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王本以為,綏和部盟軍撤兵,有詐。
但夜探后發(fā)現(xiàn),他們這一撤,宛如敗逃狀,有些鍋碗都沒來得及拿,篝火都沒滅。
又是一番打探后才知曉,綏和部盟軍聽說宣城寶藏的傳聞,才急匆匆地跑了。
事情發(fā)生得突然,瑞王都不知道該作何反應。
敵軍沒了,他還要繼續(xù)堅守嗎?
另一邊。
北上的綏和部盟軍心急如焚。
兵士們冒著風雪,面目猙獰。
那騎著馬的前鋒將大喊。
“將軍有令!加速前行!”
兵士們苦不堪言。
“這么著急趕路,寶藏也不是我們的,何苦呢!”
“就是!一聽說宣城寶藏玉石碑,就連夜拔營,其實寶藏就那么點,玉石碑又只有一塊,哪能到我們手里?”
“管他的,將軍怎么說,我們就怎么做,還輪得到我們反抗?”
……
兩天后。
東山國。
皇宮,騎射場內(nèi)。
那年近五十的帝王神采奕奕,拉滿弓,接連射中靶心。
一旁的臣子畢恭畢敬地上報。
“皇上,臣不知,這消息是好是壞。綏和部盟軍放棄攻打南疆,轉(zhuǎn)而北上去朝榆關了?!?/p>
朝榆關是被大夏國盟軍打出來的缺口,隨著越來越多的盟軍涌入,對盟軍攻下整個南齊有利。
可這樣一來,南邊就沒有攻打了。
東山國皇帝放下弓箭,鬢邊已生出幾根銀發(fā),卻不顯一絲老態(tài)。
他淡淡地問。
“澹臺衍呢?!?/p>
“澹臺公子尚在南齊,被扣押在天牢內(nèi)?!?/p>
皇帝迅速搭上兩支箭,驟然將靶子射穿。
臣子當即諂媚著夸獎。
“皇上箭法超群,一箭定乾坤!”
皇帝并未因為這話而高興:“召元湛?!?/p>
“是!”
片刻后,一名身穿窄袖武袍的少年走進騎射場。
少年面容俊朗,一雙眸子冷如寒星。
他朝著皇帝拱手行禮。
“末將參見皇上?!?/p>
皇帝望著那箭靶,語調(diào)沉沉地問。
“南齊那邊的戰(zhàn)局如何了?”
少年元湛眸子冰冷。
“臣有負皇上信任?!?/p>
皇帝眉頭鎖起,“發(fā)生何事?”
少年元湛眉如劍,不卑不亢。
“皇上,兵不厭詐。
“自南齊邊境接連被攻破,臣就派人打探過南齊的兵力,從目前的兵力分布來看,數(shù)量上非常不符?!?/p>
皇帝眉峰一挑,對這話并不意外。
他微微點頭。
“繼續(xù)說?!?/p>
元湛眼神清冷,面上沒有多少表情。
“南齊只派了五萬大軍增援南境,末將很是懷疑,他們的其他兵力用在哪兒了。就連北境和東境被攻破都不在意,必然有更大的后手。”
元湛說完,皇帝的視線變得冰冷。
“可有提醒過北燕等諸國?!?/p>
元湛點頭。
“早在朝榆關被攻破之時,臣就派人告誡過各國,但現(xiàn)在,風聞宣城寶藏一事,諸國盟軍不可控了。
“他們爭先恐后,就連南方的綏和部盟軍,都忘了自已的責任,放棄攻打南疆,轉(zhuǎn)而從東部進軍南齊。實乃短視之見?!?/p>
是東山國集合諸國之力,謀劃攻齊大計
按理說,他們就該聽東山國號令,持守在該在的位置上。
而眼下,一個個都不把東山國的話放在眼里。
皇帝怒其不爭,卻也無計可施。
利益面前,人心難測,
元湛請示。
“齊人工于心計,諸國必要吃虧。他們攻入宣城之日,便是盟軍被瓦解之時。
“皇上,我們也該為自已打算了。”
皇帝凝望遠處的高空,低低地開口。
“的確?!?/p>
……
新年伊始。
綏和部攻入朝榆關。
空無一人的朝榆關,令他們分外詫異。
又聽聞齊軍都在甘州,且大夏四國盟軍的主力已經(jīng)繞過甘州,直攻宣城,綏和部盟軍也依葫蘆畫瓢,繞過了甘州。
這一變故傳到單春耳中,他怒不可遏。
“他們這是要干什么!不好好攻打南部,跑來東部湊什么熱鬧!”