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腹之子,又是很小就跟著老朱闖江山了,這會不會生出幾分子侄的認可,顧正臣不得而知,但很清楚,毛驤別管是誰的兒子,現(xiàn)在都完了。
錦衣衛(wèi)只能是聽命行事,不允許有任何私心,更不允許成為拉幫結派、勾結官員與勛貴的工具人。
毛驤觸動了最不該觸動的東西,那就是老朱的權力!
朱元璋怎么可能容許自己的權力為他人所用,自己淪為一個被人蒙在鼓里的傻子?想想,若是日后看到錦衣衛(wèi)送上來的文書,都是精心篩選、設計好的,朱元璋成什么了?
從操作提線木偶的人,成為了被人提著的木偶,這種事朱元璋怎么可能答應。
毛驤畢竟是毛驤,這些年來身體強壯,抗打擊能力不錯,不是歷史上的朱亮祖,享受了幾年,抗打擊能力就不行了,被活活抽死,毛驤就沒被抽死,還在那顫抖求饒呢。
朱元璋丟下鞭子,看向張煥、鄭泊:“在錦衣衛(wèi)大院里立起桿子,掛上他們的腦袋,讓所有人都看看,背叛朕的下場!”
張煥、鄭泊領命。
毛驤、宣漣求饒也沒了任何用,被強行帶走。
朱元璋余怒未消,看向顧正臣:“你小子倒是會折騰事,朱亮祖死了,現(xiàn)在毛驤也要死了,你說,下一個死的人會是誰?”
顧正臣郁悶。
朱亮祖又不是自己凌遲的,毛驤也不是我讓你掛旗桿上的,這事怎么能怪我身上來……
這就是惱怒之下,不問其他,單純想發(fā)泄下了。
顧正臣低頭,言道:“陛下,臣也是受害者,若不是用了點心思,這會說不得那孫利的死就算在了臣身上,說是用刑過甚,以致孫利死。再說了,臣原以為是刑部里面出了一些問題,不曾想是錦衣衛(wèi),更想不到毛驤會有如此多心思,敢違背陛下旨意,私自行事……”
朱元璋怒氣不消:“朕日后如何相信下面之人?文官,一個個君子嘴臉,誰知道他們在想什么,朕不敢過于信任他們!勛貴與將官,軍士威望高,朕也不敢輕信!原以為設了錦衣衛(wèi),便能安枕無憂,可這才多少時日,錦衣衛(wèi)內部竟敢背著朕做事了!顧正臣,你告訴朕,朕還能信誰?”
這也就是沒有其他人在場,朱元璋才會說出這等肺腑之言。
顧正臣思索著。
皇帝本是孤家寡人,信任這東西對他們來說就是奢侈品。尤其是經歷過諸多背叛(比如朱文正)之后,朱元璋對其他人的不信任也日益加深,在胡惟庸死后,朱元璋懷疑這個,懷疑那個的心思更重了一些,手段也變得更為犀利、果決,動輒決斷,沒有轉圜余地,主觀性太強,直至內閣設置,情況才好了些。
可至高無上的皇權要運作,要發(fā)威,必然需要一股力量為皇帝所用。
分化文武,借力制衡,用平衡術控制朝堂,這是個不錯的法子,只不過,這種玩平衡十分考驗皇帝的能力,唐代沒玩好,武壓文,地方割據(jù)了,宋代也沒玩好,文壓武,結果屢戰(zhàn)屢敗,歲幣交了一年又一年……
老朱家也需要玩制衡,玩來玩去,劉基沒了,胡惟庸死了,丞相廢了,大都督府一分為五了,可朱元璋依舊沒有安全感,這才打算拉出錦衣衛(wèi),借錦衣衛(wèi)幫著自己玩平衡,哪里失衡了,就讓錦衣衛(wèi)撲上去。歷史上的朱棣也差不多,只不過朱棣可能是覺得錦衣衛(wèi)也不夠可靠,所以重用了太監(jiān),這才有了東廠……
多個幫手,平衡起來就容易多了。
可現(xiàn)在,朱元璋不可能使用宦官來監(jiān)察天下,他對宦官沒什么好感。
顧正臣上前,肅然行禮,認真地說道:“臣以為,錦衣衛(wèi)也好,群臣也好,陛下依舊可以相信,只要設置一個有效的監(jiān)督體制,以實現(xiàn)監(jiān)察天下?!?/p>
朱元璋冷眸:“監(jiān)察天下說得容易,可誰又曾真正做到過?朕設了御史臺,監(jiān)察御史也曾到過各地,可這些年來,查出來的問題有多少?你做過泉州知府,你也去過廣府,知道監(jiān)察御史也不可信!你來告訴朕,這世上當真有可以監(jiān)察天下,一掃濁氣的法子嗎?”
顧正臣低頭:“只要是人做事,就不可能杜絕所有問題。但臣以為,至少可以避免大的問題,穩(wěn)住最大多數(shù)的百姓、收攏大部分將士,保皇室代代安穩(wěn)?!?/p>
朱元璋走至顧正臣身旁,圍著轉了一圈:“說說?!?/p>
顧正臣肅然道:“臣以為,與其讓錦衣衛(wèi)監(jiān)察天下官吏,不如讓百姓代為監(jiān)督天下官吏,甚至是錦衣衛(wèi),給百姓說話之權,投訴之權,發(fā)聲之權?!?/p>
朱元璋皺眉:“百姓監(jiān)督官吏?”
顧正臣重重點頭:“沒錯,官吏是好是壞,地方上有冤無怨,百姓是否拿到賑濟,是否過度徭役,是否生活得水深火熱,官府奏報未必可信,但百姓身為親歷之人,想來其言辭相對官吏來說,更多幾分可信?!?/p>
朱元璋反問:“難不成就沒有刁民惡意鬧事嗎?”
顧正臣回道:“民不與官斗,這是各地百姓的共識。即便有一二刁民,那也經不起查驗,若發(fā)聲百姓多了,說明地方治理必然是哪里出了問題。”
朱元璋皺眉,暗自思忖。
朱棡走出,站在朱元璋一旁道:“父皇,先生這番言論早在廣東時便與兒臣說過,甚至將此事作為兒臣課業(yè),只不過入京之后格物學院、蒸汽機遇到了麻煩,一時之間并沒告知父皇?!?/p>
“哦?”
朱元璋看向朱棡。
朱棡認真地說:“弟子與先生討論過,廣東之地,官員勾結在一起,加上朱亮祖在那坐鎮(zhèn),不準任何不利消息外傳,這才有了無數(shù)冤情。若準百姓可以以書信的方式告知朝廷,傳入京師,那廣東的黑暗,只能遮民數(shù)月,絕遮蔽不了數(shù)年之久!兒臣左思右想,將這法子稱之為信狀法,先生以為信狀不合適,便起名為信訪法,即以信上訪,求公道于天。”
“信訪?”
朱元璋品味著,看向顧正臣:“你知道百姓不識字的多,他們如何能寫信,又如何能上訪,代朕盯著官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