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問自是不會討教的,餅倒是可以多畫一些。
京城時,老太傅說他在蜀地的一些老朋友,就是這五位老先生了。
他們活躍于周末寧初的年代,年輕時游歷天下,在春秋書院待過,也曾在各路諸侯手下效力,但也大多郁郁不得志。立國后,老太傅曾勸說過太祖皇帝,請他們?nèi)氤癁楣伲婊实垡泊饝?,可他們自覺曾在各路諸侯勢力為官,入了朝也得不到重用,便放棄了這次機會,回到蜀地,潛心鉆研學問,直到今日。
他們的家族雖不顯赫,但也是書香門第,族里年輕人們也都到了年紀,出門施展抱負。
因此,這次李澤岳與他們會面,雙方都是待價而沽。
存心殿內(nèi),宴席已然備好。
五位老先生已然入席,有人著青衫,有人著錦袍,有人著布衣,發(fā)須皆白。
李澤岳禮賢下士,頻頻舉杯,陸瑜妙語不斷,引得老先生們哈哈大笑,這幾位也都是豪放風趣的老人,一頓飯下來,賓主盡歡。
酒過三巡,終于到了該談事情的時候。
李澤岳舉起酒杯,似乎想說些什么,卻又面露愁色,欲言又止。
“王爺年輕意氣,文有詩詞無數(shù),武有觀云之境,本應春風得意,為何愁眉不展???”
一位身著布衣的老先生與其余幾位對視了一眼后,率先發(fā)問了。
他名喚白章,五人之中,名聲最大,學問最深。
“不瞞白章先生,今日孤與諸位前輩暢談,深感得益匪淺。
先生們,每位都是我蜀地文壇前輩,學貫古今,極為淵博。
可可惜,只有孤與琢之能聽到諸位先生教誨,甚為遺憾?!?/p>
“哦,王爺何出此言???”
“孤長居京城,深知科舉之事,承和二十年,前三甲之列,大多由中原、江南士子包攬,鮮有我蜀中舉子之名。
孤聽聞,我蜀地有很多寒門學子,求學無門,大多想要去往春秋書院進學,可奈何,從蜀中至東海,路途萬里之遙,囊中羞澀,根本無力去往東海。
為此,孤有些遺憾?!?/p>
李澤岳舉起酒樽,一口飲下,表情似有苦悶:“先生們,孤以為……
天下,不應只是高門大族的天下,應是天下人的天下。
世間每一個有著向?qū)W之心的學子,都應有著受教育的資格,都應有師來教,有書可讀。
這天下,并不是每一個讀書人都能青衫一襲,于書閣中飲茶,更多的,是穿不起衣服,拜不起師父,買不起書本的學子。
他們,連寒門都算不上。
可他們,沒有讀書的資格嗎?
孤就想著,為何我蜀地不能有自已的書院?若有朝一日,書院中名士薈萃,無論寒門學子或是高門子弟,都在名師座下聽學,我蜀地文道,何愁不興?”
五位老先生又再度對視一眼,心里都有些了然了。
白章頷首,剛想說話,卻見得那年輕王爺?shù)拖铝四X袋,嘆息一聲,輕吟道:
“八月秋高風怒號,卷我屋上三重茅。
茅飛渡江灑江郊,高者掛罥長林梢,下者飄轉(zhuǎn)沉塘坳。
南村群童欺我老無力,忍能對面為盜賊。
公然抱茅入竹去,唇焦口燥呼不得,歸來倚杖自嘆息。
俄頃風定云墨色,秋天漠漠向昏黑。
布衾多年冷似鐵,嬌兒惡臥踏里裂。
床頭屋漏無干處,雨腳如麻未斷絕。
自經(jīng)喪亂少睡眠,長夜沾濕何由徹!
安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風雨不動安如山!
嗚呼,何時眼前突兀見此屋,吾廬獨破受凍死亦足!”
“?”
五位當世大儒瞬間愣在原地。
喝酒就喝酒,說事就說事,你念什么詩?。?/p>
不過,此詩的意境……
白章眉頭緊皺,細細回味著,眼神中流露出一抹感慨。
“此詩……乃家?guī)熕?,在孤臨行時贈與我,直至今日,孤也不敢忘懷。
家?guī)熤福闶潜就踔??!?/p>
李澤岳搖頭晃腦著說道。
陸瑜一臉無奈,
這首詩,他在春闈前就聽李澤岳給他背過了,也是答案庫中的一首,因為此詩令人震撼的意境,他至今都記憶猶新。
聞言,幾位大儒也根本不信。
老太傅什么性子,他們幾個老友再清楚不過了,說白了,他哪有如此圣人般的情操?
另外,如果說此詩也是老太傅所作,那老東西早就是當世詩圣了。
沒有別的原因,李澤岳少年時,但凡吟出不符合他年紀的詩詞,別人問起,他都說是老太傅所作。
然后,老太傅否認了。
當然要否認!
什么“酒力漸濃春意蕩,鴛鴦繡被翻紅浪”“鴛鴦被里成雙夜,一樹梨花壓海棠”都往他身上安,這承認了還了得?
他堂堂太傅,一輩子就清遙祖母這一個夫人,這要是承認了,他一生清名還要不要了?
因此,李澤岳沒少挨了戒尺。
再然后,也就沒人信李澤岳這鬼話了。
也正是因此,天下文壇才紛紛抨擊李澤岳,覺得他毀了詩詞一道。
別人做詩詞需要感情,需要經(jīng)歷,他什么都不需要,那么多千古名句,他張嘴就來。
言歸正傳。
“王爺既然有如此宏愿,我們幾個老骨頭,趁還能活動起來,自然也要鼎力相助。
王爺有何想法,盡管說來?!?/p>
白章大手一揮,直接開口道。
如此千古名詞問世,史書上必有一筆。談起此詩創(chuàng)作的故事時,他們幾個的名字也都會被提及,又是一樁美談。
更何況,在如此宏愿面前,他們幾個老家伙心里的小小訴求,也沒必要再提了。
“好!”
李澤岳再度舉起酒杯,道:
“不瞞諸位先生,本王準備在蜀地建起宣文閣,承蜀地教化之責。
宣文閣可搜集蜀地文獻,整理自古蜀國至今的的歷史資料,招攬各方名士,編撰成書。醫(yī)道、算學、農(nóng)學、格物,乃至戲曲,都可入內(nèi)。
以宣文閣為蜀地文萃之地,諸位先生為首,號召蜀地名士,共同編撰出一部曠世巨作,日后可入承和大典,流芳千古。
諸位先生,王府雖小,但亦有博士、紀善、教授之位虛席以待。
屆時,宣文閣群賢薈萃,再令官府廣開官學,廣招學子,立得廣廈千萬間,大庇天下寒士俱歡顏。
孤,懇請諸位先生出山,承蜀地文壇領袖之任,以壯我蜀地文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