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吃得很是滿足,碗碟間的土豆美食被一掃而空,連湯汁都被蘸得干干凈凈,現(xiàn)場氣氛融洽至極。
鄭清之放下筷子,用帕子擦了擦嘴角,隨即起身對著朱高熾躬身行禮,語氣中帶著幾分急切與期待:“世子殿下,今日嘗過這些土豆佳肴,老臣心中還有一事想問——這土豆口感遠超預期,既能炸、能燉、能蒸、能煮,既能當菜佐餐,可它到底能不能像小麥、水稻那樣,作為百姓日常食用的主糧?畢竟百姓過日子,需得有能管飽、能長期吃的主食,若只是偶爾當菜,終究難解糧食短缺的根本問題。”
這話一出,原本喧鬧的現(xiàn)場瞬間安靜下來。
滿朝文武全都放下手中的碗筷,眼神熾熱地看向朱高熾——這正是所有人心中最關心的問題。
戶部尚書趙勉往前湊了湊,目光緊盯著朱高熾,生怕錯過一個字;翰林院的老臣們也坐直了身子,連朱元璋與太子標都停下了交談,等著朱高熾的回答。
畢竟產(chǎn)量再高,若不能當主糧,土豆的價值便會大打折扣,大明的糧食困境也難以真正緩解。
主糧才是王道,不然即便土豆畝產(chǎn)百石,若只能偶爾當菜佐餐,無法替代水稻、小麥成為百姓每日果腹的主食,那也只是多了一種“稀罕食材”,而非解決缺糧問題的“救命糧”。
要知道,大明百姓千百年來依賴的都是能管飽、能長期食用的主糧——北方吃麥面饅頭,南方吃稻米米飯,每日三頓皆以此為核心,才能支撐起田間勞作與日常生計。
若土豆不能融入這樣的飲食體系,百姓種了也只是偶爾嘗鮮,遇著災年,該餓肚子還是會餓肚子,官府該賑災還是要賑災,根本無法從根源上改變糧食短缺的現(xiàn)狀。
更遑論,大明的糧賦、儲備糧皆以主糧為核心,若土豆不能當主糧,既無法納入糧賦體系,也不能作為國庫儲備糧應對荒年,即便高產(chǎn),也難以成為穩(wěn)定國家糧食安全的“壓艙石”。
唯有能當主糧,土豆才能真正走進尋常百姓家,才能讓高產(chǎn)轉(zhuǎn)化為實實在在的飽腹之食,才能讓大明的糧食困境迎來真正的轉(zhuǎn)機。
朱高熾見狀,笑著站起身,環(huán)視眾人,語氣篤定:“鄭學士問得好!這正是我要跟大家說的——土豆完全可以作為主糧!”
他頓了頓,繼續(xù)說道:“大家今日也嘗了,土豆蒸熟后口感軟糯,能直接當飯吃;磨成粉后,還能像面粉一樣做饅頭、面條、餅子,口感雖與小麥粉略有不同,卻同樣管飽;即便煮成土豆粥,也比普通米粥更耐餓。而且土豆富含淀粉,飽腹感極強,百姓一頓吃兩個中等大小的土豆,再配些蔬菜,便能支撐大半天的勞作,這一點與小麥、水稻相比,毫不遜色?!?/p>
“更重要的是,土豆的儲存也方便?!敝旄邿胙a充道,“將新鮮土豆放在陰涼干燥的地窖里,能保存三五個月;若是切成片曬干,或是磨成土豆粉,更是能保存一年以上,這與糧食的儲存方式并無二致。百姓種了土豆,既能當下吃,又能儲存起來應對荒年,完全能替代部分小麥、水稻,成為日常主糧?!?/p>
聽到這話,鄭清之先是一愣,隨即臉上露出狂喜之色,再次躬身道:“太好了!若土豆能當主糧,那大明的糧食問題,可就真的解決了!老臣先前還擔心,即便土豆高產(chǎn),若只能當菜,終究難成氣候,如今看來,是老臣多慮了!”
滿朝文武也爆發(fā)出歡呼聲,眼神中的熾熱轉(zhuǎn)為激動。
趙勉興奮地說道:“能當主糧就好!這樣一來,推廣時便無需擔心百姓不接受,咱們只需教給他們種植方法與食用之法,百姓自然會主動種!”
