡單,沒有名貴的古玩字畫,只有四壁頂天立地的書架。
上面塞滿了各種書籍和一卷卷用牛皮紙封好的案牘。
空氣中彌漫著一股濃郁的墨香與陳舊紙張的味道,還夾雜著一絲淡淡的藥味。
陸明淵沒有坐下,而是緩步走到書架前,看著那些案牘的標(biāo)簽。
“永州旱災(zāi),易子而食案”、“河間府三年沉尸案”、“兩淮鹽引貪墨案”
一個個觸目驚心的名字,仿佛在無聲地訴說著這位大理寺卿的日常。
就在這安靜的等待中,時間緩緩流逝。
一個時辰后,門外傳來了急促而沉穩(wěn)的腳步聲。
書房的門被推開,一個身穿緋色官袍,面容清癯,兩鬢微霜,眼神銳利如鷹的男子大步走了進(jìn)來。
他風(fēng)塵仆仆,官帽都未來得及摘下,目光第一時間便鎖定了站在書架前的那個瘦小身影。
“你便是瀚文兄的弟子,陸明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