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謙在墨盒中蘸飽了墨水,筆走龍蛇于草紙之上:
【父母在,不遠游,游必有方。
此言人子之孝,當以體親心、慰親懷為本。
父母康健在堂,子女不宜輕涉遠方,免使高堂倚閭望切,飽受牽腸掛肚之憂。
然,若事出不得已,或為求學問,或為謀前程,不得不游,則必明告父母所往之方向、所圖之事業(yè),使其知曉行蹤,心有所安,不致懸想成疾?!?/p>
此一段,便是對圣人原文的解釋,尋??忌鷮懙竭@里,就已經(jīng)能得到滿分了。
而張謙顯然意猶未盡,他思慮片刻,繼續(xù)揮墨下筆。
【’然,所謂“遠游”,非必為不孝也。
昔者孔子周游列國,亦為推行仁政之道。
今之遠游,或為博覽群書,或為增廣見聞,或為求得一展抱負之機,皆是為他日能立身揚名,使父母得以安享尊榮,此實乃大孝之基也。
若固守鄉(xiāng)土,碌碌無為,雖晨昏定省,而家計困頓,親心何安?
故,遠游之志,當與孝心并存。
游而必方,使親知我所向;學而必成,使親享我之榮。
如此,方不負父母養(yǎng)育之恩,不負圣賢垂訓之意!】
這一段不再是對經(jīng)文的解釋,更是張謙對自己過往人生的審視。
他將自己對父親的愧疚,轉(zhuǎn)化為必須成功的動力,又將遠游的必要性,與更高層次的孝道聯(lián)系在一起。
這并非是狡辯,而是一個在現(xiàn)實與理想夾縫中求索的寒門學子,在接著考題吐露出最真實的心聲。
寫完這些,張謙長長舒了一口氣,仿佛剛剛將胸中塊壘悉數(shù)傾吐于紙上。
隨即,小心翼翼地將草稿上的文字,一字一句,工工整整地謄抄到試卷之上。
接下來的幾道墨義題,皆是中規(guī)中矩。
這類題目,考察的是學子對圣人之言的闡發(fā)。
諸如“何為君子慎獨?”、“民為重,社稷次之,君為輕何解?”之類。
這類題目對學子而言難度不大,主要看理解是否深入,闡述是否清晰。
而對于李徹這個現(xiàn)代人而言,完全不在意什么圣人之言,更在意的是人才的理解能力。
同樣一段句子,其他人只能看到表面一層含義,而有的人則能做到深入淺出,甚至融合自己經(jīng)歷和理解,自然就是突出的人才。
張謙連寫五道,只覺得文思順暢,漸入佳境,幾乎忘卻了自己正身處萬人匯聚的皇城考場之中。
周圍的一切喧囂仿佛都離他遠去,眼中只剩下筆下的義理與胸中的溝壑。
然而,就在此時,不遠處傳來‘撲通’一聲!
張謙手腕一抖,一滴墨險些污了草稿。
他愕然抬頭,只見斜前方一名考生竟連人帶椅癱倒在地,身體不受控制地微微抽搐。
“肅靜!不得東張西望!”
本考區(qū)的考官立刻厲聲出聲,目光掃過之處,所有學子都低下頭不敢再看。
另外其他幾名考官已快步上前查看,并通知場外。
不多時,一名醫(yī)官提著藥箱匆匆趕來。
他俯身仔細檢查片刻,隨即起身開口道:“無妨,乃思慮過度,神思緊繃所致,氣血一時逆亂?!?/p>
“將他移至陰涼通風處,使其寧神靜氣,可不藥而愈?!?/p>
聽聞此人竟是因過度緊張而暈厥,眾考生心中非但沒有嘲笑,反而有種兔死狐悲般的共鳴感。
上萬名學子聚集于此,還置身于皇權(quán)的直接注視之下,這本就會產(chǎn)生巨大壓力。
而在此之前,這些學子雖然都有些落魄,遠不及世家弟子,但仍保持著讀書人的驕傲,認為自己只是懷才不遇。
帖經(jīng)之后的墨義考題,則是完全擊碎了他們的幻想。
張謙也只是微微一嘆,隨即便收斂心神,將注意力重新拉回考卷。
外界的干擾,不能動搖他分毫。
他的目光,落在了第六道墨義題上:【若你所治之縣,四季分明,卻因連年耕種致地力貧瘠,當勸農(nóng)改種什么作物以養(yǎng)地力?】
看罷題目,張謙先是微微一怔,幾乎以為自己看錯了。
此題......與圣人之言、經(jīng)義闡發(fā)有何關(guān)系?
莫非是印錯了卷子?
但這個念頭只是一閃而過,便被他立刻否決。
他聽聞此次考卷乃陛下親自擬定,又經(jīng)多位重臣大儒反復核驗,豈會出此紕漏?
那么,唯一的解釋便是,當今陛下正是要通過這等前所未見的題目,向天下傳達其重視農(nóng)桑、講求實務的為政理念!
想通此節(jié),張謙非但沒有困惑,反而整個人都興奮起來,眼中微微閃著光。
與其他大多出身尚可的學子不同,他們至少不必親自下田。
而張謙是一個地地道道的農(nóng)家子,是連‘寒門’都遠遠夠不上的田舍郎。
在家中,他日日夜夜與父親在田間勞作,對土地、對農(nóng)事,有著刻入骨子里的熟悉。
這道題,仿佛就是為他量身定制一般。
他毫不猶豫,立刻揮筆在草稿紙上寫下自己的見解,筆鋒因激動而略顯急促:
【縣境四季分明,乃天賜農(nóng)耕之利。
然連歲墾殖,耗地力而不予滋養(yǎng),猶竭澤而漁。
夫土地貧瘠,蓋因谷粟連作,汲取肥力過甚所致。
當此之時,不宜再強求主糧豐產(chǎn),應急勸農(nóng)人,暫緩黍麥之植,廣種豆菽之類。
豆科之屬,其根有瘤,能固蓄肥力于土壤之中,不與人爭肥,反能養(yǎng)地。
待一季豆熟,其根莖葉蔓翻壓入土,更是上佳綠肥。
如此休養(yǎng)一載或半載,地力自可漸復,屆時再種主糧,必能獲倍蓰之收?!?/p>
張謙寫下的不是什么高深的經(jīng)義,而是實實在在的農(nóng)家經(jīng)驗,是田間地頭代代相傳的智慧。
寫完此題,張謙只覺胸中暢快,信心倍增。
他旋即帶著這份斗志,目光掃向下一題。
然而,即便他做足了心理準備,當看清題目時還是愣了一下。
張謙瞬間知曉了,為何先前那位學子會承受不住壓力而暈厥。
只見卷上赫然寫著:【你所轄防區(qū),糧倉與武庫同時遭敵偷襲起火,兵力有限,你會選擇先救何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