虞花凌和李安玉,一個博古引今,有理有據,一個言辭厲害,隱喻威脅,在朝堂上,面對群臣,一時竟然占據了上風。
他們二人臉色都沒怎么變,進來這大殿時什么模樣,如今還是什么模樣。如兩把出鞘的寶劍,凌厲又鋒利,閃閃耀眼。
太皇太后瞅著二人,雖然不想承認那二人站在一起,實在般配,但也不得不承認,聽他們敢這般站在朝堂上與朝臣們對峙,著實讓她解氣爽快。
往日里,皇帝和她要平衡朝局,不敢往死里得罪朝臣們,但朝堂上各大世家盤踞,派系林立,往往一件事情,吵來吵去,各自為營,皇帝幾乎說不上話,她也僅僅能穩(wěn)住局面,常常處于下風。
好在王睿也有兩把刷子,栽培的些許人才也都得用,才讓她這太皇太后一黨,在世家門閥的夾縫中,尚有一絲說話的地位。
否則,這群人能把她吃了,更遑論還沒成長大的帝王。
太皇太后壓下心里的爽快,看著眾人道:“哀家覺得明熙縣主與李侍讀所言有理。陛下,你覺得呢?”
“陛下萬萬不可!”鄭義反對。
“陛下不可!”崔奇也反對。
“陛下不可!”
……
朝臣們幾乎齊刷刷地匯聚成一片反對聲。
太皇太后雖早已料到,但臉色還是很難看。
皇帝登基幾年,早已對于朝臣們時常反對太皇太后提議的事情司空見慣。滿朝文武,不觸及皇權時,各自為營,只要觸及皇權,牽扯世家們共同的利益,他們便會擰成一股繩。
就如今日,成立獨立于三省的監(jiān)察司,便是傾向皇權,觸動了所有人的利益。他們自然要堅決反對。
“爾等真是大魏的好臣子,陛下與哀家的安危,你們便不顧了嗎?”太皇太后怒道:“前些日子,宮里出現了銀針也驗不出的毒,太醫(yī)院死了一名對那種毒有所耳聞的年輕太醫(yī),至今沒查出何人是幕后黑手,你們都忘了嗎?京中今日又出現這樣膽大包天的刺殺大案,你們讓陛下和哀家如何安枕?”
郭遠拱手,“太皇太后此言差矣,宮中出現銀針也驗不出的毒,與今日明熙縣主早朝上當街被人刺殺,都是針對明熙縣主一人。想必都是張求一黨的余孽,陛下和太皇太后的安危,自有宿衛(wèi)軍與宮中禁軍護衛(wèi),陛下和太皇太后無需憂心安危?!?/p>
“大司空說的好聽,但陛下與哀家這些日子一直未得安枕。尤其是陛下的安危關乎大魏的江山社稷,豈能兒戲?”太皇太后寸步不讓,“依哀家看,明熙縣主的提議甚好。太武皇帝改制時,哀家作為身邊人,親眼見證,如今陛下當朝,張求一黨亂國,明熙縣主被數次刺殺,既然京兆府與巡城司無用,自然要成立監(jiān)察司?!?/p>
虞花凌趁機說:“陛下、太皇太后,臣可以立下軍令狀,只要成立監(jiān)察司,臣一月內,必能查出下毒的幕后黑手,與今日刺殺臣的兩撥人,整頓京中治安,令陛下和太皇太后安寢?!?/p>
太皇太后立即追問:“果真?”
“臣敢立軍令狀。若是一月內,查不出來,臣便……”
“住口!”郭遠怒喝,“虞花凌,成立監(jiān)察司,豈能你三言兩語便輕易成立?你立軍令狀也無用,誰知你會不會真查出下毒于刺殺之人?你若狡詐,隨意抓人頂替罪名,誰又能知道?”
“凡事自然要看證據,大司空這是不敢讓我查?”虞花凌挑眉,“大司空處處阻撓,難道這涉案背后,有您的指使不成?”
“空口白牙,少來污蔑?!惫h黑沉著臉,“不止本官一人阻撓,你敢說,這滿朝文武,都不贊同,都是背后指使不成?”
太皇太后也怒道:“大司空,明熙縣主說立軍令狀,你不讓她將話說完,便急于表態(tài)??磥碚媸侵帽菹屡c哀家的安危于不顧?!?/p>
郭遠憤怒,“太皇太后,成立監(jiān)察司一事,豈能是三言兩語,簡簡單單,說成立便成立?朝綱法紀,牽一發(fā)而動全身,斷不可行?!?/p>
“是啊,太皇太后,斷不可行?!编嵙x附和。
“陛下、太皇太后,若是覺得臣等無用,護不了陛下和太皇太后安危,不如臣等告老。明熙縣主如此有本事,還要臣等站在這朝堂做什么?”柳仆射甩袖。
“不錯,若太皇太后執(zhí)意,恕臣等告罪。”
……
文武百官,除了空缺是十幾人,以及王襲和太皇太后的親信十余人,其余七十余人,都統(tǒng)一口徑,持反對聲。
太皇太后騰地站起身,“你們不同意成立監(jiān)察司,那你們說說,都將近一月了,下毒之人,宮里的廷尉、刑部、大理寺各自派出人聯查,至今還未查出來。京兆府和巡城司如今又出現了失責懈怠之罪。朝廷律令,對某些法外狂徒來說,如同兒戲,該如何維護京中安穩(wěn)?”
李安玉提議,“太皇太后,臣提議,廷尉、刑部、大理寺、京兆府尹、巡城司使,既然無能,皆問罪革職?!?/p>
柳仆射怒喝,“李安玉,你一個區(qū)區(qū)侍讀,如何有資格立在這朝堂上妄議朝政?”
虞花凌等的就是這句話,趁機說:“陛下、太皇太后,臣贊同柳仆射所言,臣也覺得李侍讀作為侍讀,太大材小用了。依臣之見,他才超柳仆射,能勝大司空,足可見能夠擔任中常侍一職,區(qū)區(qū)侍讀,怎配他?而中常侍一職便不同了,既可協(xié)助陛下處理文書,也可陪伴陛下讀書,正好與他相配。也免得讓京中內外覺得,連大司空和柳仆射這樣不熟悉古今律令的人,都能擔任要職,而才滿隴西、名揚八郡的李六公子,這樣有大才華的人都得不到朝廷的重用,傳揚出去,讓天下學子哪里還有向上的報國之心?朝中正是用人之際,就當該不拘一格,破格用人?!?/p>
太皇太后正是一股火窩在心里,當即就撫掌,“好,既然柳仆射如此說,明熙縣主所言也有理。便升任李侍讀為中常侍。”
她說完,看了皇帝一眼,“陛下,你說呢?”
皇帝見朝臣們還沒反應過來,其實他自己也沒有,但他到底年少,機靈得很,于是當即順著太皇太后的話開了金口,“李侍讀,今日起,升任中常侍。”
他前面省略無數綴敘,為的就是怕被人打斷,當即快刀,下的狠又準。
金口玉言一出,滿堂皆驚。
李安玉早已做好準備,當即滑溜地跪下,高聲道謝,“臣接旨,叩謝陛下,臣定誓死效忠陛下,不負陛下隆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