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誠、胡恒財?shù)热嘶氐搅司淙荨?/p>
顧正臣聽著顧誠帶來的話,暗暗有些無奈。
何止是老朱在追問自己的手藝出處,恐怕連母親顧氏、妹妹顧青青也在追問。只是這事沒辦法解釋,只好裝糊涂。
母親讓自己莫要太出挑,這倒是她的智慧。
確實,做事太出挑,顯得別人太笨,會惹人記恨,被人收拾的。
只是顧正臣沒有其他辦法,自己來到大明,除了記憶之外,沒有任何金手指,即沒有說召來千軍萬馬就能弄來千軍萬馬的系統(tǒng),也沒有攜帶軍火倉庫可以割據(jù)一方,還能拿什么來吸引朱元璋的注意,拿什么來證明自己的價值?
除了合理的改良,超前的眼光,對歷史的洞察,沒有其他。
出挑是自己出頭的必經(jīng)之路。
沒辦法,洪武六年不是建文元年,此時妖孽太多。
將星閃耀,徐達、李文忠、傅友德、藍玉等等多少名將還活著呢,老狐貍也多,李善長、劉基、胡惟庸,哪個不是人精?
何況老朱本身又是個天才的軍事戰(zhàn)略家,性格不定的政治家。
在文臣武將加君王皆巔峰的明初,自己拿什么站上歷史舞臺,拿什么走入朝堂,影響大明帝國的未來?
除了讓自己出挑起來,在朱元璋、朱標眼里變得有價值之外,再無其他辦法。
勤勉的文臣,大明不缺。
清廉的文臣,大明不缺。
有骨氣的文臣,老朱也不一定稀罕。
走尋常路,未必有路可走。
顧正臣清楚母親的擔憂,畢竟有木秀于林風必摧之、樹欲靜而風不止的說法,自己現(xiàn)在待在句容,對他人的威脅還弱,風還小一些,可一旦離開句容,那風浪恐怕會陡然大起來。
句容試煉,必須全力以赴,錘煉自己的本領(lǐng)。
冬日漸深,寒氣逼人。
顧正臣的日子變得枯燥而規(guī)律起來,每日起來練劍半個時辰,之后縣衙點卯辦理錢糧公務(wù)等事,該放告的時候放告,處理一些案件。
冬日里沒什么大案,尤其是地方里長、大戶通過錢財補償了百姓,該退的都退了回去,地方上倒顯得風平浪靜。
一些很小的糾紛,像是吵架罵街,你占了誰的地頭,他偷了誰家白菜,這種事一般里長、老人都給處置了,通常不會轉(zhuǎn)至縣衙,除非認為里長、老人裁決不公,偏袒一方。
最主要的還是冬日事少,天氣冷,人也懶得走動。
顧正臣沒事也不愿意動彈,別以為江南暖和,冬天陰冷的風一樣令人難熬。
這一日,胡恒財打探來消息,對顧正臣低聲說:“金陵傳出消息,江西行省參政班用吉被逮捕,山東鹽運使夏禮接任江西參政?!?/p>
顧正臣搓了搓手,烤著小火爐,笑道:“這次皇帝倒是有耐心,用了這么長時間調(diào)查,直至冬日才動手。班休在應(yīng)天府不過是個小人物,如何都無法將大量宋錢轉(zhuǎn)入民間,若是班用吉的話,倒說得通?!?/p>
胡恒財連連點頭,剛想問問冬日之前是不是再去一趟金陵,承發(fā)房的趙謙便送來了一封公文。
顧正臣打開一看,頓時瞪大眼。
公文的內(nèi)容很簡單,卻令顧正臣有些不安。
應(yīng)天府府尹張遇林奏報:民間交易,雜以私鑄銅錢,以故錢法不通。
張遇林這話倒沒說錯,私鑄銅錢流通量增加,必然會擠占洪武通寶的市場份額,想要讓洪武通寶徹底占據(jù)主流,自是不太可能。
問題不是出在張遇林身上,而是出在老朱的詔書里。
面對私鑄銅錢,老朱竟表現(xiàn)得十分克制,下詔:“自今遇有私鑄銅錢,許作廢銅送官,每斤給官錢一百九十文償之!”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么想的,這份詔令擺明了是承認私鑄銅錢的“合法性”,明面上的意思是,都不準私鑄銅錢,當廢銅送到官府處置。
可給人的遐想?yún)s是:
私鑄銅錢沒事,被發(fā)現(xiàn)了最多當廢銅處理送至官府。
加上每斤一百九十文錢的回購,等同于官府直接承認了私鑄銅錢的價值,承認了這些私鑄銅錢的購買力。
這種操作直讓顧正臣傻眼。
打個比方,后世有人造假錢,如果領(lǐng)導站出來發(fā)話,但遇到造假錢的,許作廢紙送銀行,每斤廢紙給多少錢回收。
這樣的操作,不是變相鼓勵造假是什么?
雖說廢紙不是銅錢,沒啥價值,但每斤多少錢回收賦予了它價值和購買力,人們自然而然也就不介意自己使用的到底是真錢還是假錢!
顧正臣不知道老朱怎么想的,你可以默許私鑄銅錢的流通與存在,畢竟洪武通寶數(shù)量不多,算是對“市場”妥協(xié),但你不應(yīng)該直接承認私鑄銅錢的價值,更不應(yīng)該呼吁百姓將私鑄銅錢送至官府里去。
百姓也不是傻子,手里握著一斤私鑄銅錢,能買來四五百文的東西,送至官府只能換來一百九十文,這種虧本的事誰干啊……
沒人愿意干,反而會激發(fā)民間私鑄銅錢!
顧正臣沒辦法烤火了,必須寫文書告訴老朱,這樣做的后果很嚴重,可文書寫到一半突然感覺事情有些不對勁。
老朱是個聰明人,胡惟庸又是個老狐貍,朝廷中多少重臣怎么可能看不到這點隱患?
百思不解。
顧正臣收起毛筆,沉思良久才突然明白過來。
大明開國六年,是休養(yǎng)生息、發(fā)展的六年,可與發(fā)展的規(guī)模對比,銅錢的鑄造速度始終跟不上,這確實沒辦法,這片土地上的銅礦確實不多,又經(jīng)過了前面那么多朝代開采,一些容易開采的銅礦要么枯竭,要么難度加大。
而這也就帶來了一個明顯的問題:
錢荒。
在朝廷無力解決銅錢荒的背景下,借助民間私鑄銅錢彌補就成了必然。
顧正臣將文書丟在了火爐上,看著文書一點點燒成灰燼,嘆了一口氣:“娘的,這群人還真是老狐貍,為了解決問題不擇手段,若看不穿背后的問題,怕會落得一個頭腦簡單的印象……”
看問題,不能只看問題的表面,必須深入思考其動因與實質(zhì)才可。
而朝堂之上掌握這種本領(lǐng)的人,不在少數(sh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