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觀愣住了,不知詹同是什么意思。
高啟在一旁站著,眉頭微皺,代替魏觀問出了疑惑:“敢問老尚書,可是朝中出了什么變故?”
詹同看了一眼高啟,禮貌性地笑了笑,然后對魏觀說:“昨晚入城之后,徽兒打探消息,聽聞你不僅在疏浚錦帆徑,還打算將府治遷至張士誠王宮故基之上,甚至已經動了土,當真如此?”
魏觀坦然承認:“確實如此,眼下饑荒中不少百姓沒了出路,朝廷賑貸雖有些糧食,可畢竟只能解一時之困,不少百姓將糧食留給父母妻兒,自己出來做點工,也好省下口糧。我見百姓流民較多,便打算以工代賑……”
詹同端起茶碗,對魏觀的決策表示理解。
疏浚河道,確實可以方便許多,走船運貨總好過毛驢與騾子運貨,何況還可以緩解城內澇害。搬遷府治是為了方便治理,為了朝廷的臉面,誰家府衙住在潮濕的低洼地段,跟被地牢一般?
可問題是,你魏觀治理的不是杭州,是蘇州。
你是其他府的知府,想遷府治隨便遷,不用給朝廷打招呼,直接開建就行,可這里是蘇州,你要遷的地方是張士誠曾經的王宮!
詹同看著侃侃而談的魏觀,他是勤勉為民,是廉潔奉公,是一個深得民心的好知府,可他缺乏對帝王心思的考慮,對事件危險性的預判,過于關注以工代賑與遷移府治本身,根本沒考慮其他。
若不是顧正臣提醒,他會死在這件事上,絕對會。
魏觀見詹同一直盯著自己,目光有些異樣,便止住話語問道:“同文兄,難道我說錯了?”
詹同抬了抬手,詹徽識趣地退了出去,高啟見狀,也只好退開。
周圍沒了其他耳目。
詹同抓住魏觀的手,一臉嚴肅地說:“你是一個好官員,可你不應該忘記,要為百姓做更多的事,前提是需要活下去。你忘記了,當年蘇州府的百姓是如何支持張士誠,那十個月的攻城戰(zhàn),你以為張士誠是如何堅持下來的,沒有這里百姓的全力支持,僅憑著高墻孤城,能擋得住陛下的大軍?”
“蘇州府重稅,可不僅僅是因為朝廷缺糧,這背后隱藏著的帝王微妙心思,你難道不明白?這些年來,多少御史想為這里的百姓開罪,可他們現(xiàn)在人呢,還有一個人站在朝堂之上嗎?你怎么敢在張士誠的王宮之上修建府衙,這不是取死之道,又是什么?”
魏觀驚愕不已:“不就是一座府衙,怎么就成了取死之道?難道說,張士誠居住過的地方不是大明的土地,大明官員還不能居其之上?”
詹同微微搖了搖頭,直接點明:“在你這里,是大明官員踩著張士誠王宮,彰顯新朝氣象,可在你的敵人那里,這就是興滅王之基,奪天下龍氣,心存二心,意在謀反!”
魏觀嘴角動了動,一句話也說不出來。
一件簡單的房子問題,竟然成了謀反問題?難不成就讓內城一直荒廢著,如此好的地段,不利用起來怎么行,就因為一個死成渣渣的張士誠,什么都不干了?
“你無其他心思,但要你命的人有其他心思。我來的路上,遇到了御史張度,他出現(xiàn)在這里,想來有陳寧的授意,你要小心謹慎為上?!?/p>
張度?
魏觀皺了皺眉。
張度的官評并不差,他為人清廉,秉公辦事,幾次上書彈劾開國勛貴,不畏權貴,算得上是一個厲害御史。但與此同時,他確實也與陳寧關系頗近,而自己與陳寧的關系,可以說是水火不容。
詹同起身,對魏觀繼續(xù)說:“若是你不在了,這里再出現(xiàn)一個陳烙鐵之類的官員,這里的百姓可就真的沒活路了,話說到這里,你應該清楚該怎么辦了吧?”
魏觀深施一禮,對詹同道:“多謝同文兄提醒。”
“謝我?呵呵,那可就謝錯人了?!?/p>
詹同見魏觀并沒有固執(zhí),欣慰地笑了。
魏觀疑惑不已:“不謝同文兄,還能謝誰?”
詹同搖了搖頭,終沒有說出顧正臣的名字,雖說這件事是顧正臣的功勞,說出來有利于魏觀與顧正臣結好,日后朝堂上有個照應,可這件事同樣存在著風險,倘若出了事,魏觀點出了顧正臣的名字,那顧正臣恐怕也就完了。
出于對顧正臣的保護,詹同選擇了隱瞞,轉而說:“這其實是一個機會,一個反擊陳寧與政敵的機會……”
兩個時辰后,詹同上了船,坐在船艙里聽著不遠處的琴聲,端起一杯清茶,低聲喃語:“愿蒼天保佑蒼生與賢臣……”
潺潺的溪流被突兀出現(xiàn)的石頭擋住了去路,只好轉了個彎,從石頭一旁流淌過去。
句容。
顧正臣鋪開紙張,心事重重。
張希婉輕柔地研磨,見顧正臣情緒低落,便問道:“還在想市舶司的事?”
