喻汝陽領(lǐng)了遠火局大使一職,工部配合征調(diào)火器匠人,準備再造一個遠火局,地址選擇在了封存魚鱗圖冊、黃冊的后湖。至于后湖中的魚鱗圖冊、黃冊,則搬運至戶部新建的混凝土庫房里封存。
即便是顧正臣不在了,朱元璋依舊為其保留著掌印的位置,授給喻汝陽的,只是大使。
這些細節(jié)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不少官員開始反對增兵廣西。
畢竟沒了大量火器供應(yīng),急行軍趕過去,未必還有多少戰(zhàn)力,萬一被陳季擴給弄殘了,大明豈不是要承受巨大損失……
說這番話的人,多是些沒腦子的,朱元璋記下了這些官員的名字,沒讓這些人留在金陵過年,便將其趕出了金陵。
雖說地方送來了急報,雖說廣西還求援了,雖說陳季擴鬧騰得滿城皆知,但是——官員不能連一點分辨真假的能力都沒有,不能缺乏理性的判斷力。
你看看李原名、楊靖、蔡源、喻汝陽等人,還有開濟、薛祥等人,他們誰說一句話了?
沒有吧。
這些人都沒吭聲,不是因為他們知道內(nèi)幕,而是因為他們壓根就不相信這些事是真的。不說其他,單單說八天動員十萬軍出征,這事很經(jīng)不起推敲……
哪怕是官員缺乏對事件的敏感性,沒有足夠的判斷力,相信了地方送來的消息,可在這個節(jié)骨眼上也不應(yīng)該反對增兵廣西,因為按照消息來論,放棄了增兵,就等同于放棄了交趾。
朝廷不可能放棄交趾,不可能放棄前期打下來的疆土,只有拎不清楚大局的人才會反對增兵。
而這,才是朱元璋不能接受的。
官員可以后知后覺一些,但你不能愚蠢,不能不顧全大局,更不能因為這里出現(xiàn)了一些變故的出現(xiàn),就開始忙著反對全局。
遠火局的爆炸這事對百姓的影響不小,但總體上沒造成太大傷亡,應(yīng)天府又及時介入,給了重恤,這筆錢足夠這些人家安穩(wěn)過十年日子了,大部分金陵人也只是感嘆那些人運氣不好,更多的話題,還是集中在了遠火局上。
遠火局最是慘烈,整個山都炸得不成樣子,里面的匠人都沒了性命,軍士也折損了許多,沒一具尸體是完整的,全都是殘肢碎體。
多年積累,徹底毀了。
周靜波暗中給額爾敦送了一封情報,額爾敦躺在床上都想笑。
傳聞,遠火局一千余匠人悉數(shù)斃命,五百余軍士也被炸死,除了少量運輸火器、隨軍前往交趾的遠火局匠人之外,遠火局已經(jīng)沒了活人。
孟福這一手,實在是太強了。
大明沒了遠火局,那其火器的供應(yīng)能力將會極大受限,這也就是說,邊鎮(zhèn)上的火器用一枚火藥彈,那就少一枚,想補充都難。
畢竟地方衛(wèi)所,壓根不具備生產(chǎn)火藥彈的能力。
阿爾斯楞、元光、那日松等人都去過鐘阜門附近,遠遠看過獅子山,往日里氣派的建筑全沒了,灰沉沉一片,死氣令人不安,尤其是那破碎的血肉,有些竟然被炸出去一里開外……
從金陵百姓的惶恐,軍隊的動靜,朝廷的反應(yīng)來看,遠火局確實毀了。
這事做不了假。
額爾敦翻來覆去睡不著,嘴角時不時咧開,口水都流了出來。
天亮。
額爾敦正凍得哆嗦小解了,剛從茅廁出來便看到了大使王默帶人來了。
王默言道:“宮里傳了旨意,讓你等上朝?!?/p>
“哦,可說是有什么事?”
“不知?!?/p>
額爾敦、阿爾斯楞只好入宮上殿。
再見朱元璋,竟比往日頹廢了許多,老態(tài)了許多,就連那腰桿,也不那么硬朗了,似乎遭遇了重大挫折。
這一幕,讓額爾敦也不禁有些感嘆英雄遲暮,歲月不多。
朱元璋開門見山,聲音雖然洪亮,可總沒了往日的從容:“和平文書已經(jīng)擬了出來,朕也用了印信。你們帶回去告訴大汗,大明愿睦鄰友好,互不侵犯?!?/p>
額爾敦接過內(nèi)侍送來的文書,展開看了看,里面竟不只是漢文,還有蒙文,內(nèi)容就是“三年和平”盟約,具體到明軍不出關(guān)五十里,元軍不進入明軍地界五十里。
李文忠走出,也沒了咄咄逼人的態(tài)度:“既然要和平,那就希望這份和平一直能延續(xù)下去。只要和平持續(xù)下去,大明也不是不可以開互市,為草原提供貨物供應(yīng),此事,后面也可商議?!?/p>
額爾敦收起文書,萬萬沒想到明廷竟連互市這種東西都提了出來。
這是一次巨大的退讓!
而這個退讓的背后,是明廷的虛弱!
一個強大的大明,不可能做出妥協(xié)與讓步。
能讓他們這樣做,說明大明很渴望這份和平,很重視實現(xiàn)這三年和平!
他們需要這三年恢復(fù)!
額爾敦做出了自己的判斷,于是言道:“追求和平乃是大汗的渴望,也符合元廷、明廷利益。臣想,元旦慶賀可以提前送上,這和平文書不應(yīng)耽誤一日,應(yīng)該送去元廷,讓大汗早日用印,送回大明生效,不知可否?”
這話的意思,我這就回去蓋章辦事,元旦就不陪你一起過了。
如果朱元璋答應(yīng),說明他十分迫切,十分急切需要保證元廷不南下進犯大明。如果朱元璋不答應(yīng),說明他還有幾分底氣,可以拖得起。
結(jié)果——
朱元璋想都沒想,順口答應(yīng):“使臣想早日回歸元廷,簽下這和平盟約,朕自然應(yīng)許。這樣吧,使臣往來疲憊,朕賞賜白銀一千兩,綢緞五百匹,食鹽五千斤——”
“特許你們搭乘寶船直抵遼東,自遼東登陸返回,若有公文送來,也能從遼東從海路送來如此這般,等二月百花盛開時,和平的文書也該落印生效了。”
額爾敦眼睛瞪大。
還有賞賜?
大明——還真是他娘的大方啊。
不過這么多東西,我們不方便攜帶啊。
朱元璋很體貼地安排道:“東西多,你們使團人少,確實不方便攜帶。這樣吧,戶部主事沈硯之為正使、工部主事謝昀為副使,組建使團,前往元廷,促成和平之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