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子過得真快,轉眼就到大二第二學期,我和子勛玩得少了些。主要是跟十辨讀醫(yī)書,經(jīng)常一起上圖書館,或者在校園里的小公園一起談醫(yī)學。
那本《中醫(yī)生手冊》全讀完了。十辨就開始教我一些簡單的看病知識。
那個【癢癬靈】,家里也時不時要些貨。我在經(jīng)濟上沒有剛進校那么窘迫了。
我的功課雖然說不是特別優(yōu)秀,在班上還算好。特別優(yōu)秀的想出國,我沒有那么大的野心。當然家里財力也不行。
有個星期天,子勛找我?guī)兔?。說要我?guī)退l(fā)傳單。
發(fā)什么傳單呢?原來是燈飾宣傳廣告紙。
聽了他解釋,我才知道,他家開了兩個廠子。一個是汽車配件廠,一個是燈飾廠。汽車配件廠,他幫不上忙,但燈飾廠,他可以幫上一把。
我猶豫了一下,問:撒傳單?城管不會抓?“
他說:“掃樓,城管不會抓。跟我跑一天,給你一百塊?!?
我以為聽錯了,當時普通干部一個月的收入都只有100多元,跑一天一百?
我垂起一個手指:“跑一天就一百?”
他點了點頭。還加了一個條件:“中餐我來買單?!?
我絲毫也沒有猶豫,說:“干?!?
只要城管不抓,幫子勛干活,我樂意。
我們兩個各騎一輛自行車,后架上搭滿了一大捆宣傳紙,到一個剛封頂?shù)臉潜P,爬樓插廣告紙。
廣告紙是彩印膠板紙,上面印著各式各樣的燈飾圖片。
什么吊燈,壁燈,臺燈,讀書燈,走廊燈……廣東人真是聰明,把燈泡細分成無數(shù)種類型。
我說:“這些房子,人都沒住進來,這廣告有用嗎?”
子勛說:“他住進來了,還插什么廣告?”
我當時就笑起來了。又問:“插這些廣告有什么用?”
子勛說:“我們在上海開了好幾家燈飾店。他們拿著廣告紙可以優(yōu)惠啊?!?
我才知道,廣東人做生意就是先入為主。插上廣告紙,別人買了房要買燈具。什么形狀的燈飾 ,這廣告紙上都有。
拿著這廣告紙去指定的店子,還可以優(yōu)惠百分之十。
轉了幾個沒人入住的樓盤,子勛說:“換地方?!?
我問:“為什么要換地方?”
他抽出一張給我看:“這個樓盤在邯鄲路附近,就發(fā)這一捆。他們就可以到邯蟬路附近的店子買。
其他樓盤在別的地方,我們就要換地段?!?
我說:“你們家都開了很多家店子?”
“我們是幾個燈飾廠各開各的店,但一起撒傳單?!?
我才知道,廣東人做生意,不是各做各的,捆在一起共同做。
發(fā)完幾個沒人入住的新樓盤。子勛說:“剩下就到成熟小區(qū)去發(fā)?!?
說完,他遞給我一個書包,說道:“把廣告紙放到里面,不然門衛(wèi)不讓進。”
我問:“這些入住了的住戶,還要需要燈具嗎?”
子勛說:“你過來?!?
我過去,他指著刊頭下面一行粗體字給我看:推薦一個客戶,憑此印花可到本店領取5元。
原來這是兩種廣告紙。
我問道:“他不推薦,就是剪下這個標志,到店子里也來領取5元呢?”
子勛說:“分兩種情況。一種是不來買燈飾的。但他可以向熟人朋友推薦啊。今天不推薦,明天也許會推薦,這次不推薦,下次可能推薦。
第二種是消費是分檔次的,有些人不一定壞了才換。他覺得我們的燈具好看,原來有燈,他要換一個更好看的?!?
我笑道:“書還是白讀了,老師剛講完消費學,說有剛性消費,潛在消費,升級消費?!?
子勛說:“那走吧?!?
我又發(fā)現(xiàn)了一個問題,問道:“這些報紙不同,上面印一句話:剪下五角星,就可到指定的店子兌換五元。那些沒入住的怎么沒有?”
子勛說:“回去想?!?
我們又爬樓,這些樓盤已住人,我們基本是塞門逢,塞完就立即走。
整天忙了一個上午,送完了一大半。中午找了個快餐店吃了一頓 ,下午繼續(xù)塞。直到下午3點才回到學校。
累是累,但確實有一張百元大鈔。晚上,我想了很久,終于悟出了一些生意經(jīng)。
新樓盤的報紙不能換錢,去了優(yōu)惠10%。直接吸引客戶。
老樓盤的拿張報紙可換5塊錢。叫花錢買口碑。真的收集十張二十張,可兌換50至100塊錢。那么這張廣告紙,別人就會向親戚朋友推薦。
我從封閉小縣城來,跟子勛做朋友,不僅能賺錢,還學了不少先進理念。
后來,我才了解到子勛非常能干。那些廣告?zhèn)鲉?,都是他爹發(fā)個樣稿到印刷廠。子勛要到印刷廠校稿,結賬,分發(fā)。
我才真正理解那句話——橘生淮南為橘,橘生淮北為枳。不同的環(huán)境,不同的家庭,帶給人不同的稟賦。
日子過得越來越快,不知不覺中,我竟然在上海度過了三年多。
一晃就到大四最后一期。
,!
可以說,大學四年,我一邊跟熊十辨學習中醫(yī)。一面跟著邵子勛幫家里跑些力所能及的業(yè)務。
跟十辨學中醫(yī)是偶然的,但是,我陷入了他向我傳授的那套理論。對這門古老的醫(yī)學,竟然充滿了興趣。
跟著子勛,則培養(yǎng)了我的生意意識,還有一點。他爸時不時來上海。我跟著子勛到過比較高級的場所,吃過比較高檔的酒宴。增長了我不少見識。
至于我的學業(yè)成績,中等偏上。
一般來說,大學是難以培養(yǎng)出特別深厚的同學感情,但我至少與十辨,子勛成了知心朋友。
畢業(yè)前的最后一個學期,汪校長已當了秦水縣的政協(xié)副主席,當然只是兼任,但畢竟職級上去了,接觸的人更多。
他給我和少澤都提前活動好了。
少澤去四水市中級人民法院,我去四水市人民政府辦公室。
別了,我的上海,別了,我的同學。
熊十辨比我早一年畢業(yè),他回了福建。
我們同一屆的同學,最要好的是邵子勛。他也回廣東,他爸早就幫他聯(lián)系了接收單位——廣東省經(jīng)貿(mào)委。
黯然傷魂者,唯別而已,離開學校之前,我和子勛,還有幾個朋友喝得忘乎所以,說了許多難分難舍的話。
貧瘠的土地難以開了艷麗的花,出身菜農(nóng),在大學又不是特別優(yōu)秀的我,幸虧汪校長一路扶持,才分到村人們非常羨慕的市級機關。
下一步將如何走,真沒把握。
喜歡官場智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