島嶼面積不小,約莫有兩個校場那么大。
地面上的碎石雜草早已被清理干凈,取而代之的是鋪得平平整整的青石板路。
石板間的縫隙填著細沙,雨水落在上面,只順著縫隙往下滲,不見半點積水。
遠處,一座三層高的堡樓拔地而起,堅實地矗立在島嶼中央。
堡樓頂端的瞭望臺上,還能看到手持弓箭的哨兵。
再看島嶼四周,五六座箭塔分布在邊角,塔身約莫三丈高,上面開著整齊的箭窗。更讓人意想不到的是,箭塔之間都有一道拱形城墻彼此連接,可供士兵巡邏,而城墻的另一端又與中央的堡樓相連,形成一個半包圍的防御架勢,將整個島嶼護在其中。
商隊里的伙計忍不住咋舌:“掌柜的,咱是不是來錯地方了?這是鐵林谷?”
老掌柜眼神里滿是贊嘆:“這是林大人的手筆?。∧憧催@堡樓、箭塔、城墻,分明是把這里改成了鐵林谷的第一道防線。以后再有歹人想進來,先得過這島的關(guān)!”
“媽呀……”商隊眾人都看傻了眼。
有人心里甚至冒出了個念頭:
誰要是住在這里,得多有福啊……
說話間,商隊通過了檢查的哨卡,穿過島嶼的防御圈,又陸續(xù)經(jīng)過了三座類似的島嶼。
每座島上的布局雖略有不同,卻都修了箭塔與城墻,島嶼之間用石橋連接,彼此呼應(yīng),就像湖面上筑起的四道關(guān)卡。
待走過最后一座島,一條長長的湖堤出現(xiàn)在眼前。
堤面寬闊,足夠兩匹騾馬車并行。
堤邊插著一排醒目的標識旗,旗上寫著“鐵林谷”三個大字。
踏上湖堤,商隊眾人忍不住放眼望去。
只見右側(cè)的區(qū)域,早已不是往日的荒野。
經(jīng)過疏導(dǎo)與固堤,鐵林谷渠水日夜流淌,這里已成了一片碧波萬頃的湖泊。
湖水清澈,倒映著藍天白云。
廣闊的湖面上,十幾條木質(zhì)魚排連成一條浮橋,延伸向湖中。
浮橋上和湖水中,有不少漢子的身影,似乎是在訓(xùn)練水性。
湖邊還修了幾座碼頭,只是還沒有船停泊。
長長的堤壩兩側(cè),依然有不少木架子搭在水中,數(shù)百名漢子叮叮當當不知道是在修建什么。
手推車和大車穿梭在堤壩上,車上裝滿了青磚木頭。
又往前約莫走了半炷香的功夫,終于來到了鐵林谷的主城門。
城門比之前加固了不少,兩側(cè)已經(jīng)有新的拱橋城墻在修建。
看這架勢,似乎要與那幾座島都連在一起。
商隊穿過城門,駛?cè)牍戎小?/p>
喧囂聲迎面而來。
人聲、腳步聲、叫賣聲交織在一起,熱鬧得像過年。
迎面而來的就是路邊的各色幌子:有寫著“鐵林谷燒餅”的,金黃的燒餅在鐵板上滋滋冒油,香氣順著風飄出老遠;有擺著針頭線腦的,貨郎坐在小馬扎上,手里搖著撥浪鼓,嘴里吆喝著“針頭線腦便宜賣,姑娘媳婦來看看嘞”;還有賣糖水的,粗瓷碗里盛著琥珀色的糖水,上面飄著幾片花瓣,引得路過的孩子拽著大人的衣角不肯走。
就在商隊眾人好奇打量時,一陣清脆的鑼聲“哐哐”響起。
一個穿著青色短打的漢子敲著鑼,大步從旁邊走過:“各位老少爺們、各位往來的客官聽好了!鐵林戲院每晚戌時準時上演梆子戲《白毛女》,咱林大人說了,這部戲免費看,不管是谷里的百姓還是外來的商隊,都能進來看啊——”
“梆子戲?還免費看?”
商隊里的年輕伙計們一個個眼睛都亮了。
掌柜之前就跟大家說過,按行程要在鐵林谷歇兩天,一來是讓騾馬歇歇腳,二來是清點貨物、對接買家,本以為這兩天只能在客棧里打發(fā)時間,沒成想還有這等好事。
“掌柜的,俺們能去看不?”
一個牽著騾馬的伙計忍不住問道。
他長這么大,還從沒看過正經(jīng)的梆子戲,更別說還是免費的。
老掌柜捋著胡須笑道:“那咋不能?難得趕上這熱鬧,大家都去看!今晚卸完貨,咱們吃過飯就去,正好也沾沾谷里的喜氣。”
“哎呀太好了!”伙計們頓時歡呼起來。
“哎,這位小哥!”一個伙計忍不住對著敲鑼的漢子大聲問道,“那《白毛女》是唱啥的???”
這話剛問出口,旁邊幾個挑著貨擔的貨郎、還有路過的谷民都忍不住笑了起來。
一個穿著粗布衣裙的大娘笑著說:“小伙子,這《白毛女》啊,既不唱打仗,也不唱才子佳人,你就去看,保準讓你哭鼻子。俺家那口子上回聽林大人身邊的先生講過一點,說是講苦命姑娘的事,聽得人心里發(fā)酸?!?/p>
“媽呀,還能讓人哭?”那伙計愣了愣,“那可一定得看!能讓人哭的戲,肯定是好戲!”
旁邊的人也跟著附和:“可不是嘛!俺鐵林谷弄出來的東西,哪有差的?”
“就是就是!”眾人都笑了起來。
鐵林谷戲院坐落于谷中最熱鬧的坊市東北側(cè),占地面積極為闊綽。
若以谷里最有名的鐵林酒樓為參照,足足能容下四個酒樓大小。
這片地界原是青州一位鹽商看中的風水寶地,起初已備好木料磚瓦,打算蓋一座規(guī)格闊氣的青樓,借此拉攏往來權(quán)貴與富商。
可沒等動工,林川便找鹽商談了一次。
他分析了青樓可能帶來的閑雜人等擾民生、壞風氣的隱患,又提出“以藝聚人、以戲傳情”的思路,建議將此地改建成戲院。
鹽商本就想抱緊林川大腿,又對林川治理鐵林谷的成效心服口服,聽他說完后,當即拍板改了主意,還主動追加了銀兩,將戲院的規(guī)格又提了一檔。
籌建戲院,林川也沒少花心思。
他充分借鑒了前世在部隊里接觸到的文藝宣傳經(jīng)驗,深知文藝能聚人心、傳道理。
從春節(jié)前開始,他便讓人在鐵林谷及青州周邊張貼告示,廣招說書人、梆子戲班、快板藝人、皮影戲匠人等各類街頭賣藝者。
不僅給他們提供安穩(wěn)的住處與每日的口糧,還特意定下了“創(chuàng)作獎勵機制”:
只要藝人能將林川提出的想法,創(chuàng)編成說書故事、戲曲唱段、快板段子,且能在戲院、谷內(nèi)外酒樓茶館成功演出,根據(jù)觀眾反響與傳播效果,每月評選“優(yōu)創(chuàng)獎”“傳唱獎”,最高能得十兩銀子的獎賞。
這消息傳出去,吸引了好多賣藝人前來報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