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大勢已去,楊震霖強壓住心中悲憤之情,和陳從進談條件,渤海軍可以歸降,但降軍不能被改編為旗衛(wèi),也不能被調去圍攻中京城。
楊震霖是有條件的投降,但這些條件,卻不被陳從進所接受,其言:“戰(zhàn)則戰(zhàn),降則降,今渤海勢窮,若再遷延,全軍覆滅,只在眼前?!?/p>
條件一直談不攏,是夜,在被俘太子瑋瑎的書信相召下,渤海軍北司左衛(wèi),奔逃出營,五千余眾絡繹不絕的向陳從進歸降。
這么多人出營,竟無人向楊震霖匯報,還是楊震霖自已察覺到有動靜,派出護衛(wèi)去探查才知曉。
可等楊震霖召集諸將,試圖鎮(zhèn)壓叛降者,諸將皆沉默不語。
楊震霖心灰意冷,揮退眾將后,隨即親筆寫下一封遺奏,派心腹奔往中京。
奏疏中言:“今大軍潰敗,國事已不可為,太子瑋瑎身為國之儲君,臨陣卻棄眾奔逃,旋為敵擒,以至軍心大亂。
士無戰(zhàn)心,諸將卻皆懷降意,北司左衛(wèi)五千余人,竟得太子書召,私自奔降敵營,及臣察覺,召集諸將欲圖鎮(zhèn)壓,彼輩皆默然不應。
臣忝為左相,受國重恩,本當率師死戰(zhàn),以保社稷,奈何太子失德,諸將離心,臣,上不能衛(wèi)護太子,下不能安撫軍心,致渤海精銳盡喪,國祚瀕危。罪無可赦,唯有一死以全臣節(jié)。”
在送出信使后,楊震霖于大帳中自刎而亡。
人性是復雜的,有人因為富貴而降,有人因性命而降,但同樣,也有人會為了志向,為了君王,為了天下,甚至是為了報知遇之恩,而寧死不降。
楊震霖能當上渤海國之左相,他不是一個蠢人,對他而言,心中的希望破滅了,活著比死了,更加痛苦。
中和五年,正月十二日,渤海軍大部,不戰(zhàn)而降。
消息如同飛鳥般向四周傳出,渤海舉國震動。
大玄錫前腳收到楊震霖的絕筆信,人還未從震驚中反應過來,后腳就傳來大軍全部歸降的消息。
在驚懼之下,大玄錫突染惡疾,以至口不能言。
在危局時刻,右相,內相及渤海朝堂商議,緊急立四王子瑋榮為監(jiān)國,統(tǒng)攬大局。
瑋榮一上位,第一道奏疏,便是將大軍失敗的緣故,歸咎于太子瑋瑎貪生怕死,私自棄軍逃竄,以至被俘,又將楊震霖塑造成忠臣良將的形象,以此來形成強烈的對比。
瑋榮往自已哥哥身上潑了一大盆臟水后,才將注意力投入在即將到來的幽州軍身上。
瑋榮一日之內,下詔百余道,全是詔令各地州軍,衛(wèi)軍入中京勤王的詔書,為了增加數量,甚至把詔書都發(fā)到了黑水靺鞨部去了。
正月十四日,陳從進攜降軍,進逼瑕州,瑕州不戰(zhàn)而降。
陳從進遣楊建再次充任使者,奔赴中京。
不戰(zhàn)而屈人之兵,兵法中上上之選,陳從進這次是真的高興,在戰(zhàn)場上擊敗敵軍,是一件值得高興的事,可用大勢,逼迫敵軍不戰(zhàn)而降,卻比單純的勝敗,更加值得慶祝。
用兵之玄,其妙無比啊。
這次楊建攜大勝而來,渤海國上下,人人皆用復雜的眼神看著楊建,既有恐懼,又有憎恨。
楊建一抵達中京,便先給渤海國吃了顆定心丸,表示此番出兵,只為了征討不臣。
渤海僭越稱帝,自稱圣人,自立年號,此乃大不敬之罪,征討渤海,非為覆沒其國,乃撥亂反正之舉。
監(jiān)國瑋榮十分開心,以為陳從進是真的這么想的,于是連忙對使者表示,從今以后,渤海國皆用大唐之年號,對內罷稱陛下,圣人等僭越之名號。
楊建很滿意,又提了好幾個要求,比如,需要在渤海朝堂上,設立一個監(jiān)察使,以防止渤海再出現違制行為。
同時,為了更正渤海國的錯誤,先前的降軍進行全部整編,像什么南司,北司,左右神策軍等,全部廢除,取而代之的是陳從進為渤海新設的旗衛(wèi)。
陳從進以八個顏色,設立十六旗衛(wèi),以最先投降自已的六衛(wèi),為上旗。
當然,這么整編和后來的八旗還是有區(qū)別的,只是形似神不似,沒有什么包衣制度,也沒什么旗餉之類的。
這只是陳從進為了改變渤海軍制而做出的決定,目的是打散原有的軍將關系網。
同時,陳從進要求在渤海國中京駐軍,當然,渤海王人在哪,駐軍就在哪,畢竟渤海國是五京制,這個空子得提前堵住。
城下之盟,這些條件雖然不太舒服,但是瑋榮卻是心頭松了一口氣,不怕條件苛刻,苛刻說明陳從進真的沒想覆滅渤海社稷。
因此,這些條件,瑋榮全部答應,一點折扣都沒有打,堅決執(zhí)行。
談完這些后,楊建才提出對陳從進而言至關重要的條件,也就是以渤海國的錢糧,用以補充幽州的征戰(zhàn)需求。
純靠種田,實在是太慢了,種田兩年半,大規(guī)模出征半年,就把存的錢糧花了一大半,這還得算上從河東勒索了點錢糧,不然的話,花的就更多了。
楊建作為讀書人,覺得直接索要錢糧,有失上國氣度。
于是,隱晦的開口表示道,大軍出征,所耗頗多云云。
聞弦而知雅意,瑋榮當即知道,陳從進是要錢糧了,但這具體的數額,使者楊建卻不說,反而要讓他們去猜,這就有些煩人了。
內相乞元象和瑋榮相談后,認為楊建第一次出使的時候,所提錢糧,就是陳從進想要的。
于是,乞元象私下求見楊建,言渤海欲獻武清郡王,價值二十萬貫的錢與絹帛,糧食五十萬石以供軍需。
楊建直言,這筆錢糧,若是未出兵時,尚不可接受,更何況如今出兵數萬眾,戰(zhàn)馬損耗甚大,耗時四月之久。
總之,話里話外的意思,就是這點錢糧,遠遠不夠。
乞元象為了替渤海國少付些錢糧,和楊建徹夜相談,訴苦,賣慘,綿里藏針,什么進獻錢糧過多,會引發(fā)國內動蕩,總之什么法子都使了。
最后,楊建退了一步,渤海國獻價值五十萬貫的錢,絹帛,糧谷稻米一百五十萬石。
同時,在接下來的每年,需要進獻幽州每年十萬貫錢帛,三十萬石糧,以供軍需,作為交換,幽州將會全力庇護渤海國的安危。
(渤海國劇情結束,準備步入中原爭霸賽了,各位牙軍切勿聒噪,打下天下,人人封侯拜相,順便再求個為愛發(fā)電O(∩_∩)O)