朱元璋也笑著點頭,對太子標說道:“標兒,你聽見了?這土豆不僅高產(chǎn),還能當主糧,往后大明的百姓,再也不用愁沒飯吃了!”
太子標眼中滿是欣慰,對著朱高熾說道:“熾兒,你立下的這樁功勞,足以讓后世百姓銘記!有了能當主糧的土豆,咱們推廣計劃便可大膽推進,大明的糧食盛世,指日可待!”
朱高熾笑著回應:“這都是大家共同努力的結果,并非我一人之功。接下來,咱們不僅要把土豆的種植技術、儲存方法與主糧做法編成手冊,分發(fā)到應天、鳳陽等試點地區(qū),讓百姓盡快掌握;更要知道,能解大明糧食困境的,可不止土豆這一種作物?!?/p>
他話鋒一轉(zhuǎn),目光掃過溫室里即將成熟的玉米,語氣帶著十足的信心:“再過幾日,溫室里的玉米也將迎來收獲。這玉米同樣能作為主糧——它的籽粒既能煮著吃、烤著吃,脫粒后磨成粉,還能做玉米饅頭、玉米面條,口感扎實,飽腹感極強,而且耐旱耐貧瘠,即便在北方干旱地區(qū)也能種植,正好填補土豆在部分地域的種植空白?!?/p>
“還有紅薯?!敝旄邿肜^續(xù)說道,“雖說紅薯的口感偏甜軟,難以完全替代水稻、小麥作為每日主食,但它的產(chǎn)量比土豆還要驚人,適應性也更強,山地、坡地都能種,而且生長周期短,幾個月就能收獲。百姓種上紅薯,既能當零食充饑,又能在災年補充口糧,還能用來喂養(yǎng)牲畜,算是給糧食安全多上了一道保險?!?/p>
這番話如同驚雷,讓原本就欣喜的眾人瞬間陷入狂喜。
鄭清之激動得站起身,聲音都有些發(fā)顫:“世子殿下!竟還有兩種高產(chǎn)作物?土豆能當主糧,玉米也能當主糧,紅薯還能補充口糧,這簡直是上天垂憐大明??!有了這三種作物,別說緩解糧荒,便是讓天下百姓都能頓頓吃飽、年年有余糧,也絕非難事!”
戶部尚書趙勉更是忍不住搓手,心中已經(jīng)開始盤算推廣計劃:“三種作物搭配種植,既能覆蓋不同地域,又能應對不同氣候,大明的糧食產(chǎn)量定能翻好幾番!往后戶部再也不用為賑災糧發(fā)愁,國庫糧倉也能盡快充盈起來!”
朱元璋看著朱高熾,眼中滿是欣慰與激動,對著太子標感慨道:“標兒,你看看!熾兒不僅帶回了土豆,還有玉米、紅薯!這哪里是帶回了糧種,分明是給大明帶回了盛世的根基??!”
太子標也連連點頭,語氣堅定:“父皇說得是!有了這三種高產(chǎn)作物,咱們大明定能迎來真正的國泰民安,再也不會有百姓因饑寒而流離失所!”
滿朝文武紛紛附和,現(xiàn)場的歡呼聲此起彼伏。
所有人都清楚,土豆、玉米能當主糧,紅薯能補充口糧,這三種作物的組合,徹底解決了大明糧食短缺的核心問題——不僅能讓百姓吃飽,還能讓國家穩(wěn)定,讓生產(chǎn)力提升。
往日里因糧荒而產(chǎn)生的擔憂,此刻都煙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對未來的無限憧憬。
朱高熾看著眾人激動的模樣,笑著補充道:“接下來,咱們先做好玉米、紅薯的收獲與留種,再把三種作物的特性、種植方法匯總成完整的手冊,分發(fā)給各地官員與農(nóng)官。相信用不了兩年,這些作物就能遍布大明的每一片土地,到那時,便是大明真正迎來盛世之時!”
眾人聞言,紛紛躬身應和,眼中滿是堅定與期待。
陽光透過溫室的玻璃灑在眾人身上,也灑在即將成熟的玉米與紅薯上,仿佛在預示著,一個百姓安樂、糧食充盈、國力強盛的大明盛世,已近在眼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