試射完畢,匠人們紛紛歡喜離開。
山谷中恢復了暫時的寧靜。
林川抬手叫住了正欲離開的王貴生。
“貴生,留一步。”
王貴生立刻轉身小跑回來:“大人,您吩咐?!?/p>
林川望著庫房的方向:“現(xiàn)下庫里,這新式的飛雷彈,統(tǒng)共有多少了?”
王貴生略一思索:“回大人,剛安排上沒幾天,工匠們還在熟悉,滿打滿算,只做出來八十多顆。實在是……沒想到您回來才兩天,就又要走?!?/p>
“嗯,事出突然,我也未曾預料?!?/p>
林川點點頭,“八十多顆,不少了。此次出行,全部帶上。”
“是,屬下明白,待會兒就去清點裝箱?!?/p>
王貴生應下,猶豫了片刻,還是忍不住開口,“大人……眼瞅著就要過年了,天寒地凍,路途難行。您……您就不能等過完年,開了春再走嗎?”
“等不及了?!绷执ㄝp輕搖頭,“盛州之事,關系重大,遲則生變。”
王貴生低下頭:“……屬下明白了。”
雖然不知道究竟是何等要緊事,能讓大人在年關將近時匆匆遠行,但他絕不會多問一句。
這是規(guī)矩,他懂的。
大人該說的,自然會告訴他;大人不說的,那便不是他該知道的。
這時,山風驟起,卷著寒意撲面而來。
一名親衛(wèi)趕緊拿著一件厚實的披風快步走來。
王貴生見狀,上前接過,仔細地替林川披在肩上,熟練地系好。
他這動作并非刻意討好,而是發(fā)自內(nèi)心的感激與敬重。
在他心里,能為自己敬仰的大人做些小事,哪怕是這些仆役的活計,也是甘之如飴。
林川站在原地,任由他伺候。
他接著剛才的話題問道:“那些老式的風雷炮,如今庫里存了多少?”
王貴生一邊整理著披風下擺,一邊回答:“現(xiàn)存約有二百六十多門。工匠們正在連夜趕工,待到明日大人出發(fā)時,湊足三百門應無問題?!?/p>
“好?!绷执c了點頭。
王貴生卻像是心里憋著話,欲言又止。
林川瞥了他一眼:“有什么話就說,什么時候?qū)W得這般扭扭捏捏了?”
“倒不是扭捏……”王貴生訕訕道,“就是……這話可能不該屬下說……”
“但說無妨。”
得到林川的首肯,王貴生像是下了決心,低聲道:“大人,屬下是想……那風雷炮,咱們……要不還是別賣了吧?”他抬頭看了林川一眼,見對方?jīng)]有不悅,才繼續(xù)道:“大人,這么好的東西,干嘛要賣給外人?若是旁人拿了去,反過來對付咱們,那可怎么是好?”
“嘿!”林川聞言,非但沒有生氣,反而輕笑一聲,“你不是第一個這么問的。他們幾個也這么勸過?!?/p>
他頓了頓,目光望向遠方:“貴生啊,這種事兒,你看的是刀鋒利不利,我看的,是握刀的手,和這持刀人周圍的水有多深?!?/p>
王貴生沒聽懂。
林川笑了笑:“風雷炮這種東西,只要我們在戰(zhàn)場上用過一次,就瞞不住。這天下沒有不透風的墻。一味地嚴防死守,像個守財奴似的捂著,反而會招來不必要的猜忌和禍端?!?/p>
他轉過身,看著王貴生,耐心解釋道:
“可如果我們主動拿出來,有限度地賣給某些人,這水就渾了。得了好處的人,會幫我們說話;沒得到的人,會去盯著得到的人。他們的注意力就不會只集中在我們一家身上。這潭水攪渾了,我們這條魚,才能游得更自在,更能悶聲發(fā)大財,去琢磨更好的東西,比如剛才試射的飛雷彈?!?/p>
王貴生聽得似懂非懂。
不過大人向來思慮更深更遠。
他立刻躬身道:“是屬下愚鈍,眼光短淺了?!?/p>
“這有什么?”林川擺擺手,“你管好巧技坊,已經(jīng)是幫了我天大的忙。不過說起這個風雷炮,再往下,很難做出新的花樣來了……”
王貴生聞言一怔:“大人何出此言?咱們不是才造出這小鋼炮......”
林川微微一笑,目光投向遠方,沒有直接解釋。
他心里再清楚不過,以當前這個時代的技術根基,黑火藥的潛力幾乎已被挖掘殆盡。
配比、提純、顆?;?、定裝藥……
這些關鍵節(jié)點一一攻克后,火藥的革新之路已近終點。
除非......
能突破黑火藥本身的局限,邁向那個全新的領域。
比如需要硫酸和硝酸才能制成的硝化棉,或是更復雜的無煙火藥。
但且不說這些化合物的制備工藝,單是所需的耐壓容器、精密控制溫度的反應裝置,以及最關鍵的,對化學反應本質(zhì)的深刻理解,就遠非當下條件所能企及。
這條路,目前看來還遠不可及。
既然火藥本身的革新暫時無望,那么創(chuàng)新的方向就只能轉向武器的形制與運用之法。
就像這次將風雷炮革新為便攜的肩扛式,未來還可以繼續(xù)演進,比如設計出可分解攜帶的迫擊炮,或是架設在馬車上的車載炮,以及多管齊射的集束炮陣。
其實就是將之前的那些全部迭代升級一遍。
這些改進即便只是“術”的層面的改良,也已經(jīng)足以讓鐵林谷的戰(zhàn)力傲視群雄了。
若要實現(xiàn)真正的質(zhì)變,從拋射火器進化到能發(fā)射實心彈丸、具備精準射程的真正火炮,還有數(shù)道天塹需要跨越。
首先是冶金,必須煉制出能承受更高膛壓的優(yōu)質(zhì)鋼材;
其次是精密加工,需要造出能夠鉆鏜出完美炮管內(nèi)壁的機床;
最后是彈道學……
如今鐵林谷的技術推進,很大程度上依賴于林川個人記憶中進行逆向推演。
這種模式終究會遇到瓶頸。
要想實現(xiàn)持續(xù)、自主的科技創(chuàng)新,還是需要建立起完整的知識體系。
研究萬物本質(zhì)的格物學,探索數(shù)量規(guī)律的算學,甚至是被視為方術的化學,都需要進一步展開。
這些才是推動下一次變革的根本。
他心中已有規(guī)劃。
等這次從盛州回來,就對鐵林學堂、軍院以及技院的教學內(nèi)容進行升級。
有些事情,該提上日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