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朱端坐在龍椅上,手指有一下沒一下地叩著扶手,目光掃過下方群臣時帶著幾分審視。
御書房內燭火搖曳,暖黃的光暈映在他眼角的皺紋上,將那些歲月刻下的痕跡照得愈發(fā)清晰。
當聽到李祺提出修橋鋪路、興修水利的建議時,他微微挺直脊背,眼中閃過一絲光亮——這些都是他心心念念卻一直未能徹底落實的大事。
事實上,洪武大帝愛民如子,從來都不是一句空洞的口號。
正如李祺所說的,道路修通,能讓百姓出行便利;河堤穩(wěn)固,可保良田無虞;水庫蓄水,更能抵御天災。這些都是利國利民的好事。
以前朝廷沒錢,心有余而力不足,如今國庫充盈,是該讓百姓知道,這稅取之于民,更要用之于民!
頓了頓,老朱嘴角突然勾起一抹笑意,目光掃過下方的官員們。
這些人有的屏息凝神,有的眼中隱隱露出期待。
“既然征稅順利,也該好好慶賀一番?!崩现於似鸢割^的茶盞,輕抿一口,“文和提的給官員漲俸祿一事,戶部和吏部抓緊擬個方案?!?/p>
說罷,他放下茶盞,發(fā)出一聲意味深長的輕笑,“有錢好辦事,該花的得花,不該花的……偶爾也能松松手?!?/p>
這樣一來,也能夠減少百官對征稅的阻力,從反對轉變?yōu)橹С帧?/p>
沒有稅務局強力征稅,這俸祿哪里漲得上來?
老朱心里透亮得很,朝中大臣哪個不是家大業(yè)大?
田地、商鋪、商行股份,這些官員的背后盤根錯節(jié),利益牽扯甚廣。
但也有那兩袖清風的官員,在京畿地區(qū)飛速發(fā)展的當下,被高漲的物價壓得喘不過氣。
漲俸祿,既能安撫人心,又能減少征稅阻力,這筆賬劃算得很。
想到這兒,他忍不住多看了李祺幾眼——這小子,真是個人才!
不僅讓皇室、國庫都鼓了起來,還沒讓百姓受苦,實在難得。
實在令人難以置信。
然而,這一切又確鑿無疑,如今只需外出走一走便能發(fā)現(xiàn),京畿之地物價之低,令人驚嘆,貨物之豐富,遠超昔日,最為關鍵的是,京津之民的收入漲幅,已是非??捎^。
在工廠、作坊之中,如今欲雇傭一名工人,每月非三兩銀子的高薪難以吸引人手。
“還有關于修建公辦的學校的事情?!崩铎髟俅伍_口,“興辦教育,這是興國之策?!?/p>
“現(xiàn)如今我大明的海外藩屬國都在不斷的從我大明這邊聘請先生前去教書育人,我們大明自己自然是要更加的重視。”
聽到這話,眾人頓時一怔,御書房內瞬間響起一陣騷動。
大明王朝現(xiàn)在的教育體系,已經足夠完備了??!
大明奉行“養(yǎng)士取士”的國策,制定了一套完備的教育體系,從鄉(xiāng)野社學到州府官學,再到京師國子監(jiān),從稚子啟蒙到學子進學,再到科舉大考……可謂是一路坦途。
既然如此,還要辦什么學校?
禮部尚書任亨泰焦慮地邁出半步,肅然拱手進言:“陛下!若廣泛設立公辦學府,恐怕將令科舉錄取率愈發(fā)降低?!?/p>
若是全國各處均設立眾多公辦學府,讀書人數(shù)激增,屆時參與科舉的人數(shù)也將水漲船高,朝廷又如何能容納如此之多的官員?
況且,朝廷每次科舉考試,錄取的舉人、進士名額均有定額限制,倘若應試者眾多,未來中舉、成進士的難度必然加劇。
李祺不慌不忙,抬手示意眾人稍安勿躁:“父皇,諸公。這公辦學校應以普及識字、算術,傳授基本常識和技能培訓為主,而非以科舉為目標。”
的確,科舉之路艱辛,公立學府不應繼續(xù)沉溺于八股文的窠臼,而應當借鑒后世的教學模式,對學科進行細分,重視基礎教育,為科學進步與繁榮奠定基石。
倘若公立學校仍舊以科舉為唯一目標,則其存在便失去了應有之義,不過是在批量制造無用的書生,對于朝廷和國家的發(fā)展毫無裨益。
然而李祺這句話,卻如同是捅了馬蜂窩。
這話如同巨石投入深潭,六部尚書紛紛炸開了鍋。刑部尚書面色漲紅,揮舞著衣袖大聲反對;工部尚書連連搖頭,嘴里嘟囔著“成何體統(tǒng)”。一時間,御書房內吵吵嚷嚷,指責聲、質疑聲此起彼伏。
面對情緒激動的六部尚書,李祺早就準備好了后手。
李祺抬手壓了壓,聲音沉穩(wěn)有力:“這些公辦學校的子弟,不會參與科舉,不會擠占現(xiàn)有名額,只是為貧寒子弟謀一條生路?!?/p>
聽到這話,任亨泰緊繃的肩膀終于放松下來,長舒一口氣;翟善也微微點頭,神色緩和了許多。
如果這些公辦學校子弟,不會參與科考,那就無傷大雅了,隨便怎么學去,只要不影響大家的利益就好。
老朱眉頭一皺,追問道:“只是如果不能參加科舉考試,會有人送來讀書嗎?”
公立教育若實現(xiàn)基本免費,對私立學校的經營者而言,未免顯得有失公允。倘若取消科舉考試的參與資格,或能稍顯平衡。畢竟,富裕家庭的孩子得以支付私塾費用,進而有機會通過科舉步入仕途。
而對于普通百姓的子女,免費就讀公立學校且無法參與科舉,這在某種程度上,算是實現(xiàn)了一種公平。
可若是如此,誰愿意把孩子送去公辦學校呢?
“無法參與科舉試并不意味著人生無路可走,畢竟并非每個人都適合步入仕途?!?/p>
“飽讀詩書,豐富了知識儲備,同樣能擔任賬房先生,或是投身職場從事管理事務,亦或是學習那些實用的技藝,如修筑橋梁、鋪設道路,或是造船、煉鐵等等。”
李祺的臉上洋溢著滿意的笑容。
“這些行當在當下同樣備受青睞,至少也能算作一條體面的生路,養(yǎng)家糊口足以!”
士紳縉紳滿意,他同樣也很滿意。
此科舉制度已然陷入困境,絕不能再讓更多人誤入歧途。公辦學校的運營,不妨借鑒后世學府的模式。
摒棄科舉,屆時可自行設立諸如航海學院、鋼鐵學府、工程學堂等機構,選拔公辦學校的學子加入其中,以此培養(yǎng)大明未來的科技人才。
李祺深知,科技為立國之本,若大明欲在世間穩(wěn)固根基,必須掌握并引領前沿科技。顯然,大明舊有教育體制無法勝任此重任,改革勢在必行,公辦學校便是改革的良好起點。
未來的私立學校學生可繼續(xù)攻讀八股,投身科舉,求得官職。
而公辦學校的學子,則需學習更為廣泛的知識,參加各類學院考試,學成后掌握各項技藝與技術,有了他們,大明的繁榮發(fā)展指日可待。
李祺堅信,數(shù)十年后,人們自然會認識到科舉制度的弊端。即便屆時李祺不主動廢除科舉,利益驅動之下,朝野上下也將呼吁廢除這一制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