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那婦人有相同想法的人不少,聽到‘張謙’二字,人群瞬間沉默了下來。
其實,最初村里人對會識字的張謙,還是抱有幾分敬意的。
畢竟,鄉(xiāng)下能出個識文斷字的讀書人,寫個對聯(lián)、記個賬目、讀封家信都方便不少。
可隨著張謙年歲漸長,情況就變得不一樣了。
二十多歲不下地干活,也不張羅娶妻生子,在村人眼中這便是不務(wù)正業(yè),是不孝的鐵證。
越是封閉的環(huán)境,越是容易對異類產(chǎn)生排斥。
在這些面朝黃土背朝天的鄉(xiāng)民的觀念里,農(nóng)民的本分就是種地,讀書那是遙不可及的奢望。
張謙的堅持,在他們看來就是一種脫離實際的癡心妄想,一種對祖輩傳承生活的背叛。
盡管張謙沒吃他們家大米,但仍讓大家打心底不爽。
那道階級的鴻溝,有時并非來自外部的壓迫,而是烙印在他們自己的內(nèi)心當(dāng)中。
但他們之中出現(xiàn)一個試圖跨越這條鴻溝的異類,無需世家、皇權(quán)壓迫,他們內(nèi)部便會先行討伐。
見人群依舊死寂,無人應(yīng)答,盧文知縣額角冒汗,更是焦急。
他目光一掃,看到了人群前面的張家村族老,立刻指著他喝道:“張驍!你說!你們村有沒有叫張謙的,他家人呢?”
族老被知縣點名,嚇得一哆嗦。
連忙轉(zhuǎn)身看向身后黑壓壓的村民,顫聲問道:“張老蔫呢?張老蔫來了沒有?”
人群中有人悶聲回答道:“好像......好像還在南坡那塊田里沒回來呢......”
族老一聽,急得跺腳:“那還愣著干什么!還不快去把人叫來......不,請來!”
“恭恭敬敬地把人給我請過來!快去!”
一個機靈的小伙子應(yīng)了一聲,拔腿就要往南坡跑。
“慢著?!?/p>
劉大封突然開口,讓那小伙子的腳步瞬間釘在原地。
他看向一旁忐忑不安的盧文,語氣平和道:“盧知縣,我等奉皇命前來報喜,哪有自己在此等著,反讓老人家奔波過來的道理?”
“不如這樣,你我二人親自去田里迎一迎這位老丈,如何?”
盧文聞言,心里有些不忿。
他這堂堂縣太爺,何時去過田間地頭迎一個老農(nóng)?
但人家四品京官都親自去迎,他自是半個不字也不敢說。
連忙擠出笑容,躬身道:“大人所言極是,是下官考慮不周,理當(dāng)如此,理當(dāng)如此!”
于是,一幕奇景在張家村上演。
一個京官和一個‘百里侯’,在一群紅袍軍士的簇擁下向著田地走去。
好奇的村民們也按捺不住,遠遠地跟在后面。
田地里,張父正彎腰揮動著鋤頭,汗水順著他布滿皺紋的臉頰滑落,滴在干涸的土地上。
他心無旁騖,只想趁著日頭還不算太毒,趕緊把這片豆子地鋤完。
忽然,他聽到一陣雜沓的腳步聲在身后響起,似乎有很多人正朝著田埂走來。
他詫異地直起有些酸痛的腰,抬手搭在眉骨上,瞇著眼望去。
這一看,他整個人瞬間僵住了,如同被施了定身法。
只見田埂上,不知何時站滿了人。
為首兩人,一人穿著藍色官服,另一人穿著一身緋紅色官袍。
在他們身后,是兩排盔甲鮮明、外罩紅袍的軍士,如同廟里的金剛羅漢般肅立。
再往后,則是黑壓壓一片的張家村村民。
那些熟悉的面孔上,此刻都帶著極其復(fù)雜的神情。
震驚、敬畏、惶恐,甚至還有幾分說不清道不明的諂媚。
張父哪里見過這等陣仗?
當(dāng)即嚇得魂飛魄散,手里的鋤頭掉在地上。
他手足無措,下意識地就要往泥地里跪:“縣......縣尊老爺......草民......草民......”
他這一跪,可把盧文嚇得不輕,臉都白了。
我的天老爺!您老人家現(xiàn)在是什么身份?狀元公的親爹!
您這一跪一叫,讓身旁這京官看著了,我他娘的還活不活了?!
本該家里還有十房小妾等著照顧呢,可舍不得這么早就走了。
盧文一個箭步?jīng)_下田埂,也顧不得官靴沾泥,慌忙伸出雙手扶住張父。
聲音更是都急得變了調(diào):“老丈!萬不可如此!折煞下官了!”
張父被他這反應(yīng)弄得更懵了。
縣尊不是最喜歡百姓跪他了嗎?聽聞幾年前縣尊下鄉(xiāng),遇見百姓沒跪,還讓人抽了那人十鞭子。
今日這是怎么了?
張父跪也不是,起也不是,一時間僵在原地,一臉茫然。
就在這時,那位緋袍大官也緩步走下田埂。
“老丈,莫要驚慌,您可是新科狀元郎張謙的父親?”
