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內閣大臣龐云的當眾質問與苛責。
內閣大臣李昌自然也寸步不讓。
他沒有繼續(xù)解釋為何淮州境內出現(xiàn)大量的叛軍。
他反而以前線糧草不足為由,質問內閣大臣龐云。
錢糧的籌措與征調,皆由內閣大臣龐云負責。
兩人當即在殿內爭執(zhí)起來。
“嘭!”
皇帝趙瀚一巴掌拍在了案幾上,慶云殿內頓時安靜了下來。
“這都什么時候了!”
“還在這里互相指責!”
趙瀚面色鐵青地環(huán)顧眾人,難掩言語中的火氣。
“朕召你們來是商討如何退敵的!”
“不是讓你們到這里來吵架的!”
看到皇帝趙瀚發(fā)火,眾人齊齊地下跪請罪。
“臣等有罪?!?/p>
看到跪下的眾人,趙瀚的心里火氣更大。
他此刻需要的是有人分憂,而非磕頭請罪!
“你們愛跪,那就跪著吧!”
趙瀚的目光投向了內閣大臣蕭建章。
“蕭愛卿,你說,現(xiàn)在叛軍大軍壓境,當如何應對?”
“回稟皇上!”
“臣覺得這二十萬叛軍的消息不能當真,可能是叛軍虛張聲勢而已!”
“我們且不能因為叛軍夸大其詞就自亂陣腳?!?/p>
趙瀚聞言,點了點頭。
“你繼續(xù)說!”
蕭建章沉吟后道:“叛軍攻陷了淮州,若是騎兵的話,數(shù)日即可抵達帝京!”
“我們的當務之急是立即征調兵馬布防御敵!”
趙瀚覺得蕭建章說得有道理,示意他繼續(xù)。
“如今帝京兵馬并不少,至少有十萬之眾!”
“只是這些兵馬分屬龍驤軍、禁衛(wèi)軍、神武軍、巡捕營、巡城司等軍或者衙門,互不隸屬,難以形成合力?!?/p>
“一旦叛軍兵臨城下,各軍恐各自為戰(zhàn),與戰(zhàn)局不利?!?/p>
“臣提議由威武大將軍夏長武為主帥?!?/p>
“由讓總領帝京防務,節(jié)制帝京除拱衛(wèi)皇宮外的所有兵馬?!?/p>
帝京以及周邊府縣那是大乾最重要的核心地帶,常年都駐扎著不少兵馬。
這些兵馬互不隸屬,他們彼此可以監(jiān)視牽制,防止一家獨大。
這樣的安排在平日里倒也不打緊。
可是大敵當前,各軍互不隸屬,協(xié)調起來就很困難。
面對來勢洶洶的叛軍,各軍各自為戰(zhàn),很容易被人各個擊破。
趙瀚自然也明白這個道理。
可這么多兵馬全部交給夏長武,趙瀚的心里還是有些不放心的。
“此次叛軍大軍壓境,帝京危在旦夕!”
“朕豈是貪生怕死之輩!”
“想當年朕御駕親征,將金帳汗國一戰(zhàn)而滅!”
趙瀚環(huán)顧一圈眾人說:“今日朕當親自統(tǒng)領帝京各路兵馬迎戰(zhàn)叛軍!”
眾人都滿臉錯愕。
他們未曾料到皇上竟要親自擔任御敵主帥。
“皇上圣明!”
“由皇上領兵迎戰(zhàn)叛軍,我軍定可旗開得勝!”
皇上趙瀚要親自擔任御敵的主帥,內閣大臣蕭建章當即表態(tài)支持。
皇上可是九五之尊,他親自領兵!
這可以極大地振奮軍心士氣,增強他們擊敗叛軍的勝算。
幾名重臣也都紛紛開口,支持趙瀚擔任這個帝京御敵主帥。
趙瀚說完后,目光又投向了三皇子趙鵬。
“鵬兒!”