顧正臣靠在椅子上,嘆息道:“太子讓秦松帶來話,說市舶司的問題不小,不僅連年沒有半點收益,還出現(xiàn)了大量虧空。”
張希婉盈盈一笑:“朝廷薄來厚往之策已行多年,能有收益才是怪事?!?/p>
顧正臣苦澀不已:“沒有收益并不緊要,可現(xiàn)在棘手的問題是,泉州市舶司提舉魏洪上書,直言海外貿易誤國誤民,建議封禁大海,甚至將矛頭對準了沿海地區(qū)的百姓,說百姓與海外之國勾連,有成為海盜之嫌,要求朝廷下嚴令,徹查百姓私自出海之事,以重刑加以處置?!?/p>
是什么原因直接導致朱元璋下令停罷寧波、泉州、廣州三市舶提舉司,歷史上并沒有明確的記錄,但現(xiàn)在,顧正臣可以肯定,市舶司的上書與海寇問題,很可能是促使朱元璋下決斷的關鍵原因。
魏洪!
顧正臣根本就想不起來大明有這么一號官員,興許他連上史書的資格都沒有,可偏偏在這個時間點上冒了出來,成為了影響事態(tài)走向的人。
張希婉看著憂愁的顧正臣,輕柔地問:“前段時日夫君不是說,讓靖海侯幫忙說話,改變朝廷禁海之策。如今事態(tài)發(fā)生改變,太子也沒了對策,想來是陛下更傾向于禁海吧?”
顧正臣重重點頭,看著聰慧的張希婉:“你說得沒錯,陛下缺乏對海洋之外的雄心,對他來說,禁海,一了了之,什么事都清凈了,沒了這些煩心事,他可以將更多精力放在國事身上。只是,大海禁不得,且不說數(shù)以百萬的海邊漁民如何生活,就是禁了大海也無法解決??軉栴}。”
張希婉走至顧正臣身后,抬起手按捏顧正臣的肩膀:“太子都沒法子的事,夫君能有什么法子。再說了,陛下心意是禁海,夫君若是相反,主張陛下開海,豈不是忤逆了陛下?”
忤逆?
有時候忤逆也是不得不為之的事,何況主要背鍋的是太子,自己只不過是個小跟班,哪怕老朱發(fā)火,也不至于多嚴重。
現(xiàn)在老朱的態(tài)度尚不明朗,至少還沒拍板落錘,還有轉圜的余地。
只是用什么方法來改變老朱的意志?
顧正臣尋思良久,決定用SWOT法試試。
所謂的SWOT法,指的是優(yōu)勢、弱勢、機會、威脅,是一類分析矩陣,在后世廣泛應用于企業(yè)戰(zhàn)略決策環(huán)節(jié)。
告訴老朱,開大海的優(yōu)勢在哪里,現(xiàn)實機會與未來收益可能,同時給出不足與問題所在,然后提出彌補不足,解決問題,抓住機會,擴大優(yōu)勢。
為了讓老朱一目了然,顧正臣特意將文書內容做成了表格形式,這并非正式遞給中書與朝廷的文書,而是寫給太子,讓太子轉上去的文書,可以不遵循朝廷文書規(guī)范。
等顧正臣寫完,張希婉已是哈欠連連,手中的團扇都掉在了地上,眉頭與鼻尖透著細密的汗珠。
終還是天太熱了,夜晚也涼不下來多少。
翌日。
張希婉與顧正臣分開忙碌,前往裁縫大院。
張希婉很喜歡現(xiàn)在的日子,不需要每日待在閨房里面,能夠指揮一眾人做事,看到這些辛勞的婦人拿到錢糧時燦爛的笑容。
考慮到戰(zhàn)術背包的需求越來越大,朝廷催得緊,而今年朝廷又不打算折色棉布,張希婉在與顧正臣商議之后,決定在織造大院中調一批人手加入戰(zhàn)術背包的縫制之中。
顧正臣自是沒有意見,只讓張希婉自己看著辦,只要確保質量,想如何運作就如何運作。婦人的事,顧正臣不想參與太多,縣衙的事都忙不過來……
夏收在即,縣衙將要停止放告,而在這之前,縣衙必須安排好一應事宜,比如召見里長、老人,讓他們催促百姓做好夏收,該收糧的時候,需要抓緊點,莫要壞在了地里。
顧正臣雖然不太樂意做這種事,百姓不比誰清楚糧食的重要,不用人一天天叨叨,可這偏偏是知縣的本職工作,如果連個流程也不走,一旦被人抓住可就是掉官的問題……
顧正臣看著一干里長,嚴肅地說:“夏收之后,很快便會安排秋種。這一次,句容會挑選出三千戶百姓貸肥,以增土地肥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