姑祖母忍了瑞郡王三載有余。
終在彌留之際,決然頒下密令,殺瑞郡王!
若她不殺,永榮帝勢必左右為難。
而后來繼位的元和帝,恐怕也難以維系這長達二十七年的太平盛世。
“瑞郡王有子嗣的可能微乎其微?!睒s妄蹙著眉,緩緩道。
裴桑枝的指尖無意識地摩挲著青瓷茶盞,垂眸凝視著盞中微微晃動的茶湯,聲音很輕,似是在自言自語:“可我覺得,永寧侯這番說辭,倒不似作偽?!?/p>
“瑞郡王的遺孤...…”
說到此,裴桑枝抿了抿唇角,斟酌了片刻,繼續(xù)道:“瑞郡王薨逝已二十余載,若非確有其事,只怕朝野上下,早無人記得他這位身患癡癥、存在感稀薄的秦姓郡王了?!?/p>
榮妄凝視著裴桑枝眼下那片濃重的如同水墨般暈染開來的青黑,眸色漸深,指腹輕輕撫過她憔悴的面容,嗓音里壓著心疼:“我這就派人去查個明白。”
昨兒夜里,枝枝冒著風(fēng)雪匆匆趕來尋他。
得知盲妓一事后,又馬不停蹄趕回侯府,天剛蒙蒙亮便去求見了裴駙馬。
整整一日匆匆忙忙終于撬開了永寧侯的嘴,卻不想竟挖出一個驚天秘聞……
結(jié)黨之事,變?yōu)橹\逆之禍。
這般驚天變故,任是鐵打的人也難免心力交瘁。
可裴駙馬早已方寸大亂,難以招架如此大事,枝枝只得強撐精神,趁著天將黑未黑之際,又將他約至云霄樓醉月軒細談。
這般連軸轉(zhuǎn)下來,枝枝已是近二十個時辰未曾合眼。
裴桑枝幽幽嘆息一聲,眸中閃過一絲疑惑:“永寧侯這是在自尋死路嗎?”
“謝代秦已近五十載,龍椅上的人都換了三代。三十年前那場叛亂,秦氏一族幾乎被屠戮殆盡。如今元和帝在位,施行仁政,百姓安居樂業(yè),邊境太平,正是四海升平、民心所向之時。他竟敢...…”
“他竟敢勾結(jié)所謂的瑞郡王遺孤,妄圖將這大乾江山重回秦家人之手。”
“當(dāng)年那場由秦氏宗親掀起的腥風(fēng)血雨,死了多少人,流了多少血...…我道聽途說尚心有戚戚,他明明親眼所見,卻偏偏還是要……”
永寧侯一人死了,倒也無所謂。
死便死了。
但,不能助紂為虐,在繁華富庶的上京城,在河清海晏的大乾,再掀起一場浩劫。
她曾流落民間,飽嘗人間疾苦,最是清楚底層百姓的艱辛不易。
而正因如此,她也更明白,元和帝推行的仁政,為黎民百姓的生活帶來了怎樣的福祉。
莫要以為廟堂之上的治國方略、經(jīng)綸大計與底層百姓毫不相干。若非元和帝推行仁政,使天下百業(yè)興旺、市井繁榮,像她這樣的人,怕是連一方立錐之地、一線謀生之機都難以尋覓。
她有真真切切的體會,故而做不到身在福中不知福。
榮妄輕輕將裴桑枝的腦袋攏在肩頭,方才緩聲開口:“那些蟄伏在暗處的鼠輩,雖打著匡復(fù)秦姓江山的旗號,實則,不過是從來不愿向女子俯首稱臣罷了?!?/p>
“他們從未真正信服、認可過女子掌權(quán)當(dāng)政。”
“既不認同先帝縱容我姑祖母二圣臨朝,而后獨掌權(quán)柄,亦不認同永昭帝力挽狂瀾從其皇弟手中奪過皇位?!?/p>
“當(dāng)然,他們更不愿見女子讀書明理,睜開雙眼認識這廣袤天地,不愿見她們走出深閨高墻,獲得不再全然依附男子的可能?!?/p>
“懷此等心思者,實不在少數(shù)?!?/p>
“因此,這般見不得光的心思聚在一處,倒也不足為奇了?!?/p>
“仿佛只要推翻謝代秦這數(shù)十載的統(tǒng)治,將永昭帝與元初帝的存在痕跡從青史中徹底抹除,或是為她們編織些荒誕不經(jīng)的罪名,讓兩位女帝永遠釘在歷史的恥辱柱上,便能證明那延續(xù)千年的男尊女卑,是亙古不變的天地至理。”
“稍加煽動,那些被偏見蒙蔽心智的愚者便如飛蛾撲火般涌上前去。他們固執(zhí)地認定是女子竊取了本屬于他們的機遇與榮光,自以為是地為這所謂“大業(yè)”赴湯蹈火。更可笑的是,說不定其中不少人還懷揣著“舉世皆濁我獨清”的荒唐自得,以為自己在救世?!?/p>
“不過……”說到此,榮妄頓了頓,中肯道:“這也只是一方面原因……”
“野心、權(quán)勢、欲望,亦在作祟。”
榮妄聽著耳畔的呼吸聲漸漸變得綿長均勻,不自覺地放緩了語調(diào),聲音越來越輕,直到肩頭微微一沉。
“歇歇吧。”
他的姑祖母用生命印證過,勞身傷神,終究是要折損壽元的。
老夫人每每提及此事,總是免不了連連嘆息,說“若是姑祖母肯放下肩上的擔(dān)子和心中的志向,好生將養(yǎng)身子骨,雖不敢說長命百歲,可再多活個十年八載的,原是不難的。”
但,在姑祖母心里,有比性命和壽元更重要的東西。
所以,他想,姑祖母是不悔的。
待裴桑枝的呼吸漸漸平穩(wěn)綿長,榮妄小心翼翼地俯身把她打橫抱起,而后放輕腳步走向里間,將她輕輕安置在臨窗的軟榻上。
又轉(zhuǎn)身從雕花梨木柜中取出一條毯子,為裴桑枝蓋上,掖好被角后,躡手躡腳退出里間。
每一步都走得極輕,連衣袂摩擦的窸窣聲都刻意放輕。
醉月軒外,朱漆回廊間,榮妄倚欄問道:“可有秦老道長的蹤跡?”
自那日家宴過后,秦老道長僅在榮國公府客院小住了一宿,翌日便以“難得返京,須訪故交”為由辭別而去,自此杳無音信,再未在府中現(xiàn)身。
臨別之際,老夫人還不忘打趣秦老道長,說他平生故交滿打滿算也不出一掌之?dāng)?shù),在家宴上早已盡數(shù)見完。
余下的不是長眠九泉之下的故人,便是當(dāng)年針鋒相對、結(jié)下梁子的仇人。
想當(dāng)年元初帝重用秦老道長時,他行事何等肆意張揚,縱橫朝野無所顧忌,結(jié)下的仇家不計其數(shù)。
要他說……
永寧侯投效的所謂的瑞郡王遺孤,還不如效忠秦老道長來的實在。
當(dāng)年,秦老道長好歹是正兒八經(jīng)的中宮嫡子呢。
瑞郡王呢……
還沒露頭,就被一母同胞的親二哥斷了根手指,又被親母妃折騰的發(fā)起了高熱,久久不退。
瑞郡王尚且如此,那真假難辨的遺孤……
永寧侯怕不是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