“帝京守城大軍的糧草軍械等事宜,由你統(tǒng)籌調度!”
看父皇將糧草軍械的事務交給自已,三皇子趙鵬也高興不已。
“兒臣遵旨!”
只要將這些差事做好了,足以積累功勞和威望。
況且做這些事情,不需要親冒鋒矢,沒有任何的危險。
他知道。
這是父皇是有意在培養(yǎng)自已,這讓他激動萬分。
“夏愛卿!”
“朕命你為帝京守軍的副帥,協(xié)助朕統(tǒng)領協(xié)調各軍,迎戰(zhàn)叛軍?!?/p>
“末將遵旨!”
夏長武很清楚。
名義上他是副帥。
可皇上不可能親自到一線去領兵作戰(zhàn),頂多是名義上的主帥而已。
這帝京的防務實際上壓在了他這個副帥的身上了。
“鵬兒!”
“你和夏愛卿速速去準備御敵之事,不得有誤!”
叛軍來勢洶洶,趙瀚也知道軍情緊急。
這叛軍指不定什么時候就打到帝京了。
所以他進行了一番安排后。
馬上就讓三皇子趙鵬和威武大將軍夏長武去布防準備了。
“兒臣告退?!?/p>
“末將告退。”
兩人當即起身告退,去調集兵馬,進行布防準備。
“皇上!”
“帝京之兵馬,守城尚可,出擊則力有未逮!”
“當召集天下勤王兵馬,奔赴帝京馳援!”
內閣大臣李昌也清楚。
這兵部的一攤子事兒都歸他管。
這要是帝京有什么閃失,他鐵定人頭不保。
所以在這個時候,他提出召集天下勤王兵馬馳援帝京,確保帝京的安危。
另一名內閣大臣蕭建章嘆了一口氣。
“如今除了駐防邊境,防備楚國與周國的軍隊外,已經(jīng)沒有大規(guī)模的軍隊了”
“各州府除少量州兵外,已無兵可調遣?!?/p>
“現(xiàn)在各府縣盜匪眾多,零星的造反也有不少?!?/p>
“地方州兵應對盜匪與小股反賊尚且力不從心,遑論馳援帝京以御外敵。”
“一旦地方上的州兵抽調到帝京來,那地方上的局勢怕是會更加崩壞糜爛?!?/p>
這幾年大乾一直在打仗,不斷征兵,不斷加稅征糧。
起初的時候。
大乾剛擊敗了金帳汗國,舉國上下士氣大振。
面對迎戰(zhàn)楚國外敵,百姓都很支持。
很多地方上的豪門富戶,甚至積極地捐助糧餉,為國分憂。
可是打了這么久,早就耗盡了大乾的元氣。
一輪又一輪的征兵,一輪又一輪的征糧。
導致百姓從最初的支持,演變成為反對。
畢竟他們還要過日子。
戰(zhàn)事久拖不決,不斷地征糧拉夫。
百姓已經(jīng)都快活不下去了。
縱使這仗打贏了,那又有什么意義呢。
許多百姓為了逃避征糧拉夫,不得不逃離家園,落草為寇。
這兩年大乾境內的盜匪都多了不少,地方秩序持續(xù)惡化。
除了一些盜匪外。
那些世家大族在朝堂失勢,他們自然是不甘心的。
他們暗地里還資助了不少的流民,打出了造反的旗幟。
好在大乾如今對地方上的掌控力尚可。
他們對付這些小股的造反兵馬還是手到擒來的。
只是一旦地方上的州兵都被抽調到帝京勤王。
那地方上的盜匪流寇怕是就會趁勢坐大,導致局勢崩壞。
這是內閣大臣蕭建章所擔心的事情。
他憂慮按下葫蘆又浮起瓢。
“皇上!”
“若召集各地兵馬勤王,臣以為不妥?!?/p>
蕭建章沉吟后對皇帝趙瀚說:“還請皇上下旨,將去遼州平叛的大軍調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