聽到兒子名字,張父心頭猛地一緊。
當(dāng)即也顧不得害怕了,急忙抬頭,聲音帶著顫抖:“張謙正是我兒,敢問官人,我家謙兒可是在京中可是出了什么事?”
聽聞此言,劉大封臉上的笑容愈發(fā)和煦。
他伸出手,輕輕拍了拍張父因緊張而緊繃的手臂:“老丈放心,是好事,天大的好事!”
“您兒子在京中有了喜訊,陛下特意命本官前來給您報喜。”
“陛......陛下?給......給我報喜?”
張父只覺得腦袋里‘嗡’的一聲,仿佛有千萬只蜜蜂在同時振翅。
皇帝,那個只在戲文中存在的真龍?zhí)熳樱o他這個黃土埋到脖子的老農(nóng)傳信?
這......這說的是人話嗎?他怎么有些聽不懂?
不僅張父懵了,其他村民也蒙了。
不是......沒聽說過張老蔫和陛下沾親帶故啊,怎么還和皇帝傳上信了?
看著張父徹底呆滯的模樣,劉大封理解地笑了笑,攬住他的手臂:“老丈,這不是說話的地方,我們先上去,容本官慢慢與您分說,可好?”
手臂上傳來的力度,讓張父稍稍回神。
他看了看眼前這位氣度非凡的大官,又看了看一旁點頭哈腰的縣太爺,混沌的腦子終于反應(yīng)過來。
他兒子真的出息了!出息到連皇帝都知道了!還派了這么大的官來找他!
他連忙點頭,聲音帶著哽咽:“哎!哎!好......好......全聽官人安排!”
在劉大封的攙扶下,張父有些踉蹌地走上了田埂。
站定之后,劉大封收斂了笑容,神色變得肅穆莊重。
他后退一步,整理了一下衣冠,隨即從身旁一名隨從恭敬捧著的錦盒中,請出一卷玄色綢緞。
綢緞在陽光下,流淌著尊貴而耀眼的光芒,惹得旁人一陣低呼。
光是這布料,怕是就能換十斤糧食吧!
“奉天承運皇帝,制曰:”
“汾州張謙,寒門砥志,少時貧苦,猶自強學(xué)不輟。
今歲開科取士,筆驚四海,魁奪天下,朕心甚悅。
子既成才,父之功也。張父教子有方,為國育材,特賜遷居京師,賞宅院一座,安享天年。
張母雖早逝,然生養(yǎng)有功,追封誥命,以慰慈魂。
孝義縣教化有功,賜免三年田賦,立‘狀元碑’于縣門,永彰文風(fēng)。
張家村建“狀元祠”,開一族香火,春秋祭祀,光耀門楣。
欽此?!?/p>
圣旨宣讀完畢,劉大封含笑對渾身顫抖的張父道:
“老丈,陛下還特賜白銀千兩、綢緞十匹,為您添置家當(dāng)。三日后,下官親自護送您上京與狀元郎團聚?!?/p>
此言一出,田埂內(nèi)外寂靜無聲,唯有秋風(fēng)卷著稻浪。
剛剛劉大封每念出一句,村民們的嘴巴就張大一分,眼睛就瞪圓一分,心中的震撼加劇一層。
對于這些農(nóng)戶而言,皇帝、圣旨、京城,那都是遙不可及的存在。
他們只能聽懂,陛下看在張謙的面子上,免了他們?nèi)曩x稅。
這意味著未來三年,家家戶戶都能多存下些活命錢!
又立了狀元碑,以后孝義縣的人走出去,臉上都有光。
而最讓他們眼饞的,是建狀元祠,開一族香火!
華夏子孫最重宗族,最敬祖先。
族譜另起一頁,已經(jīng)是想都不敢想的頂級榮譽了。
能在家鄉(xiāng)立祠,享受一族香火供奉,那是什么概念?
不少村民下意識地扭頭,目光飄向村后張家祖墳的方向,等下定要去看看,張家的祖墳怕不是冒了青煙?
然而,張父卻不在意這些,只是抹著眼淚問道:
“官人......我家謙兒在京中過得可還好?他......他沒受什么委屈吧?”
此言一出,劉大封眼中閃過一絲動容。
“老丈放心,狀元郎是陛下親自在金殿上點的頭名,是天下讀書人的楷模,在帝都備受敬重,誰敢給他委屈受?”
“陛下已經(jīng)賜下了宅院,他如今住在新院子中,就等吏部授予官職,便可為朝廷效力了。”
聽到兒子安好,張父臉上的皺紋才舒展開來,像是卸下了千斤重擔(dān)。
他這才有心思去想圣旨上的事情:
“官人,草民不太懂......按您這么說,我兒這算是做了大官了?”
“大官!”劉大封肯定地點頭。
“那......那有多大?可有咱們縣尊老爺這么大?”
一直站在旁邊的盧文聽到這話,雙腿一軟,差點當(dāng)場給張父跪下。
心里更是叫苦不迭:‘老爺子哎!您怎么總和我過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